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26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一、单元解读 

(一)关于前言:

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们》。

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

个中精要地交代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每册选修课的三维训练要求。

学通了它,教师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学定教”。

而教材中的“前言”部分,更应该看成是教师执教本册书的“教学目标”。

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一一廓清:

这本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

具体来说就是:

 

(二)单元内容设计:

每章的第一项是“欣赏指导”(短文),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主要起总领作用。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作),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项“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都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三)每一单元的教与学:

综上所述,就每一个单元而言,教材编写者已经把教与学的“纲”、“点”、“面”、“线”交代得清清楚楚。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之于这条“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四)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

诗歌部分:

14课时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2课时 

自主赏析:

3课时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

2课时 

自主赏析:

3课时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赏析示例:

1课时 

自主赏析:

3课时 

说明:

“推荐作品”部分也要教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是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十反一。

 

A、《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一)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1、以意逆志(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 

a.“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b.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鉴赏时不妨多问问:

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或人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2、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说明: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如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②尽量积累诗人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③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3、探究诗旨的步骤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说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简洁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要靠一定的表现手法支撑的,如果诗歌没有了相应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感情就会失去依托。

表现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抒发感情的。

诗歌欣赏中,我们要把从诸如表现手法等形式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一种能力;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全部内蕴。

 

(二)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1、置身诗境:

主要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的方法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①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 

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③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如:

 

a.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 

b.对整篇优美、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c.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说明: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2、缘景明情:

主要从想像中的意境入手,去感受、体会、推想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旅夜书怀》) 

① 描绘自然图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② 想象诗人形象                                     似沙鸥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③ 追溯诗人感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概括+具体描绘 

(采用总分结构)                                  

3、把握诗境的注意点 

①、'置身诗境'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

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古体诗用韵自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换韵共11次。

随着韵脚的一次次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层次也一次次变化,从而笔到意随地表达了他的追求和理想。

在朗读时,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李白诗歌中那份浪漫主义的激情,欣赏虚构出的这个神仙世界的异彩缤绩和诗人不受礼法约束的狂放不羁。

  

②、'缘景明情'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助的意象,并且根据连缀的不同方式,借助联想、想象来实现对诗境的品味。

  

《夜归鹿门歌》作者借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岩扉松径等意象和庞公的典故来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

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典型,基调一致,意境浑成,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意象连缀,通过吟诵、联想来品味诗情。

  

《登岳阳楼》前两联描绘江山的壮阔,颈联却极写漂泊无归之苦。

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个极大的转变。

一般来说尾联就很难安排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这样的胸襟就和'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的意境衬托起来,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

这样的作品就要教会学生或根据诗词中的'一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比如《菩萨蛮》其二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

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

  

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去窥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三)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体会声韵) 

“欣赏指导”栏目里所提示的学习要求是: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 

解读:

在“指导”中,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并列举了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有的节拍,从而“按节拍朗读”。

 

可能存在误区:

我们可能依然用自己惯有的 “经验”,仅仅关注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却忽略如何去“因声”和“涵咏”。

窃想,设若在高考时出了让学生“划分诗句的节拍、韵脚,诵读时的轻重急缓,标出分节来”这样的题目,我们的学生能完成的好吗?

 

点评江苏省公开课《登高》,带学生用吴地方言上,真正做到了语文的本真。

 

B、《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总体设想:

 

利用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的方法来上,只是重点有别。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融会贯通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误区一:

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

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

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误区二:

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

 

A、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过小孤山大孤山》) 

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 

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祭十二郎文》)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

 

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B、诗文有别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

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

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陆二家,一诗一文。

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

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

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

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在此建议许多教师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五)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要提醒学生: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如何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

 

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沉思力索    融会贯通(探究•讨论) 

反复推敲 

关于提要钩玄:

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

语出韩愈《进学解》: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意指学习记载史事的书(资料性的书)必须提出它的要领,学习立论的书(理论性的书)必须探究它的精义。

这是一种在阅读中抓要点、找本质的读书方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读书过程中抓知识的要领,抓精髓之所在,探索其精神实质。

如此,所读之书就是再多,也能若网在纲,被系统掌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

 

1、注重章法。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

章有章法,读有读法。

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2、注重学法。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的方法,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

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3、注重积累。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些情况等。

这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需要。

 

4、注重比较。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尤其要充分重视文后的比较类型的“探究•讨论”题。

 

5、注重模仿。

本单元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写作模仿谋篇布局的好散文!

 

现在的学生似乎真的不会写作文,翻来翻去总是那统一的格式:

若是议论文,则是先摆出观点,接着就是举例1,所以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举例2,所以观点是正确的……还可以再举下去,一直到800字为止。

学生作文问题是很明显的:

缺少分析,没有论证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学生就不想分析?

我说,不是的,是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分析,更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然后我们再想想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呢?

是不是只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强调一下“要分析”,学生就真的会分析了呢?

是不是只给学生读个一两篇范文就能解决问题的呢?

我的看法是,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还是离不开课堂上的点点渗透。

 

怎么模仿?

——尝试是条思路。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很典型,结构完整,感情充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这种“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妙处,还要教学生尝试着去模仿。

 

议论文性散文可尝试学写《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

如《六国论》,虽然我们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已经学过,学科指导意见里也没有要求上,但本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如文中的总分式结构,对比、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其论证周密、说理清晰的逻辑性和文中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气完美融合,对那些不会写议论文的人来说,再带着新眼光来读肯定是不一样的,定会在温故知新中提升。

 

抒情性散文可尝试学写《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抒情线索。

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贯串始终的写法。

 

记叙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叙事)《项羽之死》(写人)的写法。

 

怎么模仿?

——仿写是条思路。

 

浅层的可以仿其形:

 

例如: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

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

或曰:

清室苟和,怨技穷耶?

曰:

苟和者源技穷也。

盖屡战败,不能侥存。

故曰;弊在技穷也。

”——《过清论》这段文字显然仿写了《六国论》的第一段,显得新奇独到。

 

高明的可以仿其神:

 

    早在1980年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时,有位考生立意与众不同。

别的考生大多谈的是达•芬奇的坚持与毅力,而他说的是名师与高徒的关系。

开篇第一段是这样的: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

依我看,这原因有二:

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

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

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正面阐述中心论点,第二句将中心论点拆分成两个分论点,第三句从反面阐述论点,第四句简明扼要概括命题材料,搭设材料与中心之间的桥梁。

四句活层次清晰,笼括全篇,堪称读后感开篇的经典,它就明显有《六国论》首段的影子。

 

再笨一点的,先让他背出来再说 

……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子,肯定可以找到许多路子。

 

(六)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

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

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

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

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韩大胜) 

三、对教材内容调整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是选择——从各单元(专题)中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二是选择后重组——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专题,可以选择后重组来教学。

选择相关诗文,组成如下单元:

 

一是按照 文学史线索 来安排——“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诗文”,一是按照 写作要素 来安排——“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把诗文合在一起,再把鉴赏方法揉进去来教学。

 

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安排补充进自己喜爱的名篇或者你认为比教材中的选文更为经典的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