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826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别解与灯谜》Word下载.docx

谜艺·

词性变化》)

“利用谜底句中一字或一词的歧义,在不发生音变的情况下转移了原意的叫别解。

……别解法既可用于谜底,也可用于现成句的谜面。

别解在底,是作为某字脱开原意另成一意,而使整句别义,从而产生浓郁的谜趣。

所以有‘谜贵别解’之说。

但是在会意谜中大都存在着别解和正解两种情况,因此不能把别解看作成谜的唯一条件。

再者,别解法不可能在每条谜中都起作用,也不一定有别解才能成为好谜。

在章旨、承上、启下、反击、夹击、侧击诸结体的谜中,即使没有别解,也可以制出好谜。

至于在拆字、离合、增损谜中,别解的因素就更少了。

若扣单字,则几乎无法发挥别解的作用。

别解在面,是指采摭成句或基本固定的词句作谜面,利用句中的一字或一词的歧义进行别解……如果谜人在自行拟制的谜面中巧嵌了别解字,既关住谜面的通顺,又关住扣底的贴切,这样的谜面不叫别解,而叫双关。

”(《中国灯谜知识·

灯谜的结构·

造底方法·

别解法》)

通过以上正式出版谜书中诸家关于“别解”看法的例引,我们察觉到:

在“别解”的概念上,一种认为,它是包括汉字音、形、义变化在内的总的文字变化手段,同时它又是灯谜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不发生音变前提下的具体某一词义变化,而且它只是很多成谜方法(即“法门”)中的普通一法。

在“别解”的意义和作用上,一种认为,它是现代灯谜的特征,谜靠它“出趣”,没有了它就没有了谜;

另一种认为,它不一定在每条谜中都起作用,即使没有它,照样也可制出好谜来。

在“别解”的应用范围上,一种意见是,所有运用制谜法门制出来的谜,只要与其本义有区别,就都属于它的范畴,也即从效果上看,“别解”蕴含了全部制谜技巧;

一种意见是,“别解”只能应用于谜底句中的字词义以及自撰谜面句中的字词义,以引起不致音变的义变,而它在拆字、离合、增损以至单字的制作技术范围里几乎无用武之地。

这本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别解观”。

但是近年来谜界又产生了一种似乎更为激进的看法,那就是:

“别解”必须是底或面中字词义的别解变义,唯此一种手段的“别解”方成谜;

其馀凡采用“回互”方式,即以章旨、承启、反击等法门制成的谜,均属“非谜”。

比如曹娥碑的离合体谜也不算是谜。

把上述这一“别解观”加进去,目前就存在着三种分歧较大的观点。

这三种观点虽各有说词,并都能例举凿凿,但其实其分歧点又是相互关联的,其作用也是错综交叉的。

对于这些“别解”观念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一方面作为正常的学术性探讨,应允许各种不同见解的存在;

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可以促进灯谜艺术的健康发展嘛!

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从谜的实质、谜的特点、形成“别解”的历史原因以及“别解”在其它文艺作品中的作用等等,对“别解”问题作一番纵向、横向的客观考察。

这是本文写作的基点。

至于笔者的“别解观”,我想,透过本文以下几个层次对“别解”的探讨,读者们是会了如指掌的。

本文阐述的内容依次为:

什么叫“别解”——

“别解”的意义和作用;

“别解”的形成、演变和发展;

“别解”应包括义变、音变、形变的依据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别解”的定义。

怎样构成“别解”——

“别解”的基本原理和概况;

介绍用词汇手段构成的“别解”(“别解”的应用范畴之一);

介绍用语法手段构成的“别解”(“别解”的应用范畴之二);

介绍用修辞手段构成的“别解”(“别解”的应用范畴之三)。

“别解”和制谜——

“别解”制谜经验谈;

“别解”与“无别解”辨析。

上编 什么叫“别解”

(一)

“别解”一词,最早见于《宋书·

谢庄传》;

“今但直铨选部,有减前资,物情好猜,横立别解。

”其词义,1979年新版《辞源》释为“异于寻常的见解”,也即是在事物或议论的原本含义之外,产生了另外一种解说。

在当代文坛上,“别解”一词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

例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刘衍文父子不久前在他们的《古典文学鉴赏论·

鉴赏序论·

小结》中就使用了这个词:

“评点的渊源,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都认为创始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但这只是他们的别解而已,刘勰、钟嵘的著作,与一般所谓的评点,是迥然不同的。

”又如,1992年12月11日《南方日报》增刊《南方周末》第一版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做“‘不以为然’别解”。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别解”作为汉语语言的一个基本词汇,它的意思不外就是施事者的“别种解说”,抑或是受事者的“别种理解”;

而这种“解”,均须与其本义有一定的区别——凡有“别”之解,哪怕是很微小的“别”,都属“别解”。

“别解”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

求异思维则是人类思维中具有创造性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品质。

求异思维体现在以语言文字学为基础并综合其他社会学科的文艺作品中,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思维定势,独具只限,别辟蹊径,使作品达到“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形成妙趣横生、发人体味的艺术效果。

而“别解”无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或是站在作品接受者的角度上来看,它的“求异”特征都是很突出的;

其作用力之强和表现力之丰富,也都是不容置疑的。

“别解”最初的基础建立在语言文字意义的变异上,它并非专门用于谜语;

诸凡以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艺术形式,无异都有“别解”的用武之地。

如关于戏剧语言,法国学者柏格森就曾说:

“在同一句话当中两套概念的相互干涉,也就是在同一句话当中插入两种交错的互不相关的意义,办法是很多的。

最容易的办法是同音异义语。

”“当一个表达方式原系用之子转义,而我们硬要把它当作本义来理解时,就得到滑稽的效果。

”(《笑——论滑稽的意义》)在其他形式的语言艺术中,尤其邻近谜语的笑话、相声、趣味问答中,“别解”的使用相当普遍。

至若谜语,由于它运用的是歌谣(事物谜)和散文短句(文义谜)这两种载体,由于它具备了求异思维的特征,更由于它具备了游戏、愉悦的功能,故而“别解”对它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我们从谜语,特别是文义谜形成的历史轨迹中,也可以看到,经过制谜、猜谜的实践,“别解”的概念和涵义也随之丰富和扩大了。

(二)

“别解”为什么在灯谜创作中备受青睐,以至成为谜学的一个专用术语?

这是“别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

为了探讨“别解”的作用,请先看一个出自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中的故事:

杜少陵之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兵曹将诗连同一把斧子让人还给他。

宗武看后说:

“斧,父斤也。

兵曹使我呈父加斤削也。

”后来,阮兵曹却说:

“误矣,欲子斫断其手!

此手若存,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

这是阮兵曹以“斧”隐寓要宗武斫断自己的手,从此不再写诗;

而宗武却误解为要他把诗呈给父亲杜甫斤削修改。

就宗武来说,就是把兵曹原本意思作“别种理解”了。

再请看出自《启颜录》的一则故事:

隋代人侯白和仆射杨素并马前行。

见路旁有棵槐树枯死,杨素便说:

“侯秀才道理过人,能令此树活否?

”回答:

“能。

”问“何计得活?

”答:

“取槐树子于树枝上悬着,即当自活。

”问“因何得活?

”答道:

“可不闻《论语》云:

‘子在,回何敢死?

’”素大笑。

杨素为何发笑?

原来侯白借用《论语·

先进》中颜回的话,故意谬解其中孔子之“子”作槐树“子”,又以颜回之“回”谐音作“槐”。

这是侯白对经典作了“别种解释”,杨素也跟着作了“别种理解”。

二人都由此获得了游戏的乐趣。

以上所举两例,虽然还不具备现代谜语的形体,甚至不能称作是谜,但也可以从中察觉到“别解”的突出功能:

利用语言文字的歧义,提高文艺作品的趣味性。

刘勰曾给魏以后的谜语下定义道: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

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眩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文心雕龙·

谐讔》)固然,谜艺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但刘氏的论断在今天并未失去意义。

倘或放在创作实践中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丰富歧义进行“别解”,从而迷惑猜者,“体目文字”、“图象品物”等等,也正是“别种解说”的早期方式和手段。

而对于猜者一方来说,欲突破“昏迷”,揭示本质,则也必须通晓“婉”、“隐”这类“别解”技巧,并以“别种理解”来沟通、达成与出谜者心灵上的默契。

具体到文义谜,“别解”的形成,也可从文义谜之祖的“曹娥碑隐”来说明。

“绝妙好辤(辞)”这句话,被蔡邕分别撰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他虽用了逐字离合的办法,并让人能领会其义,但这句话的本意是否就是碑阴这八个字的意思呢?

其中每个字的分解意义,如“绝”字,是否就等于“黄绢”呢?

答案明显都是否定的。

那么,“绝妙好辞”之本意既不与这八个字相等,杨修与曹操又凭什么将碑阴文字不约而同地揭示为“绝妙好辞”?

我们认为,这其中有一根能使其不相同、却相通的纽带,有一座肉眼看不见、灵犀感得着的桥梁,那便是“别解”——“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对“绝妙好辞”的另一种解说,舍此无他!

发展至今的灯谜,其谜体构造形式,系由作为喻体的谜面与作为本体的谜底,二者微妙组合而成。

这两部分文字,谜底本体有其本象,谜面喻体有其喻象;

从喻象到本象,是猜射的过程,从本象到喻象,是一般的创作过程。

这其中的思维形态,由面猜底,势必要通过“联想别象”;

反之据底制面,则当运用“示意虚象”(参见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灯谜知识》第二章)。

猜与制既然在“联想别象”与“示意虚象”上沟通,亦即在“二层意”上达成共识,那么这个隐含性质的“二层意”,岂非便是那足以使人“昏迷”的“别种理解”?

设若没有这个“别种理解”,则为谜又何须要具备“二层意”呢?

再者,中国的灯谜是以汉字义、形、音三要素之变化为基础的;

这其中“义”是文字的出发点,也是文字的最终目的;

无论“形”变、“音”变,都必须通过“义”变来起作用。

因此,“义变”是文字变化的基础,它有着涵盖、赅括其他变化形式的能力。

而“义变”正是用非本义的含义,也就是利用语文上所不允许的“歧义”去解释的结果——这种手段,在谜中我们就把它叫做“别解”,使用这种手段而形成的丰富艺术,完全可以名之为“别解艺术”。

至于其直接“义变”,或通过形变、音变而引起“义变”后的含义,有人称之为“别意”,并认为“别意的范围则可以不受谜面、谜目和谜底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因此运用别意就可以大大扩大知识领域,同时也加深对本意的理解”(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中华灯谜研究·

谜艺篇》),这就从“别解”的功效上彻底地说清了“别解”。

与后来有人赋予“别解”概括性的解释——“离开本义,别取意境”(《中国谜报》1988年第十四期文章《也谈灯谜的实质》)一样,都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三)

我们说,“形变”和“音变”也是以“义变”为目的,并且必须达到“义变”才能发挥形、音之变的作用,其根据是中国语文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第二篇《说辞语的梗概》中,对于语言文字的声音、形体、意义三者之间关系的明确结论:

“用某声音或某形体代表某意义,也是一种社会的约束习惯。

……不过声音和形体原不过是一种标记。

标记的作用只要能够引起所意谓的事物的联想便算有效。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第32页)

关于这一问题,当代谜家陆滋源曾经举出几个有趣的例子,进行颇具说服力的论证。

例如出自《一夕话新集》中的笑话:

某人在新春第一天,想讨个吉利,一大早写个“吉”字放在桌上出门去贺节。

谁知连走几家,竟连一杯水也未求得,只好无精打采地回到家来。

他一看桌上那个“吉”字,却变成“口干”两字,许久才恍然大悟说:

“谁叫我放倒了,如果顺着摆,我不是有‘十一’家可以润‘口’吗?

又如出自周亮工《字触》中的故事:

姑苏李璋,敏于戏调。

偶赴邻人席,主人虽富而鄙吝。

既进食,璋视主人前鲑鱼大,璋即谓主人曰:

“璋与君苏人也,每见人书“苏”(苏)字不同,不知‘鱼’在左边是,在右边是?

”主人曰:

“古人作字,不拘一体,从便移易耳。

”璋引手取主人鱼示众曰:

“领主人指挥,今日左边之鱼,亦合从便,权移过右边。

”一座辍饭而笑。

这两例中,“吉”字形变,可得“口干”或“十一口”;

“苏”字形变,乃成“

”字。

前者借形变脱离了“吉”字的本义,形成别解,达到了“义变”的目的;

后者则是为了造成现实的“义变”,而用别解巧妙地发挥了“苏”字的形体组合之变。

由字形变异而引起字义谬变的情况很多。

非但谜语一道,几乎所有文学语言表现的某种谐趣,诸如机锋的话头、讽刺的技巧、双关的妙语;

所有文艺小品形式,像笑话、幽默、相声、漫画,以至楹联、诗钟、酒令等等,无不从中汲取养分,得到了艺术的长足发展。

再说“音变”。

陆滋源先生所举的由音变而产生别解的例子,是一则出自《新镌笑林广记》中的笑话:

有个地主出租馀田,每亩另外索鸡一只。

一日有张三者携鸡来见地主租田,不过他把鸡子放在背后。

地主一看没有鸡,遂作吟哦声;

“我田不与张三种!

”张三忙将鸡拎到前面,地主一见,又继续吟道:

“不与张三却与谁?

”张三因问何以说话先后不一,地主答曰:

“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

这是利用了“鸡”、“稽”、“机”三字同音的关系,使“稽”、“机”变为“鸡”用。

同音而不同字,其字义必异,义异则别解成矣。

因音谐而导致义变的情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极为常见的。

诸如歇后语“猪鼻子插葱——装象(相)”,就将“大象”之“象”变义作“相貌”之“相”。

又如广东方言里把“先洗(脸)”倒为“洗先”,且读音作sǐxiān;

相声演员姜昆捡了这个材料,就在他的段子里把它谐读变义作“死先”,由而向人谦让道:

“你死先,你死先!

”逗得听众捧腹大笑。

再如社会上有人把严肃的口号“一切向前看”中的“前”字谐音异义为“钱”字;

一字之变,遂意谬千里。

形变、音变的作用,必须靠义变来实施,并且以义变作为终点站。

这是当代谜家们从大量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别解说”里的重要一环。

(四)

灯谜之所以为灯谜,也就是关于灯谜的本质和特性的问题,近、现代谜家们对此都发表过鞭辟入里的见解。

如清末民初灯谜大师张起南曾在他的《橐园春灯话》中说:

“作谜者如化学家之制造物品,一经锻炼,即变其本来之性质。

无论圣经贤传,大义凛然,一入制谜家之手,则颠倒错乱、嬉笑诙谐无所不至。

盖谜底决无用本义者,若用本义即不成为谜矣。

稍后的谜家谢会心也反复在他的《评注灯虎辨类》和《辍耕谈虎录》中说道:

“无论运用典故、采摭成语,务要参透别解,然后关联底句,方能谬巧。

非然者,以乾坤为天地,阴阳为日月,不特呆板敷衍,直是替底句作注脚耳,乌足以云谜?

“谜必特作别解,方合‘回互’、‘昏迷’之义;

若像注说,而何须乎谜?

民国时期的杨汝泉、孙笃山又分别在他们的著述《谜语之研究》、《惜今轩说谜》里强调指出:

“谜意所取之行径为曲线,若取直线而不离本意,则无所谓谜矣。

“底必须有别解,否则不足云谜。

当代的灯谜研究者们,在总结灯谜的“基本规律”时也注意到了:

“灯谜是文义谜,文义谜的特性是‘回互其辞’,回互其辞是说谜面辞对于谜底辞曲折地相互扣合。

故此,底与面的辞进行互释时就不是直遂的通解,应以不按自身原来的意义出题或答题。

”(引自《中国灯谜知识》第三章第五节)

“灯谜的基本规律表现为谜面与谜底必须有一方不按照自身原来的意思来结成一体,这就是不按本意律。

”(引同上)

因此,由灯谜别具一格的性质和它的一些基本规律,可以看到:

一、“别解”的问题与“谜”一直难分难解,它几乎是与“谜”共生的;

“别解”紧随着“谜”的意义而来,又与之熔成一体而共存亡。

二、“别解”即“不按本意”来解释、来领会。

它从宏观上来讲,理应包括通过一切手段成谜而达到的“别”的效果;

从微观上来看,它又是具体技巧运用上的一个术语。

“别解”技巧的含义,既指单一的谜底、谜面的词义变化,也指以义变为主的音、形、义的多种变化;

既指个别的具体的字、词的别种解释,也指底与面在整句含义上,即整体意境上的别种解释。

中编 怎样构成“别解”

前面已经说过,“别解”的基础是建立在字词义的变异上的。

汉字一字多义、多字一义,而且是音随义移、形殊义异。

汉字这些可变可塑的特性,被用于灯谜制作中,便会引发出一种“言此而意彼”的机趣,给人以既扑朔迷离又合情合理的新奇感、顿悟感。

现举一则大家比较熟悉的谜作为例:

问病下药(多字成语)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谜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与“治”字都经过了“别解”处理:

“道”在成语中的原义是“方法”,结合谜面“问”的意思则变义为“言语”;

“治”的原义是“收拾”,入谜乃变成“治疗”。

这两个字之所以能够别解,就因为他们都是多义字,一个字具有两个以上并列且表达内容迥异的意义。

我们不妨试以“道”字来作一番具体的考察。

“道”字的古今常用义项,见下页图表:

通过“道”字的“说”义的铺展,我们就可以欣赏到许多趣味盎然的谜作:

③聋哑人座谈会(商品冠量)一块手表

⑥演讲专家(政治名词)特别会议

很明显,谜底中带点的字含义原本不同,现在却根据谜面上带点字的提示,都改变原义,作“道——说”理解。

这样一来,谜味就油然而生。

这就是最基本的“别解”。

“奏”字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上陈说事体的专用词,故能与“道”字绾合。

以上所列举的“别解”,都是针对汉字的直接意义而言,如果加上由音变导致义变的因素,变化就更多了。

如:

10.两则谜底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干”字。

其本来读音,“招干”之“干”读gà

n,义为“干部”;

“躺倒不干”之“干”亦读gà

n,义谓“干事情”。

当它们各自和谜面意思相接触后,读音就产生了变化,随之字义也与前迥异。

例10改读gān,义变作“干杯”(招呼人家来干杯);

例11改读gān,变义成“干湿”之干(睡下一直泪水不干)。

如果说这两个例子由音及义的变化是由于汉字简化造成的,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未受简化影响的例子:

12.前者谜面是《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中孙行者的话,意指阿傩、迦叶索贿未成而不传真经。

谜底“经传”一词分开理解,“传”本读zhuà

n,今读chuān,变作“向外传递”之义。

以上“传”、“行”、“当”三字的音义变化,就没受到繁简字变化的影响。

.已是黄昏独自愁(外国作家)莫里哀

16例14谜底“繁华”之“华”原读huá

,义为“华丽”;

入谜则根据谜面“春色”及原诗意的提示,改读huā,义为“花”。

这种扣合,是因为“华”是“花”的本字。

例15谜底“莫里哀”之“莫”原读mò

,一般作“不要”解;

为切合谜面词意,则变读为mù

,取“暮”字义。

而“暮”是“莫”的后起字,可以相通。

例16谜面见《战国策》“冯暖客孟尝”故事。

谜底“文责”二字,“文”指孟尝君田文;

“责”字改读zhà

i,意思变作“债”。

“责”是“债”的本字,后来为区别开“欠人钱财”之义,才加上立人。

.小心在意(字)音

前一例谜底中的“参”字原读cān,当它异读作sān时,义就变成了“三”。

因“参”通“三”,“当参谋”就变成了“应当第三次谋划”。

后一例谜面本是小心谨慎地处理事情的意思,由于“小”与“少”是通假字,一旦“小”读shǎo音,则变为‘少”义;

“小心在意”便可理解成“少‘心’在‘意”’——谜底“音”字就应声而出。

.习拳练艺为防身(五言唐诗句)莫学武陵人

20上例中加点的字,“陵”通“凌”,作欺凌解;

“阙”通“缺”,义为缺少;

“具”通“俱”,义为“全部”。

污水(成语二)夸大其辞、左右流之

24.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字)慧

27.ū(京剧目)渡阴平

30.牢房(外国电影名)拉雷多监狱

33.例22使“晕”字头“日”搬家移位,即成谜面“晖”字。

例23“夸”字辞去其“大”,便成“亏”字;

然后“亏”的左边加“氵”,右边加“水”,这都是水流。

例24既工且巧,独具匠心:

“海”、“棠”二字分开后分别成为“氵、每”与“尚、,木”,“落残”掉“木”、“每”合成的“梅”字,剩下的就是“氵”与“尚”合成的“淌”了。

例25“雨”字残馀中部的四个“、”,“飞”字背翻形似“□”;

这两部分再加上拆为“目”、“艮”的“眼”字,恰组成谜底“泪痕”二字。

例26底字全为象形:

“□”如两行远树,“彐”如“山”字倒影,“□”如一叶轻舟,“□”如平流之水。

例27谜底说得清楚:

“恩准”两字“形象”“思维”。

例28谜底也直告读者:

“柘枝”二字,读成“者之”的声音。

例29采用拼音标注法,“渡”的声调改标第一声,而第一声叫“阴平”。

例30是一条出自《春灯合壁》中的古谜,谜面七字均取象声:

“滕”、“同”、“浦”、“东”象敲鼓声;

“齐”、“取”、“徐”象击铙声。

例31是一条汉字切音谜。

“但”与“告”切,音“道”;

“离”与“情”切,音“林”。

其互切方法以谜面“同切切”点明。

例32面中阿拉伯数字“621”,作音乐简谱来哼,就成了“拉雷多”。

例33底字,读起来声音似“父”;

用目看,形状似“母”。

例34中“织”与“杼”二字,据谜面提示,各融合其一半,可得“纾”、“枳”两字;

然而此二字读音不同,一读shū(书),一读zhǐ(只),既然谜面说“读‘书’声”了,谜底自然非“纾”字莫属。

经过以上解析,我们看到:

例22至例27都是利用字形,或颠或倒,或增或损,或离或合,或象形刻画,制造出底面之变化的;

例28至例32乃是利用字音,在谜底或谜面上巧妙体现变化情趣;

而例33、例34则属形与声混合使用的佳范。

这些谜的扣合都是合理、准确的,但如总察其谜底字词的本义,却又都不是谜面所说的那么回事,因此他们的“别解”是明显存在的。

我们可以把前一种类型的叫做“字形别解”,把第二种类型的叫做“字音别解”;

至于后一种类型,不妨把它叫着“形音综合别解”。

由于汉字字义、词义的变化、由字词组成的句意的变化,远比形、音方面的变化要丰富得多,加上篇幅所限等原因,本文下面将侧重于分析介绍用词汇、语法、修辞等手段构成“别解”的各类实例。

此中或有涉及音、形过渡成义的情况,但已是以字、词、句意义的“别解”为主体了。

所谓“词汇手段构成的别解”,也就是利用字词的多义性以及词义间的异同关系,有限制有条件地进行各个等级的字义置换,使谜底和谜面取得某种程度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文从义顺的目的。

这种运用词汇手段的字义置换方式,大致可分成等义的、近义的、异义的、反义的,共四种。

在颜色意义上,“朱”和“红”,“墨”和“黑”等同,互相置换构成谜作。

2.

(2)近义置换

3.亚马孙河(报刊栏目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