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30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xt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解析 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故B错误。

答案 B

2.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B.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吸水速率大

C.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没有水分子进出

D.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受细胞壁的影响

解析 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大直至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细胞在不断地吸水直至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已吸入的水量较多,液泡的颜色变浅,A错误;

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体积不再增加,说明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细胞吸水速率小于B点时的,B、C错误。

答案 D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

易错·

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误认为渗透平衡时“浓度相等”

点拨 渗透平衡≠浓度相等,上图为一个典型的渗透装置,当S1溶液浓度>S2溶液浓度时,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的水分子数,总结果:

水由S2溶液流向S1溶液,故S1液面上升,然而当Δh停止上升,S1与S2达渗透平衡时,S1浓度仍大于S2浓度,如S1为蔗糖溶液,S2为清水时,即使达渗透平衡,被稀释后的S1中仍存在原有的蔗糖分子,其浓度绝不会与清水(S2)相等。

易错点2 不清楚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或人工膜)的特别之处

点拨 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或人工膜

膜的种类

物质透过性

特点

半透膜

较小物质通过,较大物质不能通过

不具有选择性,无生物活性,即能透过时,则可透过

选择透

过性膜

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

具有选择性和生物活性,是生物膜,即能透过时,也未必透过需依据细胞主动选择

易错点3 误认为同种物质跨膜方式应一致

点拨 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并非固定一种。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葡萄糖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再如静息电位形成时K+外流与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均为协助扩散;

但K+、Na+在其他细胞中跨膜运输一般为主动运输,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如下图中Na+、氨基酸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方式均不相同。

[纠错小练]

1.(2016·

河北三市联考)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B.A>B>C

C.A>C>BD.无法确定

解析 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A到B及从B到A扩散的速率相等,由于影响水分子扩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即溶液的浓度和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故A中溶液浓度大于B中溶液浓度。

同理可知,C中溶液浓度大于B中溶液浓度,但由于水柱h2形成的静水压比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小,故可推知A中溶液浓度大于C中溶液浓度。

因此,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A>C>B。

答案 C

2.(2014·

北京理综,3)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

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 因人工膜由双层磷脂组成,无蛋白质,所以离子不能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C错误。

3.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和将葡萄糖运出细胞的过程示意图。

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这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方式不同

B.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此细胞中运出,不需要消耗ATP

C.钠离子进入此细胞时不存在载体饱和现象

D.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位相同,但结构有差异

解析 由图可知,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存在载体饱和现象。

载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但载体具有特异性,不同载体的结构不同,运输的物质也有差异。

随堂·

真题演练

海南卷,5)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

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

D.丽藻细胞吸收SO

的过程

解析 CO2、苯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蔗糖通过植物细胞壁并非“跨膜”运输方式,因细胞壁具“全透性”;

细胞吸收SO

离子应属主动运输。

2.(2016·

海南卷,1)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B.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的被动运输过程

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

D.物质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

解析 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必需载体蛋白(膜蛋白)“协助”,故B选项不正确。

3.(2015·

课标Ⅱ,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析 抗体、分泌蛋白都是大分子物质,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都为胞吐,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C、D不符合题意;

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不属于胞吐作用,B项符合题意。

4.(2016·

天津卷,1)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解析 题图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图。

观察质壁分离时只需用低倍镜,不必换高倍镜观察,A错误;

在实验中细胞一直保持活性,可以观察到甲、乙、丙的连续状态,B正确;

由甲到乙,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C错误;

由乙转为丙,水是双向扩散的,只不过进入细胞的水多于扩散到细胞外的水。

5.(2016·

江苏卷,2)下列关于生物膜透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能够自由透过高尔基体膜

B.细胞质中合成的光合作用相关蛋白须通过内质网输入叶绿体

C.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性

D.细胞外高浓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解析 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通过内质网产生的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进入高尔基体,不能自由透过高尔基体,A错误;

细胞质中合成的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进入叶绿体,可依赖膜的流动性,不需经过内质网,B错误;

葡萄糖通过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需载体协助,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蛋白质,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时间:

25分钟 满分:

100分)

山东青岛检测)下列哪一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与其他三种方式不同(  )

A.根从土壤吸收钾离子

B.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

C.小肠对钙的吸收

D.浆细胞分泌抗体

解析 抗体是大分子蛋白质,以“胞吐”形式进出细胞,其他三类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2.(2017·

湖南名校联考)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降低了细胞的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解析 当Na+运入液泡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C错误。

3.若下图表示细胞运输某种物质的过程(不需要能量),下列哪个过程能用该图表示(  )

A.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B.氧气进入肺泡细胞中

C.植物根细胞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解析 图示信息表明物质分子通过细胞膜时需载体蛋白协助,且不需要能量,则该方式为“协助扩散”。

A~D中只有A所述方式与之吻合(B为自由扩散,C为主动运输,D为胞吞)。

答案 A

广东揭阳一模,3)现有2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的大

B.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

C.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D.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则现象更明显

解析 分析题图,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甲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故甲溶液浓度比乙溶液的大,A错误;

0~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液泡直径都减小,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B正确;

由图可知,甲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只有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

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液泡中不含色素,实验现象不明显,D错误。

5.(2017·

河南豫南九校联盟)在物质进出人体细胞的方式中,与下面两图曲线都符合的是(  )

A.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K+

B.白细胞吞噬病菌

C.神经细胞排出Na+离子

D.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解析 由图可知运输速度和氧气浓度没有关系,说明该物质的运输不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且一定程度时运输速度不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应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人体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是主动运输,但消耗的ATP是无氧呼吸提供的,A正确;

白细胞吞噬病菌是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但需要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B错误;

神经细胞排出钠离子为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C错误;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是需要消耗ATP的主动运输,其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产生,与O2浓度有关,D错误。

6.(2017·

辽宁师大附中模拟)将某哺乳动物的两种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Q溶液中,测定不同情况下吸收Q的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细胞类型

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胚胎干细胞

3(mmol·

min-1)

5(mmol·

成熟红细胞

A.两种细胞吸收Q均取决于浓度差

B.两种细胞吸收Q均不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C.胚胎干细胞吸收Q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成熟红细胞吸收Q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解析 由胚胎干细胞在未通入空气和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由3→5可推断该细胞吸收Q与“O2”有关,故应属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既需载体蛋白参与,又消耗能量。

7.(2016·

陕西渭南名校联考)协助扩散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

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协助扩散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比载体介导快1000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

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C.甲乙两种方式均属于跨膜运输,故属于被动运输

D.物质主要以通道介导的方式进出细胞

解析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具有流动性,A错误;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能运载特定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专一性,B正确;

甲乙两种方式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C错误;

物质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8.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图乙为细胞膜的流动模式图,图丙、图丁反映了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a分布于细胞膜的_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该物质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的物质d对应的是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填图乙中的字母),从化学成分上看,它易于让________通过。

(4)图丙表示的跨膜运输方式与图甲中________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5)影响图丁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 保护和润滑作用 识别作用 

(2)K+ (3)c 脂溶性物质 (4)CO2 (5)温度 氧气浓度

辽宁沈阳阶段检测)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

例如:

用台盼蓝染色剂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这种方法所利用的细胞膜的功能是(  )

A.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功能B.信息交流功能

C.控制物质进出功能D.免疫功能

解析 “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

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色剂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台盼蓝染色剂能进入死细胞内,使死细胞被染色,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辽宁鞍山一中等六校联考)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

B.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图乙中运输的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D.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甲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

解析 据图分析,甲所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与氧气浓度有关,应该为主动运输,乙所代表的运输方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应为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与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A错误;

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B错误;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

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免疫球蛋白的过程为胞吞,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跨膜,D错误。

3.(2017·

贵州贵阳监测)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分类示意图。

已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胞吞、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F可表示主动运输

B.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G可表示自由扩散

C.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C可表示主动运输

D.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C、D可表示被动运输

解析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胞吞和胞吐、主动运输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C和D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G和H为胞吞和胞吐,F为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A、D正确;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只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C和D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F为自由扩散,G和H为胞吞和胞吐,B错误、C正确。

4.(2017·

深圳调研)将甲、乙、丙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它们的状态,直到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三个细胞的状态如下表所示:

细胞种类

细胞状态

甲细胞

刚发生质壁分离

乙细胞

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丙细胞

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是因为细胞已经死亡

B.实验前甲、乙、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乙>甲>丙

C.实验后甲、乙、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乙<甲<丙

D.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解析 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并不代表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正处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

细胞内外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而实验所用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故实验前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B正确;

达到动态平衡时,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分别相等,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相等,质壁分离越明显的细胞失水越多,外界溶液浓度越小,故实验后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C、D错误。

新疆乌鲁木齐模拟,5)下图为钠离子、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载体是相同的

B.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小肠液和组织液

C.葡萄糖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有关

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无需消耗能量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载体,而出细胞通过葡萄糖载体,载体不相同,A错误;

小肠液通过消化道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载体,需要Na+的参与,而维持细胞内外Na+浓度,需要钠钾泵,C正确;

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虽然没有直接消耗ATP,而是随着钠离子内流实现转运,维持钠浓度梯度则由细胞膜钠钾泵耗能逆浓度梯度排Na+实现,D错误。

6.(2016·

安徽马鞍山三校联考,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

A.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

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解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一般需要进行三次显微观察,第一次是正常细胞的观察,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细胞的观察,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细胞的观察。

三次观察均为低倍镜观察,A错误;

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

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错误;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含色素,现象不明显,C错误;

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D正确。

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二模,43)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下图a、b、c代表跨膜运输方式,d代表膜上的物质。

回答下列与生物膜有关的问题。

(1)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生物膜模型,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举一例),因此遭到了质疑。

(2)图1中可以表示被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其中________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

图中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

(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

带电荷的分子很难通过脂质体的原因是磷脂双分子层的________(内部/外部)是疏水的。

(4)图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会受到低温影响的是________(填图中编号)。

(5)某植物根系对某物质X的吸收速率与X的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方式为________(填名称)。

答案 

(1)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a、b a c (3)内部 (4)a、b、c (5)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