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44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教案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种方法3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Word格式.docx

超越极限——自信的笑脸

刘翔,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青年,一个怀揣着光荣与梦想的炎黄子孙,他创造了奇迹,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当五星红旗伴着雄伟的《义勇军进行曲》随风飘扬在雅典的上空时,全世界的华夏儿女双眼噙着激动的泪水,因为就在刘翔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的心也飞了起来。

他高喊着“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他敢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去迎接挑战。

他身披国旗,代表一个民族站在世界的前列。

给生命一个自信的笑脸,敢于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自信的微笑回报给一个民族以骄傲,升腾起一团熊熊的希望之火。

给生命一个纯真的笑脸,无论你是在成功的顶峰还是在失败的低谷,无论你是为爱兴奋还是为恨伤怀,纯纯地笑,笑看人生起伏,笑着花开花谢,笑看生命每一个瞬间。

给生命一个笑脸,笑纳百川,用宽容和理解,用自信与豁达,用坚强与洒脱,向命运抗争,向困难招手,向生命挑战!

让我们笑看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走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创造绚丽多姿的人生!

二.专题指导:

(一)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称之为标志确认法。

1.所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作代词,其语法标志为“所+动词”,“所”代人、事、物,为“……的东西”。

(2)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作介词,其语法标志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作连词,其语法标志为“所以”。

“所以”表原因,意为“……的原因”。

2.之

(1)何陋之有?

助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时,其语法特征为“名(代)+之+动词”。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

作定语后置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之+……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定语后置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之+形容词,“利”和“强”为形容词。

3.也

(1)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

也"

是助词,表判断语气。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4.固定格式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解析必须记住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的翻译模式。

答案“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方法技巧:

记住特殊文言句式和常见固定格式。

如“否则、何况、何其、奈何、一何、然后、然则、虽然、比及、所以、有以、无以、有所、无所、之谓也、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以)为、何……之有、何其……也、如(奈、若)……何、孰与”等。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3)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二)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阿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称之为成语联想法。

1.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3.(2010年高考天津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自天而降”可让人想起“从天而降”“满载而归”等成语,进而可以推导出“自天而降”中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后一句出自教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承接(顺承)关系。

由此可以确定B项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4.(2007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D.吒吒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

从"

、"

比"

:

B项均解释为"

尚且"

c项分别解释为"

因为"

"

把……当作"

;

D项分别解释为"

……的样子"

于此、在此"

【点悟】A项"

然后变风发乎情"

一句中"

乎"

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我们熟悉的成语"

存乎一心"

出乎意料"

来推断.应该是介词。

从,于"

D项"

置杯焉则胶"

焉"

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从成语"

心不在焉"

来推断。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以”与 

“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

如何在句中区别呢?

我们的方法是:

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

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

1.以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以勇气闻于诸候。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7)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上述七个例句中,

(1)

(2)(5)(6)皆为连词,其中

(1)(5)(6)后跟动词,可直接确定,而

(2)后加句子,如把“以其”作为介宾结构看,可承前省略主语,成为“(晋候秦伯)无礼于晋”。

于事理不通,故“其”作“无礼”主语,构成句子。

(3)(4)(7)后皆加名词(名词短语),故都为介词。

2.因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我欲因之梦吴越。

(4)因拔刀斫前奏案。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上述五个例句中,

(1)

(2)(3)为介词,(4)(5)为连词,皆据其后词的词性判定。

3.“之”:

“之”前如为动词,多做代词;

“之”前如为名词,多做助词。

(天津卷05)选出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其中B项为:

死伤者少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由前边词的词性直接排除此项。

4.者:

“者”前如为动词和形容词,“者”多要翻译,“者”前为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者”不需要翻译。

5.且

“且”前后的词如词性一致,则为连词;

词性不一致,为副词。

(四)搭配分析法

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1.以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5)杀之以应陈涉(6)昔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8)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5)-(8)句中,“以”搭配的对象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可以断定“以”不是介词,而是连词,根据全句的意思可以推断它们应该分别是表示目的、结果、目的、修饰的连词。

第(9)句“以”字前后和形容词搭配,是并列连词。

2.所

与动词连用,常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与“以”连用,表示原因和凭借;

与“为”连用,常表示被动;

单用,常是名词“处所”。

(五)代入检验法

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07年山东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要点分析:

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

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

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断。

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

(六)功能认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

“是”和“之”可作提宾的标志。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1.之

(2004年江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蔡京以官僚之旧两个名词之间“的”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之间无义

2.也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判断句”语气,就能确定“也”是助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黑白高三生活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经历了一段高三的学习生活,我深深体味到了其中的道理……

[燕飞来,问美何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这是大自然中春的美景。

18岁是人生的春天,而当它到来,我的美景在哪?

在高三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书本把我18岁的光辉遮盖得严严实实,习题也不肯给它留一点缝隙。

初冬的清晨,我注视校园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视枝头那仅存的一片树叶。

想起仲夏时节,郁郁葱葱的叶子在太阳的照耀下浮绿泛金,和着清风飒飒歌唱。

而今,一阵凉风袭过,最后一片叶被卷落了。

我的心中倍感失落与无奈。

我曾问师兄们:

“问君能有几多愁?

”对曰: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问师姐妹们:

“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说罢相视一笑,抱着书本匆匆而去。

我狂奔到操场,对着天空大喊:

“那最靓丽的彩色照片怎么变成了黑白色?

”终于我喊出那压抑了许久的苦闷,顿时眼前明亮,胸中豁然开朗……

[曲径通幽处]

曾经因为露的次次打击,月的次次冷落,我苦恼自困。

但经过磨练,我已不再畏惧高三。

渐渐地,我发现高三生活其实可以生动有趣。

“看呀!

那株花的枝茎多么像条抛物线!

”“还顶着几何图形呢!

”教室里又有了欢快的声音。

我们决心磨穿铁砚,不出成绩不罢休。

玩闹的人少了,研究问题的人多了;

看漫画的人少了,做习题的人多了;

烦闷不安的人少了,冷静思考的人多了。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皆有琅琅书声,奋笔疾书者。

我们重新审视了高三,开始了紧张忙碌但又充满快乐的高三生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刘向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老舍说:

“骄傲自满是可怕的陷阱,而且是自己制造的,学习要戒骄戒躁。

##说:

“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学习就在眼前。

马克-吐温说:

“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对于学习要求甚解。

罗曼-罗兰说:

“意志是一种事实,它可能和命运同样长久,这对于人生成功很重要。

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朋友,这伏案苦读的日日夜夜你还觉得苦吗?

试着寻找18岁的别样美丽吧!

它躲藏在思考中,包含于认真里,蕴含在求知中……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掌上,高三的别样美将被永远收藏.

(七)关系辨别法

“与”在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下“意义”相同,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方法:

①“与”前有状语(主要为副词),直接确定其为介词,且屡试不爽;

②“与”前无状语,但承前省略主语,亦为介词。

运用:

(1)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齐与楚从亲。

(5)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嬉。

(6)买五人之 

而函之,卒与尸合。

上述句中

(1)

(2)(3)(6)为介词,(4)(5)为连词,其一般的分辩方法是:

连词连接的成分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而介词不能。

(八)后缀辨别法

即后缀不同所产生的用法差异。

“所”的复音虚词“所以”有两种用法:

一表原因,译为“……的缘故,……的原因”;

二表手段、方式,译为“用来……的根据(方法等)”。

在做选择题或翻译中,如何确定“所以”是上述两种用法的哪一种呢?

我的经验是:

“所以十者”,往往译为“……的缘故(原因)”,反之,则多译为“用来……的根据(方法)”。

(1)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以上五句的“所以”都译为“……的原因”。

(九)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

“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四川卷)()

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不出,火且尽

这四组语句中,教材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分别是:

A项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

B项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C项是者字结构,可译为“是……的人”;

D项是副词,可译为“将要”。

将这些用法分别代入文本语句中即可发现A、C、D三项都说得过去,只有B项语句有点说不通,仔细考究,B项中的“乃”应该是副词,可译为“才”,故答案是B项。

(十)结构推断法

结构相似的文句,句中或句间相对应位置上的虚词含义用法相同。

1、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1)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表修饰的连词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介词“趁着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东山》矣”是语气助词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

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十一)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

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⑥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句式当为“有何厌”,“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之”作定语后置标志(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之+定语+者),可不译。

(十二)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1.其

(1)“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

(2)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3)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

2.焉

“焉”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如“风雨兴焉”。

“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06年福建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句中动词后指示代词,那)

其孰能讥之乎(句首表反问语气哪里)

(十三)句意分析法

就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1.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2.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3.(2010年高考山东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A项前一句出自“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习吗”,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八阵图”,与后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

B项前一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于是向朝廷推举申甫”,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中的“于”字的用法与后一句中的“于”字的用法一致,都是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对”。

同理,可以推断出C项前一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与后一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前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可译为“他”,指代申甫,与后一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记与忘之间

有时候,记像烈火熔炉,让生铁变成精钢;

有时候,忘像暴风骤雨,让繁花成为落英。

重生与毁灭,往往就在记与忘之间。

(一)

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

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

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

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

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

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

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

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

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

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铭记耻辱,铭记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