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65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解析Word格式.docx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资料,谁先来?

2.学生交流。

(介绍尽量详细一些,描述出几种交通工具的特征与用途)

3.师:

同学们真棒,能说出这么多交通工具的名称。

课前,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看看大家能不能说出这些交通工具的名称,请看大屏幕!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片时,可以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这种交通工具的结构。

4.生将所熟悉的工具交流,师可以展示学生不太熟悉的几种交通工具。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况

1.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工具,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谁能说一说分类时应先确定什么?

(分类标准)对,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按这些交通工具空间位置的不同对它们进行分类,有信心吗?

赶紧动手分一分吧。

出示表一

航行在水中的

行驶在陆地的

飞行在空中的

 

2.师过渡:

你们能按老师提供的标准进行分类了,那你们能不能自定标准对其中的一部分交通工具进行分类呢?

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如果让你分类的话,你打算以什么为标准?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先思考一下,然后汇报。

大屏幕:

(提示:

可按速度、用途、所需动力、外观大小、结构简单与复杂、技术要求的高低、有无轮子、有无污染……)

3.小组汇报。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按这么多标准正确分类了,其实还有很多的分类标准:

像结构简单与复杂、技术要求的高低、外观的大小等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试一试。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选择交通工具

1.导入活动:

其实对于交通工具而言最重要的目的是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便利,我想去海南旅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你能为老师策划一下吗?

在选择交通工具时我们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从距离、时间、价格、舒适程度、是否便利等方面进行考虑)

2.小组讨论:

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一步分析选择某种交通工具的好处和弊端,结合补充的资料看看你为老师推荐哪种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补充海南的资料:

海南距平泉大约3000公里,海南的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热带风暴、台风比较频繁。

盛夏,除中午一段时间比较炎热外,其余时间有海风吹拂,比较凉爽;

严冬,北国冰封,雪花飘飘,海南却绿意盎然。

好处

弊端

自行车

飞机

火车

轮船

我最终的选择:

理由:

3.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为老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说明选择的理由。

生1:

我们组为老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飞机。

因为坐飞机比较舒服,虽然价格有点昂贵但对于老师来说我们觉得还可以。

生2:

我们组为老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火车,因为火车较为快捷,价格适中,比较安全,与飞机相比,它比较适合一般家庭,所以我认为选择火车比较合适。

其实选择交通工具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与个人的喜好有关及交通自身的特点有关,还要考虑到经济、环境、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因素。

4.谈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5.拓展延伸:

请大家搜集汽车的发展史资料,分析和描述自己小组选择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分类:

空间位置、速度、用途、动力、外观……

交通工具

选择:

距离、时间、价格、舒适度、便利等

第二课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自己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2.能够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很多交通工具,你知道汽车最早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吗?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三汽车的发展

出示各个阶段汽车的图片:

从外型、车型、材料上看有什么变化:

外型:

以前的汽车有的地方是用木头做成的,现在的都是铁的,材料更结实耐用;

最早的汽车外壳机器外露这样的车身叫马车型,以后就有外壳了,但不漂亮颜色也不单一。

环保方面:

现在的车更注意环保,不像以前的尾气那样严重。

舒适度:

以前的汽车噪音大,坐着很不舒服,现在的车非常舒适,里面还有电视等用品,现在人们已经把乘车和驾车作为一种享受了。

3、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总结:

从汽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每一次科技进步都给汽车工业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汽车是如何一步步从简陋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那么,谁能预测一下,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未来的汽车既可以在陆地上跑,也可以在水中和空中滑行。

未来的汽车可以用电脑控制。

生3:

未来的汽车没有污染,而且特别安全。

活动四设计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能不能用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呢?

提示:

首先要考虑用途、外形、行动速度、所需材料、载重量、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

其次,要做个市场调查,分析现在交通工具的利弊;

最后,提出自己的设计,并考虑如何宣传自己设计的交通工具。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并填写教材上的设计计划。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设计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子的?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老师为你们的设计而感到骄傲,课下希望同学们能把你们的设计再完善一下,也许将来的汽车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设计出来的。

汽车的发展

时间发明人名称

1769年尼古拉斯.古诺三轮蒸汽汽车

1886年卡尔.本茨三轮汽车

1908年亨利.福特T型福特汽车

现代

双桥小学:

孙洪昌

城西小学:

赵宗军

刘家店小学:

于洋

15课昼夜形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

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昼和黑夜的变化,可你们想过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吗?

1.提出探究的问题“昼夜形成的原因”。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昼夜形成的原因。

课堂预设:

⑴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

⑵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

3.小组讨论

⑴分小组来讨论昼夜形成原因

⑵让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

⑶让一部分小组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

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昼夜形成的原因。

4.全班交流

⑴提出要求:

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

⑵各小组组织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及解释。

目的:

引导学生体会古人昼夜成因的解释。

5.教师也参与其中,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6.师生一起来阅读P53的内容。

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在线》

帮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苦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方法:

学生阅读-----交流(通过阅读,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

2.阅读“科学在线”后的一段文字。

更清楚、完整的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形成。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绕地轴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时间:

24小时)

第二课时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1.我们学习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复习旧知。

2.提出问题:

怎样用实验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1.让学生明确实验相关信息:

⑴实验目的:

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⑵实验方法:

模拟实验。

2.给出实验所需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双面胶遮光窗帘

利用材料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教师适时引导)

4.演示:

学生边演示边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明确实验步骤。

5.教师出示参考实验步骤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

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6.注意事项

⑴实验时,应在黑暗条件下,保证实验效果。

⑵手电筒位置约距1米左右。

⑶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

(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即逆时针旋转)

7.小组实验

学生小组自行实验,注重实验小组分工。

8.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向全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说出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

讨论:

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

模拟昼夜的形成

地球仪模拟地球

手电筒模拟太阳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朝阳背阳(形成昼夜交替)

(昼)(夜)

备课教师

柳溪中心小学:

刘亚娟

李翠红

4小吊车

1、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1、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1、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STSE目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对一种仿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描述,体会到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例如,飞机的飞行与鸟的飞行方式相似。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和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演示用小吊车模型、小吊车制作材料

第一课时制作小吊车

2、能对制作模型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3、能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调试。

4、能清楚地解释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小吊车模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

(板书课题:

小吊车)

2、你们可别小看它呀,它可以像真的吊车那样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

不信,你们看——(教师演示)

3、想知道小吊车的奥秘吗?

那我们就先来制作一个小吊车。

1、请学生把书翻到第11页,根据书中图例和提示来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方法。

观察:

小吊车模型由几部分组成?

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

选用哪些材料,使用哪些工具?

2、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小组讨论后交流: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3、师生补充修订方案。

4、师发放材料和工具,小组合作制作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1、小组演示并思考: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2、交流、总结: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拉紧下牵引绳放松上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第二课时收和放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制作了小吊车,大家回忆一下,小吊车的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拉紧下牵引绳放松上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1、你觉得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象小吊车这样提起和放下重物?

2、设疑:

你觉得手臂和小吊车的运动原理类似吗?

3、出示手臂剖面图,认识手臂的构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4、学生用手臂模仿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

一只手摸住另一只手的上臂,感受体会手臂运动过程中肌肉的变化。

5、交流感受。

(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前臂向内收;

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前臂向外张)

1、比较一下,手臂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总结,相机板书:

吊臂…………骨骼

牵引绳…………肌肉

3、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原理是不是一样呢?

学生可以做做踢腿运动,并说出原理。

小结:

肢体运动需要多个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任何一块肌肉、一块骨,孤军作战都不足以完成运动,人体的运动都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事实上,吊车正是人们在研究了手臂运动原理后发明出来的一种机械。

我们把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称为“仿生学”。

仿生)

1、你知道哪些仿生的产品?

(学生自由说)

2、其实关于仿生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大家阅读13页“科学在线”。

3、交流了解到的仿生学知识。

4、小组讨论:

13页讨论内容。

5、全班交流。

6、作业:

结合14页提示,搜集有关仿生的资料并制作卡片,下节课进行仿生产品展示会。

仿生

吊臂………………骨骼

备课教师:

城西小学赵宗军

刘家店小学于洋

双桥小学孙洪昌

指导教师:

黄土梁子学区研训室杨勇

牵引绳………………肌肉

7动与静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研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有一次,我坐车时遇到这样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对什么都感到新鲜,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

“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笑着说:

“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车在动。

1、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房子和树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你同意谁的观点呢?

为什么?

预设:

我同意男孩的观点,因为相对于火车来说,房子和树是运动的。

我同意妈妈的观点,因为相对于车轨来说,房子和树是静止的。

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

过渡:

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今天我们学了动与静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动与静

活动一:

荡秋千

同学们都玩过荡秋千吗?

你们看,书中的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

看书中23页插图,提出问题:

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秋千上的女同学认为是静止的,而秋千下的女同学认为是运动的,

1、你赞同谁的观点?

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参与讨论之中,引导学生发现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距离是否发生改变)

2、小组派代表交流观点。

(教师相机板书)

我认为:

()的观点是正确的。

秋千上的男同学,相对于()来说,是运动的,因为他相对于()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秋千上的男同学,相对于()来说,是静止的;

因为他相对于()的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

相对于

秋千上的男同学地面上的女同学运动

位置改变

相对于

秋千上的男同学秋千上的女同学静止

位置没变

3、齐读板书。

4、如果我们把秋千上的男同学改成秋千上的女同学:

(1)秋千上的女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是什么状态?

(2)秋千上的女同学相对于秋千上的男同学呢?

1、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全班交流:

要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选择好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必须是假定不动的。

相对于参照物来说,如果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反之,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完善板书)

3、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男孩和妈妈的观点谁的正确?

1、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看书中24页插图。

(用上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术语)

2、填空。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

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飞机上的乘客对于()来说是静止的,对于()来说是运动的。

(4)坐在船上看到两边的景物在(),说明船正在前行。

3、布置课下作业:

用所学知识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注意安全)

备注:

2、3题选择做。

相对于(参照物——假定不动)

备课人:

城西小学赵宗军

刘家店小学于洋

12《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教学设计

1.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3.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1.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2.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STSE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能举出3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体会摩擦力和产生的作用。

自制风车小球。

本课教学需要1课时。

生活中有许多运动的物体我们需要让它停下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看谁的方法好又多。

活动一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教师演示快速转动的风车和课桌上跳动的小球,想象正在向前行驶的自行车。

问题:

想一想有什么方法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学生活动:

若有学生举手回答,

有同学已经想出来了,反应真快。

2.提出要求: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从三个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研究。

小组讨论

将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在下面

内容

方案

实验

用的力

运动小球停下来的方法

转动风车停下来的方法

前进的自行车停下来的方法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比一比谁的方法多且独特。

4.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试着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给予补充最后得出阻力和摩擦力,明确阻力和摩擦力的定义。

活动二感受摩擦力

1.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摩擦力的存在,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你能找到它们吗?

先说一说,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结果(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细心聪明的孩子)

2.学生设计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可给予补充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边说边演示即可)

活动三探究摩擦的利与弊

1.出示教材42页的摩擦力的图片,可增加汽车轮胎的花纹,体操运动员往手上擦镁粉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摩擦力有时是有益的,有时候又是无益的。

提问:

还发现生活中那些摩擦是有益的?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介绍:

我们为了使生活更便利,常常要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