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943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Word下载.doc

全区平均温度6℃,7月最热,1月最冷。

年平均降雨量692.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全年光照2550-2700小时,无霜期140-160天。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

(二环境条件

经过近几年发展,XX市XX区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XX市XX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进。

通过调查比较看,近几年来,通过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扎实肯干,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及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不仅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开始逐渐得到恢复,而且还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二是水土流失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

三是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水质进一步提高。

四是绿色产业发展增效。

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增加和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得到较快发展。

(三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依据《XX市XX区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情况分析报告》统计,2011年,XX市XX区土地总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用类型主要分为八个大类。

2.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一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全区土地面积48037公顷,已利用的土地面积是46628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7.07%。

通过对平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低山丘陵地区的造林改造,使得全区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二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之丘陵山地,山区林地面积较大,是林业的主导产区;

西部为清河寇河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和城镇发展为主。

东西部面积比例为3:

1。

(三林地、水利用地等生态用地所占比重大,区域生态环境优越

全区林地面积23282公顷,接近土地总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高,此外XX区有较大规模水库和河流水面等其他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用地,区域生态环境优越。

二、土地利用重要生态问题分析

(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是全县的主要污染源

随着XX区经济的发展,乡镇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增长加快,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增加量将持续上升,排污总量的增长必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较大压力。

根据XX市XX区环保部门的统计,XX市XX区工业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质品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行业

(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有效控制

近年来,由于矿山开采、旅游开发及建高速公路,使得大面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土壤不断地受到侵蚀,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由于长期的土地轮作,加上有机肥施用量的降低,造成农业土壤地力衰退,农作物病虫危害较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较大,因水体流失而引起的农业面污染源上升。

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秸秆、土壤污染造成的生态问题逐步显现。

(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破坏性生产和掠夺性开发时有发生,污染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环境破坏大大增加了发展成本,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一、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过程是一个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也不断提高,对自然界和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和加深。

土地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且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特点。

土地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农用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农用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农用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它对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体现在数量和结构两方面。

在数量上,当某种农用地利用类型面积扩大时,其他类型的农用地面积减少;

在结构上,农用地整理可以改变原有的用地布局,同时对区域内农用地的内部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如耕地,通过整理调整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附属设施的比例关系,影响耕地内部的结构和布局。

因此农用地整理的本质就是对一定

区域内的农用地景观进行重新整理和塑造,可见农用地整理对土地景观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改变了原有的景观格局,也改变了原有的景观功能,形成新的景观功能。

(2农用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

农用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整理引起的土壤侵蚀,农用地整理选定一定区域后,通过实施各种工程技术措施完成整理过程。

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是耕地整理,耕地整理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工程、其他工程(农田防护林和电力工程等,一般整个整理区域内都涉及动用土方,且耕地整理面积大,少则千亩,多则上万亩,在一定区域内减少了田块之间的高差,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但是耕地整理的施工时间一般选择在农闲季节,也就是秋收后或春播前,而这一季节正是干旱少雨多风的季节。

结果使耕地整理区域存在潜在的土壤面蚀和风蚀问题,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而水土流失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对农地的影响非常严重,会造成土层脊薄,土壤肥力下降。

另一方面是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养分分布。

农用地平整采用的常规方法是使用推土机、铲运机等机械化的挖填土地,影响土壤养分循环效益。

(3农用地整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产环境和繁殖环境。

而在一定区域内的农用地整理结束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重新分布,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生态与环境结构简单化或比以前更复杂,生物的生存环境

和繁殖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

(4农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水文结构和改变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

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是农地整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这种工程一般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

例如在流域上游修建水库,虽然丰富了局地地区的水资源,但却可能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

同时大面积修建混凝土结构的灌溉水渠,使水源无法涵养,地下水补给受阻等。

同时区域内通过农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耕地的增加对水资源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进一步影响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等。

(5农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

农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表现为改造植被数量和空间布局。

农地整理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数量,改变了地表植被的空间格局。

同时通过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使耕地面积在区域内的比重升高,表现为植被组成逐步为单一的农业作物替代,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增加,野生植物资源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6农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

农用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和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方式间接表现出来的。

主要表现为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的温度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包括:

村庄内部改造,如“空心村”的治理;

村庄搬迁,主要是整村或部分搬迁,另辟坡地或劣质耕地作为村庄用

地,退出原有村庄占用的耕地或好地;

村庄兼并,主要是小村合大村,统一建设。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村庄合并,统一规划,发展多层建筑,一方面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改变农村居住布局的分散状况,使农村道路、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垃圾能得以有效控制和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另一方面形成一种新的井然有序的人文景观,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

但是,合村并镇,农村庭院逐渐减少,田间道路系统等由土质变成沙石、灰渣、水泥,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微生物的种群数和特性;

同时农村新区形成,使居住区变得集中和拥挤,新的污染物也随之产生。

3.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土地复垦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采矿、乡镇企业搬迁、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工矿废弃地和灾毁地的存在,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较大影响,对这一部分土地的复垦整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加强对这一部分废弃地和灾毁土地的复垦,对于复垦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确定其用途,尽可能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增量需求和提高农村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

二、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指导思想

土地整治必须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治,在土地整治

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态与环境、促进生态与环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基本方针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回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跨部门协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做好土地整治和自然保护工作。

3.对策

(1在土地整治时,以提高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法中保护”,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

正确处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

(2土地开发要做好调查评价、论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灌溉条件,在确保不破坏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禁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乱垦草场和破坏湿地。

新的土地开发重大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3要将各类废弃地纳入土地整理复垦的对象。

凡是因工程建设开挖或压占破坏的土地,垃圾堆或其他方式引起的污染或自然灾害破坏的土地,废弃的村庄和厂房、废弃的道路、河道、沟渠、场院、坑塘,还有地下采矿等造成的塌陷地以及其他原因形成的各种损毁地等,都可能因地形地貌被破坏、植被消失等,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地

表水与地下水紊乱等生态环境问题。

所以,无论什么地区,都要将废弃地纳入整理复垦的对象,通过对这些土地的复垦,可以达到生态重建、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4被污染的土地一律划入不宜耕(不适宜于一切直接和间接的食品类生产所用或只宜于生态性林地、观赏花卉园地等。

土壤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当少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过生物化学降解可降低其活性变为无毒物质,或进入土壤的重金属被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作用可变为不溶化合物,使得某些重金属元素暂时退出生物循环,脱离食物链。

但是,土壤的自净能力具有局限性,当超过土壤环境容量时,便会造成土壤污染。

另外,对于重金属元素和一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等产品,土壤也不能发挥其天然净化功能。

土壤如果遭到污染后,利用被污染的土地,生产的产品因一般都富集污染物,不能食用。

所以,在土地整治中,对受到污染的土地,无论其它的土地条件如何,于食品类土地利用而言,应该采取一票否决的方法,即被污染的土地一律划入不宜耕(不适宜于一切食品类生产所用或只宜于生态性林地、观赏花卉园地等。

(5在一些水库的汇水区域或河道的行洪范围内,为了保证水库的蓄水能力和河道的行洪需要,即便是存在宜耕的未利用地或滩涂,在整理规划方案中应把这类地划分为禁止开垦地,禁止开垦或开发。

(6土地整理设计中,项目的设置应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按照土地整理潜力大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设置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优先性排序。

具体排序是:

为了整治水系或河道环境,在水系沿线的土地整理项目应优先;

交通沿线的土地因交通方便,环境的破坏往往比较严重,为了交通沿线塑造良好的景观,公路干线两侧的土地整理项目要优先;

废弃地的环境状况往往较差,其有关的整理项目要优先。

第三章土地生态功能分区

一、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用地区土地利用模式

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是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用地区分为耕地区和农用非耕地区,主要分布在41个行政村。

切实强化耕地保护,限制农业用地区内擅自转为其他用地;

有计划地进行基本农田整理,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普及适用农业技术;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环境友好型城镇用地区土地利用模式

根据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合理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片区城镇群;

发展低碳经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改善和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内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城镇的绿化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品质;

明确职能分工、规模适度发展,实现农业人口向各等级城镇的有序聚集。

(三环境友好型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态退耕的退耕还林还草;

进一步加大荒山绿化力度,协调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以林地为主,开发种植特色经济林果,拉动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土地利用模式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旅游区及周边地带环境和景观不被破坏;

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

巩固已有XX区旅游区,龙泉森林公园,大汉三墩民俗村风情游;

深度开发现代观光型、自助体验式和度假休闲型农业旅游项目,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农业旅游格局;

重点开发尚阳湖水上旅游项目,完善水陆旅游的产业格局。

二、土地生态功能分区

(一分区原则

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和生态效益的分析,了解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组合的地域分异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利用系统,以实现对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调控。

为科学、客观地进行土地生态分区,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

农业生态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以促进与土地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对平衡和良性循环。

2.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相似性指同一土地生态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相似,即具有一定的共性。

这是不同地域能够形成同一土地生态区的基础,也是区域内凝聚力的基础。

差异性指不同土地生态区之间的特征性的差别,它强调了各土地生态区的不同重点,也指出了各土地生态区之间相互协作的方向。

3.综合性原则

土地生态利用涉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

分区既要全面反映土地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内容,也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以客观地反映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状况。

4.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土地的数量和效益。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如在农田开发上,采用种稻洗盐、绿肥、秸秆还田、轮作措施和增放有机肥等工程措施,对洪、涝、盐、渍害的能力,并达到抗御风沙灾害的作用,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切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防止急功近利的恶性的开发利用现象。

(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及管制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依据不同的生态特性和土地利用特点,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进行分区管制,从而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将全区划分为东

部低山林地为主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中部清河水库生态功能区、西部城镇功能区3个生态功能区,按各区域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空间管制,构建全区稳固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

1.东部低山林地为主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形地貌复杂,山峦起伏,高度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上。

土壤类型为森林棕壤(以棕壤、暗棕壤为主;

区内植被类型多样,以天然次生林为主。

本区内除有少数岩石裸露峭壁、乱石岗外,几乎全部为森林覆盖。

自然状况保存较好,仅有少数林产作业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区、旅游景区,除季节性林业作业,有限的山货野菜野果采集和旅游观光活动外,基本上没有更多的人为活动干预。

本区的建设方向应以实行封山育林为主,停止砍伐天然林,保护植被和物种多样性,使之成为辽宁省主要的水源基地和生物基因资源库。

2.中部清河水库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山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之下、海拔高度一般低于500m,下缘为山脚,即山坡与河谷滩地的接触线,包括山腰下部与坡脚、低丘两坡以及地势较高的山间沟谷、溪流。

坡地土壤类型为棕壤,坡脚台甸为草甸土、沼泽土,谷底溪流多为砾石、沙砾,植被类型为疏林地、灌木丛以及农作物、药材。

该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区是涵养水源和进行农林牧生产,并提供相应的农林牧副产品。

本功能区植被尚好,但由于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森林砍伐、开荒种地、栽参、放牧、采石等,使植被遭受不同程

度破坏、郁闭度减少,涵养能力下降,有些地方地表径流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并有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危害发生。

因此,本区应实行综合治理,努力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

要做到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积极发展速生炭薪林、工业原料林、干鲜果林,有条件的缓坡可发展人工草场;

农业利用上可适度发展中药材生产,实行林药间作;

也可建设山野菜苗圃,发展特色农业;

要坚持控制开垦坡地,坡耕地要实行灌木穿带、修水平梯田和等高耕作,保证生态条件向良性方向发展。

3.西部城镇功能区

本区包括县城、乡镇、村屯及大中型工矿企业,该区散布于全县各地,人口相对集中,是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本区的生态功能是为人民提供生活和生产活动场所,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污染排放集中,环境污染相对较重。

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区的生态型城镇和工矿厂区,搞好城区周边的水土保持和风景林建设,加强城区防汛设施建设,完善供水排水系统;

强化工业、生活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科学合理开发人文、自然旅游景区,建成山水旅游城,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第四章生态用地布局分析

一、生态用地含义的界定

对于生态用地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将生态用地分为服务型生态用地和功能型生态用地。

前者包括居民区和工厂的绿地、道路两旁的绿地、城市周边的防沙、防风林带,高速公路和铁路

周围防噪声的防护林带,海岸的防潮林带,城市广场绿地,人工湖等。

后者包括绝大部分为城市中的天然生态单元,主要包括城市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城市范围内大面积、成规模的林、草地等。

本专题认为,生态用地是具有较高的神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高生态敏感度的土地类型,主要功能是维系区域自然生态功能动态平衡。

根据上文分析结果,将XX市XX区生态用地分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

二、生态用地布局

围绕建设“生态清河、山水清河、园林清河“的生态城市目标,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XX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将在全区范围内加强在城市市郊、环城公路、交通干道防护林建设,构筑城区环城绿色生态屏障,起到调节气候和控制扬尘作用;

工业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经济结构调整、城区改造、产业布局优化及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把XX区建成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洁净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地区。

第五章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生态环境对策

(一基本思想

建设生态型城镇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针对XX市XX区的实际,考虑到当前经济总量相对较低、农村人口占主导、工业农业现代化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的现状,XX区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基本思路应是:

树立生态经济优先的观点,转变城乡建设的传统思路,挖掘自然资本潜力,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宏扬生态文化,建立生态社区,城乡一体化优化生态和基础环境,增强发展新优势,创建生态区。

(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对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要逐项分解落实,在对各项有利于生态建设政策、措施、办法完善基础上,重点对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园地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更好地推动生态建设重点工作的完成。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走多元化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