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95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文档格式.docx

在沉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

(柯里叶尔)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巴罗)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赫尔岑)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

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

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

(西塞罗)

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

(斯迈尔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海伦·

凯勒)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记得孔子曾经这样称赞他酷爱读书的弟子颜回:

“回也在陋巷,一箪食,一豆羹,人也不堪其苦,回也不堪其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乐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作者谢冕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谢冕说:

“读书是幸福,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曾用笔名谢鱼梁。

1945-1949年在福州中学就学。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

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诗歌理论批评。

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1898:

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谢冕还主编过许多大型丛书,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等。

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读书人是幸福人》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

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

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

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感受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受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谢老的文章吧。

3、课文分析

(一).字词

1、字音字形提问学生加横线字的读法。

睿智卑鄙嗜好上溯

答案:

睿(ruì

)智:

卑(bēi)鄙(bǐ)嗜(shì

)好

2、词语注释。

(学生齐读)

浩瀚:

广大,繁多。

加惠:

施惠,给予好处。

饱览:

尽情地观赏。

往哲先贤:

历代贤明、智慧之士。

哲,有智慧。

贤,有德行和才能。

睿智:

英明有远见。

睿,看得深远。

卑鄙:

(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嗜好:

特殊的爱好。

大抵:

大概,大都。

(二)泛读课文,感知主旨

大家预习得不错,希望大家好好掌握这些字词,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文章,预习文章了的同学应该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我们先请同学回顾一下,议论文的三要素有哪些?

论点:

文章所要阐述、议论的观点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

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示例:

好学是成才的必经之路。

我国古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作《本草纲目》,在三十五岁时 

就 

读了古代医书八百多种,单是摘下的笔记就装装满了好几柜子。

小说《热爱生命》、《铁蹄》 

、《马丁·

伊登》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杰克·

伦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随手把好的字、句记 

在纸上,有的夹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学习。

他们的学习精神可谓刻苦非凡了。

他们不正是凭着这种顽强搏击的精神,才最终成才的 

吗?

由此可见,成才的机遇总是特别青睐好学者,成才与好学总是密切相连的。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

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论“从谏如流”》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

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2005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照了起来。

可是当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

“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

”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

猪八戒长得丑是众所周知的,可当它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尊容”时,却为何大发脾气呢?

因为它对自己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不仅不知道自己丑,甚至也许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呢!

殊不知,镜子虽砸了,猪八戒却并不因此而美起来,相反地,倒使自己失去了了解自己容貌真相的凭据,也就失去了修整容貌,完善自己的凭借,让其永远丑下去。

由此可见,一个人清醒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文过饰非,不矫饰造作,具有自知自明是多么重要。

引用论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泛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读书人是幸福人。

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引导学生从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

第一自然段: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第二自然段:

阅读能增广见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这多他人的世界。

第三自然段: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第四自然段:

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中心句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体现文段主要内容。

一般出现在文段开头起统领作用,或者出现在中间起过渡作用,或者出现在结尾起总结作用。

总结:

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

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

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分总

全文各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

即课文最后一段: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

(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精读)品读课文,结合学生阅读经历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问:

作者一开篇就言明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点明文章主旨,并指出其根本缘由。

这缘由是什么?

现实世界(人人都有)

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

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

(3)问:

这“更浩瀚更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精神世界

小结:

紧随其后,作者指出拥有精神世界的可贵。

认为它也是衡量人们幸与不幸、平等与不平等的标尺,作者认为:

“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从而指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为第二部分展开论述作了铺垫。

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我们来看第二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是指什么?

我们能在有限生命中获得自身经历、经验,而且还可以在不同时空的他人的世界里获得无限多的知识。

第2段指出“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作者认为阅读能进入的世界是些什么世界?

不仅多识草木虫鱼

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他人世界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

(1)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

递进

(2)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第二段说明读书能增广知识,第三段说明读书能使人人格高尚,作者认为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他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3)那本段又是怎样来论述这一核心思想的呢?

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述?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举例论证

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人们正是从读往哲先贤、当代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是运用这一系列的8个排比句来作具体说明,用《论语》、《史记》、《正气歌》、马克思、鲁迅、列夫托尔斯泰、歌德、拜伦,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

“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论语》:

儒家的经典之一。

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所辑录。

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品德修养及其一生的活动情况。

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论语》不仅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而且也是古代典范的语录体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史记》: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

),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内容分为本纪、列传、世家、表、书等五个部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的一首五言长诗。

文天祥在抗击元朝失败被俘后不收威胁利诱,在牢狱中写下了此诗,勉励自己。

诗中叙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赞扬了坚强不屈的浩然正气,表现了宁死不降之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节。

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主编了《莱茵报》《新莱茵报》等报刊,与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948年,发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

1864年创建第一国际,撰写了著作《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人说,他的作品如投枪如匕首,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暴露国民麻木愚昧的灵魂,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抨击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

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主张不以暴力抗恶,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宗教来拯救人类。

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学过法律。

深受卢梭、菜辛和斯宾诺莎著作影响;

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

冯·

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自由而战”

拜伦: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

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

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逆境时通向真理的第一条道路”、“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可共患难!

4、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朗读

(1)本段开头作者指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相联系的人”,而不说“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相联系的人”为什么?

作者强调这里所指的读书人不是卑鄙和奸诈的读书人,这里所指的书籍是对人能起积极作用的书籍。

(2)找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一旦与此种——美好境界前行)

(3)书有好书和坏书。

那么,好书和坏书给人什么影响?

好书:

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

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引用)笛卡尔:

读书使人向善

坏书:

宣扬暴力、消极情趣等

(引用)雨果:

读书使人避恶

笛卡尔: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

“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雨果: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第4段进一步论证:

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有对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当你孤独寂寞时,读书可以供消遣,他是无声的老师,指引我们去探索人间奥妙,读书是让人自豪的事情,让心灵芬芳的好事,有这样的生活,还不幸福?

读书的故事

a.凿壁借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

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他就借着这灯光读书。

b.苏秦刺股

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

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只好失望回家。

他的家人都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十分冷淡。

苏秦很伤心,于是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增进自己的学问。

苏秦日夜埋首读书,可是每到深夜,就不由自主地瞌睡起来。

苏秦为了驱除睡意,便将一把锥子放在身边。

每当自己昏昏欲睡时,便拿起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剧痛令苏秦睡意全消,再次提起精神读书。

一年之后,苏秦终于学有所成,再四处游说各国君主,终于得到重用。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c.少年童第周读书的故事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

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

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

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之后,这成了他的座右铭。

d.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e.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