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955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与战争的脉络”是一种“内部视野”,它为我们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政治决断及其形成提供了线索。

这个“内部视野”与其他的“内部视野”在相互纠缠、并置和冲突中共同构成了那一时代政治生成的动力。

试图将政治决断置于历史理解内部,就不可能像自居于客观地位的社会科学家那样,彻底地排除那个时代支配人们行动的原则、价值观和对抗性的政治。

在东北亚的内部分断、割裂和对抗持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突破这一格局的政治能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仅仅在国家利益的范畴内思考战争,而且需要在政治决断得以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探索其进程。

  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战争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一、“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有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条件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新中国的意义

  根据解密档案和当事人回忆,朝鲜战争爆发时,中美双方均感突兀,也都怀疑是对方策划了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偶发事件。

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9月最初公开提出中国要卷入战争,新中国建立尚不足一年。

百废待兴,中共内部的主导意见是不想卷入战争。

1949年比较强调的事情是肃清残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级党的机关迅速转变职能,是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是解放军正规化,搞文化教育,是已经提上日程的民族区域问题,更不要说战后的恢复重建了。

1950年6月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反复强调的主题就是土地改革;

[5]毛泽东告诫全党“不要四面出击”。

[6]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正在转进新疆、西藏途中,并在东南与国民党争夺沿海岛屿。

总之,新中国没有加入到这场战争中的准备。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与中国毫无关系。

在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朝鲜半岛的抵抗力量早已与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密切相关。

1949年5月,毛泽东同意将参加中国的解放战争、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三个朝鲜师移交朝鲜,其中两个师于同年7月抵达朝鲜,另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师和一个团,于1950年3至4月间移交朝方。

[7]这是中国革命与周边关系的一个历史延伸,也是中国革命者对朝鲜半岛南北对峙格局的实质回应。

1950年10月初,毛泽东决定参战,这个决定不是从战争由谁挑起这一问题出发,而是从对战争进程及其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的判断出发的。

他给当时在苏联的周恩来发电,指出采取参战的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

[8]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口号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参战“对中国,对朝鲜”极为有利的方面。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凭借其军事优势,迅速北进,威胁中国东北,朝鲜方面面临军事崩溃的局面。

中国出兵对于朝鲜方面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推断中国出兵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担心联合国军会入侵东北、破坏水丰水电站和鸭绿江沿岸的发电设施。

[9]1950年11月10日,法国在联合国提出议案,呼吁中国军队撤出朝鲜,保证中国边界不受侵犯。

这个议案立刻得到美英等六个国家的支持,却被苏联否决。

这些事实也为当代历史叙述提供了素材,即中国是在误判的条件下、由于苏联否决了这项议案而介入战争的。

如果美国没有进攻中国的计划而中国出兵朝鲜,“保家卫国”的意义何在?

  这里暂且提出两点解释:

第一,美国总统和国务院的一两个电文,或者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通过的一、两个决议,并不能决定战争进程。

帝国主义战争总是超出他们的“计划”。

从历史上看,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或者“七七事变”也不是天皇或者日本内阁直接下令,而是由前线的军事将领决定的,至今有人以此为日本的战争政策辩护。

布鲁斯?

柯明思(BruceCumings)指出:

对朝鲜战争的干预和美国外交政策决定常常产生于一个“决策矩阵”(matrix),而不是个别人的指示。

[10]仅仅根据解密的某些档案、选取其中一两条电文和文件作为证据,并不能断定美国是否会跟中国打一场战争,美国是否想压迫到鸭绿江边。

在麦克阿瑟挥师北上的时刻,如果没有有效的阻击,朝鲜和中朝边境的军事态势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突破是无法预估的。

事实上,在法国提出议案不久前,美军就已经于11月8日开始轰炸鸭绿江上的公路桥梁,美军在轰炸桥梁时“入侵了中国领空,有的还对中国边境的城镇进行轰炸扫射”[11]。

在此之前,从1950年8月27日开始,美军飞机就屡屡飞越中朝边境,并在城市、乡镇、港口进行扫射和轰炸,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美国海军并在公海上武装拦截中国商船。

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抗议并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后[12],美国飞机的入侵和袭击行为仍然持续。

[13]

  第二,中国的底线不是要求美军不要直接进攻中国,而是不允许美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3日,周恩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转告英美,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的底线。

10月7日,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绕过可能遭到苏联否决的安理会而直接召开大会,通过了由美国主导占领北方、进而统一朝鲜的决议,次日美军就通过了“三八线”。

毛泽东强调:

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的电力将被控制。

在这个判断背后,是一个决断,即决不允许新中国受到军事威慑。

  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底线是不允许美军越过“三八线”,而不仅仅是保护中国水丰发电厂及沿江设施这么简单。

这一底线初看与美国的对朝战略重叠,但内涵并不相同。

事实上,毛泽东并未将“三八线”当作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他在入朝作战前两次战役结束之后就说过“必须越过三八线”。

[14]1950年12月13日,英美要求中国军队在“三八线”停止。

在此之前,志愿军攻入平壤的次日,即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中国副外长章汉夫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说13个亚非国家联合倡议在“三八线”停战,但周恩来反问道:

为什么在美军打过“三八线”时,你们不讲话?

为什么13国不公开宣言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并谴责美国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

在联合国通过要求朝鲜战争双方停止军事行动的次日,12月15日,杜鲁门宣布美国进入战争状态。

到1950年年底,中美两国已经处于不宣而战的战争状态,各自进入了全国性的战争动员。

  因此,毛泽东决定越过“三八线”包含两个动机:

第一,动摇英美的决心。

在第四次战役后,美军再次突破了“三八线”,并策划从侧后登陆。

从军事上讲,如果不能越过“三八线”,就难以挫败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的战斗意志,并给他们的进攻找到喘息的机会,也难以通过重击敌人以赢得自身的休整时间。

第二,在联合国军败退的情境中,美国利用联合国发布决议,要求双方在“三八线”停止下来。

在毛泽东看来,此时的联合国不过是美国操控的、作为战争之一方的“国际机器”,中国没有义务接受它的决议或规定。

在这个意义上,打过“三八线”不仅是拒绝承认美国霸权的边界,而且也是以军事方式对其政治攻势的还击。

1951年4月,当麦克阿瑟在军事失败的背景下建议轰炸中国本土、武装国民党军介入朝鲜战争后,很快被杜鲁门以可能招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而撤换。

杜鲁门的这个决定与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痛击了美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通过一场持久的、充满了苦难而最终获得胜利的革命才摆脱被奴役命运的亚洲国家,它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强国,却标志着对一个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承诺,对一个与历史上既往的国家或王朝的不同态势的承诺,对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诺。

1950年9月5日,毛泽东在《朝鲜战局与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明确地将中国革命与朝鲜战争联系起来,他说:

“中国革命是带有世界性质的。

中国革命在东方第一次教育了世界人民,朝鲜战争是第二次教育了世界人民。

”[15]1951年10月,也就是入朝作战一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专门提到朝鲜战争,他指出:

第一,这场战争是保家卫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

第二,既然美国侵略者向我们进攻,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大旗,这是以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第三,朝鲜问题应予和平解决,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16]在上述第一条中,他特别提及如果没有台湾问题,没有美国侵略朝鲜问题,没有美军威胁中国边界问题,中国不会直接加入这场战争。

  曾有历史学家提出:

如果中国在釜山战役全面展开之前出兵朝鲜,美国就会失去仁川登陆的机会,[17]这个观点与1950年10月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与杜鲁门讨论中苏会否出兵时的观点完全一致,即中国错过了最佳出兵机会从而不会出兵。

从军事的角度说,这一判断有一定的根据,但这种从纯粹的军事观点判断战争进程的方式与毛泽东对战争的把握大异其趣。

  新中国的巩固本身包含着突破冷战格局的契机。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诞生,但未能阻止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称霸世界的事实。

毛泽东认为现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了:

“外国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由社会主义苏联的成立,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由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已由中苏两个伟大国家在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基础上的巩固团结,已由整个和平民主阵营的巩固团结以及世界各国广大和平人民对于这个伟大阵营的深厚同情,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18]其次,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个在世界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格局、一个新的世界体系,而在亚洲,一个由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被带动和鼓舞的反殖民主义进程正在逐渐展开。

这个进程的目标是通过抵抗帝国主义而实现和平,从而实现和平的方法包括了战争手段,即毛泽东所说“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

[19]这是从中国革命战争中延伸而来的战略。

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消灭战争的手段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

”[20]朝鲜战争则是用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这就是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政治分野。

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是“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得以凝聚的前提,是抗美援朝战争与此前所有中国革命中的战争之间的分界点。

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的宣示就不能得到证明。

 2、朝鲜战争与中苏关系问题

  过去十年中,中国大陆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发生了一个转向,除了彻底抛弃了国际主义的视野,转而用较为单纯的民族主义视野解释这场战争之外,另一个趋势是将研究的中心从中国与美国的较量转向中苏关系。

比较有影响的看法包括:

一、斯大林与金日成联手背着毛泽东策划朝鲜战争,联手诱导中国参战;

[21]二、苏联放手朝鲜发起统一战争,是因为对控制中国东北失去了信心,而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之一是避免苏联以美国压境为理由加强在东北的驻军而受苏联控制;

[22]或者,苏联支持朝鲜进攻是因为避免毛泽东成为亚洲的铁托;

[23]三、苏联是在朝鲜战争中受损最大者之一,因为它不仅失去了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且为中国援助建设了156项重大工程,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4]四、朝鲜战争加速了中苏同盟的进程,也破坏了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契机。

[25]因此,一个自然的问题是:

中苏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出兵朝鲜?

  首先,在谈论出兵朝鲜问题时,毛泽东除了谈及对中国、朝鲜有利外,特别提及对东方、对世界有利的问题。

这是两个新的,也是在一般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框架内不能解释的范畴。

东方是指东西两个战线中的东方,尤其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中苏同盟正是“东方”范畴的核心内容之一;

世界指正试图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全世界被压迫民族。

从建国伊始,到抗美援朝,再到此后一段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心是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结盟。

这不是突发的转变,而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已经确定的同盟关系的延续。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里讲到了这一问题。

他说:

中国要有远大的目标,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之后,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可以从容地、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新时期。

为了这个远大目标,他提出在国外必须兼顾地团结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全世界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对此不可有丝毫的游移和动摇;

在国内必须团结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巩固革命的统一战线。

换句话说,虽然战争促进了军事的合作,但中苏并不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才会结盟。

中国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结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形势的结果。

大革命时代的国民党曾经与苏联结盟,而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苏联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并不需要等到朝鲜战争才出现,但1945年后国共内战时期美国对国民党的偏袒态度最终促成了正在诞生中的新中国迅速倒向苏联是可以肯定的。

  毛泽东反对美国及其仆从势力军事介入朝鲜半岛,而同时保持着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承诺。

[26]他的修辞包括两方面,即一方面对中国、朝鲜有利,这是最能够说服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理由;

另一方面对东方和世界有利,这涉及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断。

这个世界格局的新特点是出现了东西两大阵营,而中国正是东方阵营的一员。

1950年1月,朝鲜战争爆发前五个月,苏联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提议未获通过而宣布退出安理会会议,从而缺席了6月25日为讨论朝鲜战争而举行的安理会会议。

这个细节现在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一种“放水”行动,即苏联因缺席而无法行使否决权,遂使联合国通过美国主导的组成联合国军并卷入朝鲜内战的议案。

[27]这一猜测因葛罗米柯回忆录中有关斯大林拒绝让苏联代表参加安理会并行使否决权的细节而得到加强。

这是否是一个有预谋的行动?

  参照1950年初斯大林与金日成秘密会谈而不通报在苏访问的毛泽东的细节,这个推断不无道理。

但既然苏联支持北方的统一战争,它又有什么理由故意让那么多联合国军合法介入朝鲜战争?

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俄国学者披露的档案,即斯大林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的电报。

在这封电报中,斯大林解释了苏联退出安理会的四个目的:

“第一,表明苏联与新中国的团结一致;

第二,强调美国的政策荒诞愚蠢,因为它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个小丑是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却不允许中国的真正代表进入安理会;

第三,使得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成为非法;

[28]第四,解绑美国的双手,让它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票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舆论面前暴露美国的真实面目。

”[29]

  斯大林的第四点实际上就是指朝鲜战争,他接着说:

“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败坏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威望和道义上的制高点,现在没有几个正直的人还会怀疑,美国在朝鲜扮演了加害者和侵略者的角色。

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己宣扬的那样强大。

此外,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

从国际力量平衡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

当然是。

”[30]此后的事态发展多少印证了斯大林的估计。

安理会决议后,杜鲁门命令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全力支援李承晚政权,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阻止中国可能进行的对台湾的进攻。

从斯大林的盘算看,美国的注意力的确从欧洲转向了远东,但从美国方面看,它对远东事务的介入、与苏联在这一区域争夺势力范围的态势,均非始于1950年。

苏联缺席安理会恐怕并不是军事介入朝鲜的关键因素。

  由于苏联在东方集团中的特殊地位,如何区别其行为中的国家霸权与冷战政治格局下的政治领导权,仍然有待深入分析。

从斯大林时代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承担着巨大的国际主义责任,又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乃至不同性质的霸权主义;

在中苏关系方面,两党从相互合作,到内部分歧,再发展为公开辩论;

两国从政治合作,到政治冲突,再发展到军事对抗,苏联在1950年代的表现与1960年代以后有重要区别。

这是一个复杂的、需要置于具体脉络中进行研究的进程。

二战之后苏联在东北有巨大的影响,当时西方特别是美国一再出现苏联将完全吞并中国东北的说法,从1949年后期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国务院一再叙述这个问题。

但美国和西方世界的这些说法——如同英国报纸在毛泽东访俄期间散布毛泽东已经在苏联被软禁一样——怎么可能作为“事实”来叙述?

这样的说法与其说是当代学者的发现,不如说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发明,是美国政府从其战争霸权政策和对中苏关系进行分化的策略出发蓄意制造的说法。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苏之间围绕苏联在东北的权益(包括中长铁路、旅顺港等问题)有一系列的谈判。

朝鲜战争对中国加速全面接管东北有其影响,但这绝不是说: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国东北就会被并入苏联。

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都是普通的、由于毛泽东的明确表述而广为人知的例子,但足以说明问题。

  1950年1月20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专门发表谈话驳斥这种说法。

就在同一天,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评论《驳斥艾奇逊的无耻造谣》,反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950年1月12日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长篇演讲。

毛泽东驳斥了其中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是美国跟亚洲各国的关系问题。

艾奇逊的说法是,“我们的利益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利益是符合的”,美国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并行不悖的”,“自从宣布门户开放政策之时起,经过9国公约签订,以至联合国大会的最近的决议都是这一个原则,并且我们对它始终不渝”。

[31]艾奇逊的第二个说法是:

“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这种在外蒙所实行了的办法,在满洲亦几乎实行了。

我相信苏联的代理人会从内蒙和新疆向莫斯科作很好的报告。

这就是现在的情形,即整个中国居民的广大地区和中国脱离与苏联合并。

苏联占据中国北部的四个区域,对于与亚洲有关的强国来说是重要的事实,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2]

  毛泽东反驳说:

美国的基本国策是利用一切办法渗透中国,将中国变成美国的殖民地。

他的根据不仅是美国在1945-1949年中国内战时期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而且是美国对台湾海峡的介入。

1月14日,也就是艾奇逊演讲的第二天,塔斯社在华盛顿报道说:

1949年10月24日在中国被逮捕、11月1日被审判、12月中旬被驱逐的美国驻沈阳的总领事瓦尔德返美以后,曾与美国国务院官员谈话。

此次谈话后,在会见记者时,他说:

苏联在中国东北行使共管铁路的条约权力,但“并未看见苏联有监督满洲的任何迹象”,也“未看见苏联吞并满洲的任何迹象”;

在回答满洲共产党的政权是否受北京的监督时,瓦尔德称“所有共产党的政权都受高度的集中管理。

据他所知,满洲乃系共产党中国之一部分。

”毛泽东讽刺道:

“人们可以看到,在西半球的土地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一个说:

满洲与苏联合并。

并未看见。

这两个不是别人,都是美国国务院的有名的官员。

”[33]

  苏联希望相对长地在东北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此推断中国会因此丧失东北是缺乏根据的。

中苏关系是二次大战后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但这一大国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关系。

这是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刚刚出现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

这不是说它们已经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说这一时代的国际政治关系具有不同以往也不同于此后的国际关系的内含和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包含着国际主义的面向,中苏关系不仅是中苏关系,也是东方集团内部的关系。

一般来说,中苏分裂肇始于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伴随着论战的公开化而为世界所知。

但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档案,即便在中苏论战的语境中,美国情报机构仍然认为中苏同盟并未真正破裂。

归根结底,美国的判断是从朝鲜战争等经验中得来的,它明白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国家关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主权国家关系。

这个关系的内核是党与党的关系,从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于国家间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参战的条件之一是苏联的支持,但这一条件并不是决定中国是否参战的最终决定因素。

在1950年10月13日给周恩来的电文里面,毛泽东提及对第三、第四点没有把握。

所谓第三点针对的是1950年5月11日斯大林和周恩来给中共发的联名电报,电报许诺苏联可以完全满足中国需要的飞机、大炮、坦克等装备。

毛泽东问:

是用租借的办法还是用钱购买苏联武器?

他希望用租借的办法,而不是购买的方式,原因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亟需资金从事经济、文化等项目建设及一般军政费用。

如果将已经十分紧缺的资金用于购买武器,不仅中国的经济恢复势必放缓,而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会反对,从而无法“保持国内大多数人的团结”。

[34]

  关于“保持国内大多数人的团结”这一点,还可以举出1950年12月2日毛泽东给天津市工商联的电文为例。

[35]天津市工商联在11月底举行保家卫国游行集会,并于11月30日给毛泽东发来电报,坚决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全国范围内的动员已经展开,毛泽东为什么不是给农民、不是给工人、不是给学生发电文,而是给工商联发电文?

这与他对国内团结的担忧有关,即如果战争延长,战争负担过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能表示不满,进而影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电报中的第四条要求苏联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出动志愿空军帮助中国在朝鲜作战,并掩护中国的北方地区。

[36]周恩来于10月11日给毛泽东和中央发出电报后仅几小时,接到莫洛托夫电话,说苏联方面没有准备好,不能派出志愿空军。

毛泽东一方面要求周恩来在苏联多留一些日子,以便获得苏联方面更明确的承诺;

[37]但另一方面,即便没有苏联空军支援,中国参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