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964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5

第五课:

父母之年

优喜交集

6

第六课:

孝爱父母

事无大小

7

第七课: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8

第八课:

游子吟

9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

10

附录二百家姓

天地开辟日月照耀

活动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片段,背诵经典。

2、 能感受经典中营造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经典、说意思、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全文的意思是,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

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

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二、 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 指名读题目,释题,介绍盘古

2、 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3、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 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 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四、 阅读简要评述,讨论:

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 生交流,汇报感受。

2、 师总结:

盘古是伟大的

五、 指导诵读,尝试背诵。

练习背诵一一指名背一一齐背

六、 作业:

背诵全文

艰难磨砺 创造历史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背诵第一课,引入第二课,齐读课题

2、 解释“艰难磨砺”的意思。

二、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 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2、 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2、 师生合作:

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对照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是明代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

“自皇古以乞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小目,俾读者开卷了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康扬一堂;

更可喜者,句调叶律,有类诗歌,与人可诵可读,一部二十一史之要领也。

”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

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

它是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

五、 拓展:

1、 看故事神农尝百草,讨论:

为什么神农为什么要尝遍百草?

2、 交流:

你看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六、 指导诵读,尝试背诵

六、作业:

春夏秋冬 气节流转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而编的二十四节气歌,共八句。

每个节气各取其中一字,形成前四句。

后四句则讲解了各节气的日期分布.

清明、谷雨;

大暑、小暑;

寒露、霜降;

小寒、大寒。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1、 指名读题目,释题

3、 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生交流,汇报感受。

2、师总结:

只要用心刻苦地学习,没什么不能做好。

1、 看故事《寒食节的来历》,进一步理解节气的故事。

同学们现在知道节气怎么来的,还有了解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了吗

六、 指导诵读,尝试背诵。

背诵经典片段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师讲红豆的特点.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

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节奏.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学习生字

读"

此ci"

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

些"

的区别.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个.

组词识记.

师进行指导识记.

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

生书写.

朗读诗歌《相思》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

(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

1,、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

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成)

3、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4、师引导:

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5、齐读"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6、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泥土,水,树叶,红豆)

(9)师:

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大家齐读.

背诵古诗.

六,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父母之年优喜交集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一、 导入

欣赏《常回家看看》(音频)

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

为母亲倒一杯水;

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

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

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

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二、 学生阅读《论语》,找出关于阐述孝道的相关内容。

1、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篇第四》)

三、 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四、 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五、阅读简要评述,讨论:

1、 看故事《怀橘为亲》

孝爱父母事无大小

1. 理解'

'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的含义,并能初步诵读。

2. 能用'

哎'

及时回答他人的呼唤,知道大人吩咐的事情不偷懒。

3. 在生活中,懂得尊重父母和身边的人。

(一) 谈话活动,引起兴趣。

孩子们今天薛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听音乐进场。

师:

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叫想想。

她在干什么?

搭积木玩得可开心啦。

这时候,谁在喊她?

(二) 出示视频1,理解语句"

父母呼,应勿缓。

”的意思,并会用"

答应别人。

教师:

咦,想想答应妈妈了吗?

为什么?

如果你是想想,妈妈喊你,你会怎么答应。

3.游戏:

我喊你答。

我现在做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喊你名字的时候要赶快答应?

教师小结:

集体喊、过度到个别喊。

(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回答的真快啊等等)教师:

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赶快回答'

哎"

,想想听到了吗?

呀想想也答应得很快,我们一起表扬一下。

你们也很能干,真是妈妈的好孩

子。

4.练习诵读'

"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子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课件1,放慢速度)教师:

你们听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幼儿回答出一句,及时提炼句子,还有谁来会所说听到了什么?

(并出示字卡)分角色诵读'

父母呼,应勿缓男孩子们(唉)你来读一读。

女孩子们,你们也来读一读。

(三)播放视频2,理解语句"

父母命,行勿懒。

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马上答应,那爸爸妈妈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来看看想想是怎么做的。

妈妈喊想想干什么?

她是怎么做的?

妈妈喊了想想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

想想做得真不错,我们表扬一下她吧。

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

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吧?

幼儿讨论教师:

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

你是怎么做的?

谁来说一说。

情景表演:

幼儿:

妈妈喊我洗手,我马上就去洗手。

你知道了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

那我们试一试。

**孩子,到妈妈这里来,要吃饭了,把手洗洗干净吧。

(要下命令式,让孩子去做事情)3.诵读句子教师小结:

孩子们都明白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做的事情,都知道马上去做,不偷懒。

弟子规中有一句好听的话也是说得这件事情。

我们一起听一听。

(播放课件2放慢速度)教师:

你们听到了什么?

(出示相应字卡)一起读一读。

分角色读4.幼儿体验。

爸爸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你能马上去做不偷懒,那老师喊你们做事情,你们愿意吗?

孩子们(哎)请你们把这句好听的话告诉客人老师吧。

(播放课件2)(四)诵读,进一步巩固认识。

刚才我们学了弟子规里两句好听的话?

我们一起来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吧?

(一起诵读)让我们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好吗?

刚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了读,那现在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吧。

(完整欣赏,轻声跟读)分角色诵读:

男孩子们,你们读下好吗?

女孩子们,你们再读一次听听好吗?

孩子们,立正,我们一起读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师总结:

今天好开心,孩子们都会读弟子规中的两句话,明白了话的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告诉别的班级的小伙伴吧?

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角色游戏:

将录音放在游戏区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进一步巩固认识。

日常生活:

家园合作,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懂得'

父母命,应勿懒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课题

《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艾课1课时备课人

i

1、 熟读成诵。

2、 讲解本文。

3、 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

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备注

提问:

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

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

然后引出本文。

教师讲述,营造学生氛围,创设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

朗读

选文

自学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自由读

个人读

集体读

点名读

理解

文意

学习

释疑

【文意】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

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原文,T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

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孔子曾经说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

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

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

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

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

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

“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

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灵犀

—■占八'

师生交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

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志。

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

希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们美好的心灵。

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互动学习,心得交流。

直面

人生

共同

研讨

镜头一:

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地注视着,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镜头二:

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

他向行人投去哀求的目光,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1、 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 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喻义。

3、 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一、 谈话导入

母爱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母亲而感到骄傲、自豪与幸福。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诗客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数母爱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 解诗题

1、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

游子吟孟郊)

注意:

“吟”右半部是“今”不是“令”,你觉得“吟”和哪些字很容易混淆写错。

(“怜”

齐读课题,提醒“吟”是前鼻韵。

再读一遍。

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

“游子”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人称为游子?

“吟”又是什么意思?

“游子吟”是什么意思?

3、 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有谁能帮助他们?

给你的同学以满意的回答。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

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游子吟:

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相似,指轻轻地哼唱。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

《暮江吟》《石灰吟》等。

三、 知诗人

孟郊:

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

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40多岁才做了一个县官,诗人想到自己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儿时的苦读历历在目,母亲油灯下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一一《游子吟》。

这首诗相信大家早已会读了,现在就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四、 明诗义

1、 请大家仔细观察插图,听朗读 (播放课键录音出示课键插图)

2、 同学们,你们读着这首诗,听着这首诗,看着这幅插图的时候,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情景呢?

学习一、二句慈母:

母亲游子:

出门远游的人,指儿子。

母亲拿着针线在昏暗的油灯下,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

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灯,用的是油灯,灯光非常昏暗,而母亲却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缝衣的艰辛、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习三、四句:

临行:

临走之前。

意恐:

担心。

迟迟:

很久。

归:

回来。

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

古代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会早早归来。

母亲为什么要把衣服缝得密密的,她担心什么呢?

(迟迟归)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爱)

齐读1—4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爱板书:

母亲爱儿子)

从哪些词更能体现出这种深切的母爱?

(密密、迟迟)

孟郊听了母亲的担心,又是怎样写的呢?

(生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学习五、六句。

言:

说。

寸草:

小草,指游子,象征子女。

心:

心意。

晖:

阳光。

原意:

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意:

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

小草不能报答阳光的恩情,儿子也难以报答母亲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板书:

难报)

五、 悟诗情

1、 、齐晶:

这首诗诗人描写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

2、 我们已经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3、 朗读指导。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你会背这首《游子吟》的吗?

指名背、男女背:

看能不能有感情地背出母亲对儿子的爱。

4、 学习古诗,不仅要求会背,而且还要会写。

指名一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其余的自己在本子上写。

写完后批改。

六、 拓展延伸

1、 请你试着说几句或一段有关母爱的话,把它献给你的妈妈。

2、 展示学生写作

3、 总结:

同学们,如果你们将这些优美的话语说给你的妈妈听听,相信你的妈妈一定会非常感动的。

4、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

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不忘母亲的爱,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这首《游子吟》。

播放课键(古诗吟诵)

鹿柴

作者:

王维年代:

唐体裁:

五绝类别:

山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析】:

〈唐诗三百首〉首二句见辗川中花木幽深,静中寓动.后二名有一派天机,动中喻静.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

【注解】:

1、 鹿柴:

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 返景:

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