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969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

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

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因此,有效教学设计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9个方面:

1.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2.有效地研读文本  

3.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4.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5.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6.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7.有效地设计练习  

8.科学的分配时间  

9.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一)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

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

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

“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

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

”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

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

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

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

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

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

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

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

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

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

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

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

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

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同时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

否则,其他方面再好也算不上一节好课。

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三)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1.处理好四维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

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

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

重“过程”也要重“方法”;

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

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

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3.组织好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

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

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

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如,在"

第五届全国小学我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

上,福建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所创设的"

今天我当家"

的生活情境,成功地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融入"

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买早餐——买葡萄酒"

等各个事件中,通过录像镜头贯穿全课始终,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例如:

第十一册《利息》教学后,我设计一节《我当银行行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储蓄单、借据,学会填写单据,巩固利息计算。

了解银行的经营模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提高银行的效益,并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

再如教完某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举行模拟土地拍卖会等。

这些专题活动往往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强烈的挑战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它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应用,更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和合作交流,培养其应用意识、发展个性品质的平台。

2.自主探究。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

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

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

圆柱的体积"

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

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

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

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3.合作交流。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

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执教《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

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

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

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五)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小学学生年龄特点,既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一课中课前创设情境:

师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孙悟空说,现在有一个西瓜分给咱们四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和1/3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的饭量最大,吃的多,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3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在课前设计了同学们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八戒分西瓜》的故事,通过八戒分西瓜,师徒三人在笑,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3.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的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指出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看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操作,认识到:

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如:

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等课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摆弄具体事物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及其深刻,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

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

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一个教师设计了以下过程。

①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②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

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③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39、5739"

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

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

“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

”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上的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并不马上予以纠正。

④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

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

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

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⑤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

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3)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独特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其个性。

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学具袋中选取1张纸片,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把其中的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用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同时,涂色部分没有限制,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几个分数,让学生发挥自由想像和创造,任意折、任意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4)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双边”活动,故而课堂中教师角色随时应该转换。

合作学习是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网络式的课堂思维结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纵向的信息反馈。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的纸上摆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多种摆法,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交流讨论,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