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972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备战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x

距北京仅180公里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流动沙地上恢复植被,现已形成112万亩人工林海,大大提高了地面植被覆盖率,有效阻止了沙尘对京津的侵扰。

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三代人接续治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原本“沙上墙,驴上房,一场风暴没了粮”的流动沙漠变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沙尘暴次数大大减少。

近年来,中国沙漠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尼龙网格沙障、仿真植物沙障、网格袋沙障、化学固沙剂治沙等新技术,同时有效配合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技术,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蚀量,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显著作用。

另外,为减少冬春季农田表面的疏松,采取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起到防止就地起沙的作用。

生活在沙漠周边及腹地的农牧民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均会加速土地沙化,加剧沙尘暴的发生。

所以,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取材于姚泽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治理,我国将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暴。

B.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受沙尘暴影响较大。

C.规范沙区人为活动,就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

D.减少人为活动可以避免沙尘暴的发生。

材料三:

沙尘暴从远古至今时有发生,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天气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沙尘暴将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沙尘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沙尘暴在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从而促进生物繁殖体的扩散。

沙尘粒子在输送过程中,随着风速的减小,质量小的沙尘粒子就会降落到海洋中,成为浅水中浮游生物和深海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来源。

同时,沉积到陆地上的沙尘粒子成为了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矿物质无机营养源。

沙尘粒子可把酸雨沉降的一些酸性物质中和,缓冲土壤酸化过程。

另外,其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可以将全球各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全球气候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彻底地消灭沙尘暴,难以保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沙尘暴既是一种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自然的天气现象,又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而诱发的一种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的富集生态后果。

我们应注重研究人类环境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在如何将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的基础上,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

同时,研究在沙尘暴发生的过程当中如何消除因人类干扰导致的富集诱导作用。

这些将对今后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材于潘霞、高永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沙尘暴“生态效应”的一项是( 

 

A.6000多年前,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荒漠化导致大量沙尘粒子沉积到南美的亚马逊流域,使得该流域的植被开始繁盛。

B.海洋中许多重要元素来自于沙尘粒子所携带的营养物质,其中一些微量元素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营养盐供应。

C.当初美国在开发西部平原过程中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导致春季的加利福尼亚州仍然会有从南部沙漠随风而来的沙尘。

D.京津地区曾经遭遇过大规模的沙尘暴,但经检测,沙尘暴发生过后,京津地区大气环境中的部分有害物质含量却很低。

5.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沙尘暴”形成条件和防治举措。

【答案】1.D

2.B

3.B

4.C

5.形成条件:

有沙尘源,风力强,气温常年偏高,降水稀少。

防治举措:

持续推进绿化,提高沙区植被覆盖率;

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

采取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

规范沙区人为活动,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

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D.“直接原因”错。

罪魁祸首,是指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

本文指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天气现象的主要原因,而非“直接原因”。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空气由冷到暖的变化决定了沙尘暴的强度”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此次沙尘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

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与短时间内空气由暖变冷的异常天气现象密切相关”,原文只是谈到二者“密切相关”。

C.“北极与赤道的温差是极地涡旋的能量源头”无中生有。

原文说“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也越能把冷空气牢牢锁定在极地”,我们并不能由此推断“北极与赤道的温差是极地涡旋的能量源头”。

D.“本次沙尘暴导致中国西北华北的强风天气”强加因果。

原文只是说“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先后出现大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根本上”太绝对。

原文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土绿化的持续推进、沙区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沙尘天气日数呈现减少趋势”“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文本并没有表明“我国将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暴”。

C.“规范沙区人为活动,就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太绝对。

原文是说“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

D.“减少人为活动可以避免沙尘暴的发生”曲解文意。

原文说“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由此可知,减少人为活动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但不能据此说“避免”。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通过阅读可知,材料三中的沙尘暴“生态效应”是指对“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效应,即“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积极的效应。

C.“当初美国在开发西部平原过程中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导致春季的加利福尼亚州仍然会有从南部沙漠随风而来的沙尘”,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恶劣天气,不属于沙尘暴的“生态效应”。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沙尘暴”形成条件:

“与中国毗邻且在上风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大面积荒漠化土地,是境外重要沙尘源”,由此可知,要有沙尘源。

“此次沙尘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

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与短时间内空气由暖变冷的异常天气现象密切相关”,由此可知,风力要强。

“近期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加之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由此可知,“沙尘暴”形成条件还有:

气温常年偏高,降水稀少。

“沙尘暴”防治举措:

原文说“随着我国国土绿化的持续推进、沙区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沙尘天气日数呈现减少趋势”,由此可知,持续推进绿化,提高沙区植被覆盖率。

原文说“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蚀量,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显著作用”,由此可知,要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

原文说“为减少冬春季农田表面的疏松,采取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起到防止就地起沙的作用”,由此可知,要采取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

原文说“生活在沙漠周边及腹地的农牧民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均会加速土地沙化,加剧沙尘暴的发生”“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由此可知,要规范沙区人为活动,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

原文说“我们应注重研究人类环境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在如何将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的基础上,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由此可知,要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0题。

海愚诗钞序【1】

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

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

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2】,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

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

其故何哉?

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

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绌柔,故人得之亦然。

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

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

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

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颍乎?

即之而光升焉,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其惟吾子颍之诗乎?

子颍没而世竟无此才矣!

子颍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

鼐年二十二,接子颍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

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

子颍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三年而余归,子颍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颍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

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

其没后十年,长子白泉观察督粮【3】江南,校刻其集。

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略有改动)

注释:

【1】海愚:

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

曾任泰安知府、两淮盐运使。

诗钞:

诗集选本。

【2】偾(fè

n)强:

紧张激烈。

拂:

不顺。

戾:

乖戾、乖张。

【3】白泉:

朱尔赓额,原名友桂,字白泉。

观察:

清代道员的俗称。

督粮:

官职督粮道的简称,督运漕粮的官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亡:

通“无”,没有

B.伸刚而绌柔绌:

通“黜”,废弃

C.延余主扬州书院延:

延续

D.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凡:

总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凌万顷之茫然

B.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接子颍于京师

C.为诗而善者亦多矣子颍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

D.其辽东朱子颍乎其胸臆时见于诗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

我曾说过写文章的根本(规律),原本来自于天地之道。

B.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

(这样的文章)就一定不会加入好文章(的行列)了。

C.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

但时常产生奇妙变化并以此作为(独特的)功用,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D.甚矣,其得之难也。

太难了,他写出这些诗真是太难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颍的诗,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雄伟劲直之美。

B.听朱子颍诵读诗歌,感觉他光彩照人、声音洪亮。

C.读朱子颍的诗歌,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当世的气概。

D.朱子颍的诗中蕴藏着他的胸襟抱负以及丰富情感。

10.本文第一段,从哪几个角度阐释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与“阴阳柔刚”的关系?

请结合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6.C

7.A

8.D

9.B

10.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

或: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阴阳刚柔之美源自天地之道。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阳刚与阴柔的调和中应有所侧重。

③雄伟刚劲的作品比温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贵。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延:

延续”错误,应为“延:

延请,邀请”。

句意是邀请我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均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B.“于”前者为介词,比;

后者为介词,在。

C.“为”前者为动词,作、写;

后者为动词,是。

D.“其”前者为语气副词,大概;

后者为代词,他的。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甚矣,其得之难也”。

句意是“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听朱子颍诵读诗歌”错误,结合原文“即之而光升焉,诵之而声闳焉,……其惟吾子颍之诗乎?

”可知,应是读他的诗带给人的感觉。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可知,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可以成就文章之美;

结合“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

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可知,古代君子所称赞的好文章,阳刚阴柔应当并存,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无偏胜。

结合“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可知,雄伟刚劲的作品比温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贵。

参考译文:

我曾说过写文章的根本(规律),源于天地之道。

天地的规律,不过是阳刚阴柔罢了。

如果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都可以用来成就文章之美。

阳刚阴柔应当并存而不应偏废。

如果(文章)只有其中的一端而完全没有另一端,阳刚发展为紧张激烈、乖张不顺,阴柔发展为萎靡消沉、闭塞昏暗,(这种文章)就一定不会成为好文章。

但是古代君子所称赞的好文章,虽然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无偏胜。

这是为什么呢?

天地的规律,以协调融合为本体,但时常产生特殊变化并以此作为功用,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事物(如果)在天地间发挥独特功用,常常尚“阳”而贬“阴”,扬“刚”而抑“柔”,所以人们领悟的天地规律也如此。

雄伟刚劲的文章,一定比温和深厚、舒缓委婉的文章更可贵。

能作温深徐婉之文的才子是难得的,而更为难得的,一定是在天下遇到能作雄文的才子。

从古到今,会写诗的人有很多,诗写得好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卓尔不群值得称为雄才的人,一千多年中不过几个人罢了。

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

今世的诗人,可称为雄才的,大概就是辽东的朱子颍吧。

接近它,会觉得光华升腾;

朗读它,会觉得声韵宏大;

顺着读下去,会觉得那种超越当世的气概跃然纸上而无法控制;

品味它,会觉得奇异的思想情趣卓然特立、横空出现,(这些)说的大概就是我们子颍的诗吧。

子颍去世后,世间(再也)遇不到这样的雄才了。

子颍是我同乡刘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写诗既能吸取老师的技法又能灵活运用。

我二十二岁时,在京师接触到子颍,就知道他是天下绝少的雄才,从此相知数十年,多次离别又重逢。

子颍官至淮南盐运使时,邀请我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三年后,我告老还乡,子颍也称病辞官离职,(我们)从此再没见过面。

子颍年少时失去父亲,生活贫困,后来仕途通达,他的胸怀志向时常体现在诗中,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诗)想见他内心蕴蓄的情感。

他内心蕴蓄的情感还没有全部抒发出来就去世了。

他去世十年后,长子白泉任江安督粮道,校订刻印了父亲的诗集。

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选录校定此集,命名为《海愚诗钞》,共十二卷。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节选自《论语·

公冶长篇》)

孔子在谈到他的志向时,实际上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有人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请你为这个观点阐述理由。

【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使老年人得以安逸,朋友相互信任,年轻人得以爱护和关怀。

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是太平盛世的图景,是礼治的结果,与孔子的“仁政”“教化”的主张相符。

他们都描绘了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本质上都主张“礼治”“仁政”“教化”,所以本质上是相同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对孔子在《论语》中的基本思想有所了解。

通过日常学习,我们可知孔子的基本思想是“礼乐”“仁政”,是大同社会。

而《颜渊、季路侍》中,孔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让老年人能够安享余生,让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让年幼的人能得到关怀和教育。

”这是对大同社会中不同处境和年龄的人的关怀。

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的“暮春郊游图”在原文中的语句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他描述的生活状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一、社会富裕;

二、社会安定。

孔子向往曾晳描述的生活说明富裕稳定的社会就是孔子的追求目标。

因此,两者的实质是一样的。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4题。

(12分)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1】

岑参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2】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3】。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1】公元740年,51岁的王昌龄被更为江宁县丞。

江宁,在今江苏南京。

作者在长安与他饮酒道别。

【2】富春:

富春江,即浙江流经富阳县的那一段。

下句的卧江楼是指富春江畔的楼。

【3】南徐州:

在今江苏镇江。

作者父亲曾在当地为官。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时”句是说王昌龄在政治清明之时得不到重用。

B.“泽国”句是说王将奔波千里赴江宁水乡任一小职。

C.“旧家”句是说作者由江宁联想到岑氏旧家所在。

D.“穷巷”句是说作者联想朋友到任江宁后的处境。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公”句中对比明显,作者使用“独”字寄予情感沉重。

B.作者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

C.作者想象朋友到达京口见到桃花盛开,写诗消解苦闷。

D.作者认为王是深藏的潜龙,今后必将如“黄鹄”高飞。

1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对朋友寄予的情感。

【答案】12.C

13.B

14.同情好友怀才不遇,远谪他乡;

激励好友见美景要赋诗以振奋精神;

劝慰好友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转机。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

C.“作者由江宁联想到岑氏旧家所在”错误,“家”在这里是“居住”的意思,句意指岑参过去曾随父居住在富春江畔。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错误,作者和王昌龄没有同在过南徐州。

诗句是指作者此时的处境:

穷巷独居,荧荧一盏孤灯相伴,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如此寒凉之景,作者想起将远行的好友王昌龄,漫漫征程孑然独往,好友的凄凉光景当比自己尤甚;

情动之下,临别之余,诗人邀好友再抱被同宿,一叙寒暖。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此四句写为将赴贬所的王昌龄饯行,悲凉忧郁的气氛笼罩着大家。

君子临治世,当有为于天下,而王昌龄却难君臣遇合,被贬外官。

诗人叹息王昌龄徒有生花之诗笔和可干青云的文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经世才华。

同情好友怀才不遇,远谪他乡;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此四句为诗人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

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此四句写诗人赞赏王昌龄的高才大器,虽不得明君赏识,一时重用,亦当如葆真之潜龙,待举之黄鹄,终有一日青云直上,鸿图再展。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

(1)实践出真知。

苏轼乘舟往石钟山探寻声响的来源,“徐而察之,_________,_________,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2)每逢佳节倍思亲,独自在外漂泊的人形单影只,往往会联想到李密的“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于月夜连续发问,表现其哲思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4)重阳节,登临高处,眼望秋叶纷飞、气势雄浑之景,脱口而出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

“罅”“茕茕”“孑”“畔”“萧萧”。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共6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

“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

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得人的。

”众人都道:

“有理。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

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擅入,只在窗外听觑。

只听凤姐和来升媳妇说道: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

我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