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980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D、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此外还可以通过呼吸、汗腺和消化液排出少量的水分,D错误。

故选D。

3.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后,对社会议题和健康生活要有科学的判断。

下列叙述不符合现实情况或错误的是

A.拒绝毒品,慎用兴奋剂、镇定剂、致幻剂等心理药物B.艾滋病主要通过接触艾滋病患者或共同进餐进行传播

C.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骨髓库登记量少D.杀虫剂、除草剂等环境激素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B

1、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2、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造成的疾病,骨髓移植也称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

我国中华骨髓库登记的人员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来讲,这个数字还是偏少,因为人口基数大。

3、环境激素,又可以称为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荷尔蒙或环境雌激素等,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

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体和动物体内正常激素水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环境激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农药如DDT等杀虫剂、杀草强等除草剂、多菌灵等杀真菌剂以及滴灭威等杀线虫剂;

塑料原料如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

洗涤剂如烷基酚、壬基酚、辛基酚等;

绝缘油如多氯联苯化合物;

垃圾焚烧产物二噁英。

【详解】A、拒绝毒品,慎用兴奋剂、镇定剂、致幻剂等心理药物,这是健康生活必需的,A正确;

B、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B错误;

C、与分析可知:

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骨髓库登记量少,C正确;

D、由分析可知:

杀虫剂、除草剂等环境激素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人内分泌功能紊乱,D正确。

故选B。

4.给健康的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是

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B.实验兔出现觅食行为C.实验兔的兴奋性降低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神经中枢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物质代谢。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会引起糖的分解代谢功能增强,A错误;

B、由于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实验兔饥饿,进而出现觅食行为,B正确;

C、由分析可知: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增多,会引起实验兔的兴奋性提高,C

错误;

D、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减少,D错误。

5.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会受激素分泌的影响

C.调节过程中会发生信号转换

D.与体液调节相比,作用时间较长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会受激素分泌的影响,B正确;

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存在信号转换,C

正确;

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作用时间较短,D错误。

6.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B.结构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密切关系

C.递质经③释放时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结构④接受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后,一定会产生动作电位

考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

1、题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结构①为线粒体,能为神经递质的释放(胞吐)提供能量,A正确;

B、结构②为突触小泡,其形成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密切关系,B正确;

C、递质经③释放的方式是胞吐过程,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

D、结构④接受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后,是否产生动作电位决定于神经递质的类型,D错误。

7.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建立血糖调节模型”的模拟活动,他们准备了三种卡片:

15张“糖卡”正面写“0.1g

葡萄糖/L血液”背面写“糖原”;

2张胰岛素卡,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

2张胰高血糖素

卡,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

下列操作错误的是(注:

相关操作只考虑在某状态

时短时间内的反应)

A.模拟实验开始时,先摆放9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在桌子上,代表正常血糖水平

B.模拟吃饭后,将桌上9张糖卡中的2张翻到背面,再出示1张胰岛素卡

C.模拟运动时,拿走桌上9张糖卡中的1张,再出示1张胰高血糖素卡

D.模拟多食少动,增加2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再出示2张胰岛素卡,翻转2张糖卡到背面

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下降;

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

【详解】A、模拟实验开始时,先摆放9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在桌子上,意味着血糖浓度为0.9g葡萄糖/L血液,代表正常血糖水平,A正确;

B、模拟吃饭后,应再增加2张糖卡,使血糖浓度上升,然后再出示2张胰岛素卡,使血糖恢复正常,B错误;

C、模拟运动时,拿走桌上9张糖卡中的1张,再出示1张胰高血糖素卡,使血糖浓度上升,C正确;

D、模拟多食少动,多食会导致血糖浓度上升,故增加2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再出示2张胰岛素卡,因胰岛素能降血糖,故翻转2张糖卡到背面,以显示血糖浓度下降,D正确。

8.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C.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D.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否则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

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

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

前两者是免疫功能过强,后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弱引起。

【详解】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

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正确;

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C正确;

D、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D正确。

故选A。

9.下列处理后的胚芽鞘会出现弯曲生长的是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

【答案】C

向光性的原因是:

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详解】图①中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又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而导致放置琼脂块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从而引起弯曲生长;

②中由于尖端被锡箔套住导致无法接受单侧光,

故直立生长;

③中尖端能够接受到单侧光的照射,故向光弯曲生长;

④中有云母片的插入,阻断了由于单侧光的照射而引起的在尖端中的横向运输,故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均匀分布,故直立生长;

⑤中在④的基础上又横向插入了云母片,故使得右侧的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弯曲生长;

⑥中由于云母片的阻断使得生长素无法进行极性运输,故不生长也不弯曲,①③⑤弯曲生长,C正确。

故选C。

10.以下有关生长素发现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是因为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B.鲍森·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传递给下部

C.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1、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详解】A、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是因为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正确;

B、鲍森·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确定其化学本质,D错误。

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不是完全孤立的发挥作用的B.植物只在成熟果实中能合成乙烯

C.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D.植物激素的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

1、各种激素的比较

2、生长素主要是在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的,然后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单方向的,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在有单一方向的刺激(单侧光照)时生长素向背

光一侧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ATP)。

非极性运输发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植物激素不是完全孤立的发挥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协调起作用的,A正确;

B、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B错误;

C、生长素可在成熟茎韧皮部中的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植物激素的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D正确。

12.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金链花的顶端优势

B.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都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金链花的生长C.金链花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扩散到侧芽处积累所致D.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治落花落果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解除方法:

摘除顶芽。

【详解】A、题意显示:

细胞分裂素使得侧芽生长失控,故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金链花的顶端优势,A正确;

B、细胞分裂素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金链花的生长,而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金链花的生长的,B错误;

C、金链花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处积累所致,C错误;

D、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类似于植物激素的物质,不是植物激素,D错误。

1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研究城市人口变化需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C.某种群的高出生率必定导致该种群数量增长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

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直接因素,B正确;

C、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D正确。

年份

1915 19171921 19251928 1930 19341943 1947 19501960

驼鹿种群数量

200

300 1000200025003000400 170 600 500 600

14.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3000

B.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

C.1930~1943年间,驼鹿数量急剧下降原因最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D.1932年,该驼鹿种群的年龄组成一定为衰退型

当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天敌,再加上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等,种群的数量变化就会几乎呈“J”型增长,然而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该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

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这时种群的增长就变为“S”型增

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在1915年~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是食物充足,没有敌

害,但到1934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400,说明这时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最后稳定在500~600之间,所以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3000,因此A错误,B正确,C错误。

由于表中没有给出1930年

~1934年之间的数据,所以不能确定在1930年~1932年之间驼鹿的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也就不能确

定这时该驼鹿种群的年龄组成,D错误。

【点睛】从表格中读出数据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对环境容纳量概念的正确理解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准确分析是解此题的关键。

15.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B.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C.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图A是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酒精的作用是要制作动物的标本;

图B是吸虫器,针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而采取的方法。

【详解】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A错误;

B、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利于土壤小动物通过,B正确;

C、B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正确;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制成标本,D正确。

16.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有所不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

C.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为:

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2、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有所不同,A正确;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低,故群落空间结构相对简单,B正确;

C、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先于灌木阶段进入演替过程,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故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C正确;

D、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相对简单,故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

力弱,D错误。

17.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2、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彼此相互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空间和资源。

【详解】A、温度是造成山地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海洋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

D、B处为森林,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点睛】能够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食物链和食物网、③为生态系统的结构B.②包含的所有内容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③的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