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990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我省《实施细则》按照教育部《方案》思路提出了6条评估原则。

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

学校全面自评是基础、是关键!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主要看学校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评动不评静)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

突出内涵建设的考察重点!

(评软不评硬)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

引导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共性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根据学校的定位分类指导。

6.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不搞形式,不造假。

不要重视过度。

我省增加了“共性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过度强调共性要求及整齐划一的指标标准,就会限制学校的特色发展。

以学校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重要文件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指标来评价学校,看学校的发展趋势,并查摆问题和商讨对策;

例如,国家、省级示范性、省内一流、优秀学校、特色学校等,又如地方、行业服务面向定位等,分类进行评价和指导。

国家、省级示范性建设的院校,要担当责任!

应有能力在所服务区域、行业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那些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例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顶岗实习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创新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重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费投入较多的学校,要看是按学科教育思路,还是按高职教育思路来建设学校,是关门办学还是开放办学,是否把学校建设为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

有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要看是否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真下功夫?

要紧跟全省、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办出自己的特色!

有的高职院校没有经过第一轮评估,在改善条件和规范管理方面需要注重提高。

四、准确把握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评估指标内涵

(一)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

1、总结经验和特色,发现主要问题和不足:

围绕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

2、提出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

提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加大对工学结合改革的投入,自觉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实施细则》附件1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关键评估要素。

(二)《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对比第一轮方案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1、绩效评价模式:

与上一轮评估CIPP模式(是普遍适用的一种模式)不同;

评估主体——需求方,评估内容——主要成效区,评估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

由需求各方确定主要目标区(主要成效区、KRA)

(1)高职院校主要的利益相关方:

学生、教职工、举办者、用人单位、家长、政府(社区)。

前三个在学校内部,后三个在学校外部。

(2)主要成效区(KRA):

成果、培养过程与管理、学习与创新、资源。

2、由“果—因—效”逻辑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果(KPI)——重点考察内容,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

因(KSF)——关键评估要素,关键成功因素(KeySuccessfulFactors);

效(KRA)——主要评估指标,主要成效区(Keyresultarea)。

指标体系的特点:

(不能简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1)立足点不在评估对象的上面或者外面,而是在它的里面。

(2)评估双方的注意力都容易集中于对内涵的发掘和机制的探索上。

(3)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决定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4)抓住了关键、要害和内在逻辑,因此省时、省力、简捷、有效。

(5)以“采集平台”为基础,减少了评估双方的随意性,提高了评估结论的收敛性。

3、建立在《采集平台》的基础之上。

必须确保学校《采集平台》信息的原始性、即时性、真实性、公开性,要在校园网上对师生和社会公布。

不需另备评估备查材料。

因为以“采集平台”为基础,减少了评估双方的随意性,提高了评估结论的收敛性。

方法:

(1)由“果”切入——主要根据《采集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2)探究成因——开展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现场考察调查。

(3)多元主体——专家组组成、信息采集、考察过程等体现多元参与、全息成像。

(4)点上剖析——典型剖析,深入过程。

应用成功实践,实现面上推进。

4、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评估指标)

(1)领导作用

(2)师资队伍(3)课程建设(4)实践教学(5)特色专业建设(6)教学管理(7)社会评价。

《方案》的指标体系突出关键要素,不追求面面俱到,也基本不设统一的量化指标。

如此设计,不是不要规范,而是不要千篇一律的规范。

根据学校自身确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来分析评价学校,避免千校一面,鼓励改革创新,发展自身特色。

而主要评估指标定性要求的实施程度由评估专家组和本校师生员工根据学校定位进行评价。

《实施细则》的关键评估要素突出了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生成要素的培育要求,使评估工作真正发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

(三)我省《实施细则》评估指标体系内涵阐释

本轮评估目的是“促进、推动、形成”,并非是否合格的“鉴定”。

对评估指标的理解,不要把关注重点放在是否“合格”的标准上,要根据学校的定位来分析评价学校。

我省《实施细则》体现16号文件精神,也体现了国家示范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精神。

下面汇报对部分评估指标内涵的理解,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素1.1: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所在区域经济及所服务行业的发展规划有较高的符合度。

高等职业院校为所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学校的主要办学功能。

要素1.2:

学校办学目标与定位与在校生结构的关系。

“全日制普通高职办学规模适宜、稳定”;

“短期培训种类、规模逐步增加”。

全日制中职等6种“学历教育学生规模逐渐减少、比例未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要求”;

两种本科教育的“未举办、未组织”。

教育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规定“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专升本都不超过招生总数的5%。

建议我省暂不将5%作为本评估要素“不合格”的硬性标准。

还应从各校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但是,普通高职院校上述学生的比例不能过大。

要强调:

高职院校要集中精力办好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扩大短期培训的种类、规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但是,关键是按照高职办学目标与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否则,高职教育要么是“本科压缩饼干”,要么是“中职发面馒头”。

要素2.1:

如何理解“基础课教师注重学历、职称提高”,“专业课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要强调专业课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但不是说专业课教师就不需要提高学历、职称。

而基础课主讲教师应该了解职业工作和专业教学对基础课程的要求(要素3.3)。

要素2.2:

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

实践性课程主要由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兼职教师讲授为主(要素3.3)。

注重“双师”结构建设:

“双师”结构是指专业课教师中的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及质量结构;

这里的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独立承担课程或实践环节教学任务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要逐步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

逐步增加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专任教师要提高“双师”素质。

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加兼职教师比例的主要目的是,适应职业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实践课要以兼职教师担任为主。

目前,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目标应该达到两个1:

1,即专业课中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

1;

专业课中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三年以上)教师达到1:

1。

要素3.1: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任务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

要考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专业核心课的精品课程评审标准: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或项目)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目前,一些专业课程改革,并没有改变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看,多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压缩”,也有强化技能、轻视理论的“中职模式”。

两个系统的培养:

实现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理论教学体系由各类课程(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中的理论深化和拓展)的理论学习部分构成;

实现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独立安排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构成;

两个教学体系不是以课程划线,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来梳理。

经过改革逐步构建的课程体系突破了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学科教学的逻辑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不是相互依附的,是相互支撑和促进的。

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项目课程正在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

要素3.2: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这也是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要高度重视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改革!

要素3.3:

如何理解“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

专业背景主要指专业工作经历和专业教学的背景。

专业工作经历指教师从事过某些专业工作,例如,机电基础课教师具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含兼职);

专业教学背景是教师担任过某些专业课程,例如,外语教师担任过涉外导游等课程。

要求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是为了促进基础课教学改革,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但是在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只强调为专业课程做必要知识准备,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要素4.1:

顶岗实习覆盖率是指专业及学生人数的顶岗实习的比例。

主要考察学校各专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分布企业岗位和实习内容及顶岗实习的管理。

要素4.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最好将“课程”二字去掉!

各类课程都有实践。

设计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50%以上。

提出定量要求的目的是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建议不要将50%作为合格与否的硬性标准;

要重点分析所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以及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情况。

要素5.1:

学校重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建有特色专业。

上一轮评估对特色的要求只是评优标准,这与鼓励各学校办出特色的要求不相符。

专家考察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

)。

要素6.2:

我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文化力主要来自正确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定位和独特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特有的各种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资源,构建科学民主、健康向上、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高职学校文化。

要素6.3:

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多元化”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建立由学生、教师、校系领导、专职督导人员、校外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要素7.3:

社会服务中的“社会回报高”,主要是指学校服务的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即行业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接受学生实习、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开发课程、提供先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

申请评估基本条件申报表:

学校与企业共建基地、租赁企业仪器设备、租凭其它单位房舍如何计算?

对申请评估学校的基本条件进行审查时,对学校与企业共建基地是鼓励和支持的。

实训基地建设面积可按实际情况进行写实性计算。

租赁设备、房舍等要有写实性说明。

对文件中“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理解:

产学结合是指产业部门与学校在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密切合作。

在职业教育中,产学结合、产教结合、产学合作三者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是指产业部门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其基本原则是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等,其实施途径是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工学结合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

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与学是密切关联的。

“工”与“学”的不同编排关系,可形成多种具体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

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

评估方案从规范管理走向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为了充分利用组织的智力资本、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的能力,而对组织实施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知识的互动和共享,达到整体知识的提升,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通过学习和协作、内化、外化、融合,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隐藏知识和共享知识的相互转换。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知识管理,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优势需要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M)理论的启示:

1.知识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

2.知识主要来自于经验;

3.知识创新循环:

知识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CCDU);

4.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5.共享、交流、互动是知识创造的推动力;

6.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的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都在一个先进的知识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生成要素:

评估指标体系中,学校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与定位、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生源质量、就业能力等;

然而,有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未必就能产生核心竞争力,要素整合转化为发展能力取决于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文化力。

五、全面理解《实施细则》的操作思路和实施方法

配合《实施细则》,我省制定的《操作规程》包括参评学校评建工作、评估考察前的专家组织工作、现场考察评估工作、整改回访工作等内容;

我省这一系列评估文件既体现了教育部《方案》的基本特点,又具有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

(一)参评学校的评建工作

1.学校要准确理解新的评估文件的基本精神,掌握实质内涵。

2.建立《采集平台》管理、分析制度,确保信息的原始性、即时性、真实性、公开性,充分发挥《采集平台》功能,为深入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提供原始依据。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采集平台》建设,把《采集平台》列为学校办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落实;

建立健全《采集平台》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功能。

3.加强学校信息档案和相关原始资料的常态化管理。

在学校的自评过程中,不得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除了应为专家组预备会议提供的信息资料和专家组明确要求提供的统计资料外,学校不单设评估资料室,不专为评估准备打印、复印原始资料。

4.对学校《采集平台》的数据、信息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应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自评报告。

而不能形成了报告再去填报“平台数据”,教育部《方案》表述方式易使产生误解。

自评报告由四部分构成:

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

2)自我评估(办学理念和目标、人才培养效果、人才培养过程和学校发展潜力,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经验、特色和自评结果);

3)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整改措施。

总篇幅不超过10000字。

其中,依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信息,找问题、提措施的篇幅,建议我省各院校占1/4~1/3。

5.学校应在接受评估前6个月向省教育厅提交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书面申请报告,填写“申请评估基本条件申报表”,并对本校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进行说明。

6.接受评估条件审查。

省教育厅在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前3个月,组织专家按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和教高〔2008〕5号文(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的有关规定,以及建立完善《采集平台》管理和运行制度等情况对申请评估学校的基本条件进行审查。

7.上报和公布材料。

学校按照省教育厅规定时间,提交自评报告和《采集平台》数据;

并将自评报告、《采集平台》最新的原始数据、区域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于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向社会公布。

为方便专家工作,学校提前10天将上述材料制成光盘寄送到评估专家。

8.从简安排对专家组的接待工作。

为专家组预备会议准备好信息资料。

(二)评估考察前的专家组织工作

1.组建评估专家组。

省教育厅选聘评估专家组成员,名单基本确定后,要征求被评学校意见,并在专家组进校前对社会公布,若有异议,将视具体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2.评估专家组成员要深入学习和准确理解《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

进校前要对学校《采集平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认真研读自评报告、学校发展规划等,填写“专家预审意见表”,提出现场考察重点的建议,准备提交专家组预备会议。

3.秘书协助专家组长与被评学校和专家组成员沟通,做好评估的准备工作。

(三)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

按照《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的要求,现场考察实施方法:

《采集平台》数据分析+现场重点考察。

现场考察以深度访谈为主,辅以专业剖析、说课、走访、查阅原始资料、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等方法。

1.深度访谈。

(1)对象是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等。

教师尽可能覆盖各类专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

(2)要在《采集平台》数据分析和研读自评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约请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度访谈;

(3)以个别深度访谈为主,也可是专业团队或管理部门或建设项目的小范围集体访谈;

(4)双方平等交流,共同查摆问题、探究成因、商讨改进措施。

(5)一般每位专家访谈不少于6人次。

访谈时间服从深度要求,一般都要半小时以上。

访谈地点可选在访谈对象工作或学习场所。

专家研究得知,组织中近50%的知识是存在于成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成员的个人知识是最富于创造力的,对组织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专家组成员通过与学校相关人员平等、坦诚的交流,能够了解到存在于学校成员中的关于高职教育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学校共同诊断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探讨深层次的形成原因,共同开出诊治良方;

同时了解学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流动、转化、共享和增值状况。

2.专业剖析。

各学校要对所有在办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剖析。

专家组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确定2个专业(不同定位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确定思路,其中必有学校特色专业或主要专业)进行重点剖析。

听取专业带头人汇报(不超过20分钟),通过对《采集平台》中相关专业的状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深度访谈、教师说课、查阅原始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增加考察的深度和可信度。

专家组通过对特色专业的重点剖析,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状态。

3.听教师说课并研讨。

近年我省高职院校评估和教学改革示范专业评估验收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教师说课活动要求”,可供评估工作中参考。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面向同行、领导、教学研究人员和专家等,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助手段阐述某一课程或课程的某些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并共同探讨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因活动的目的、要求不同,说课可分为教学研究型说课、示范性说课、竞赛评比型说课、评估评审性说课等多种类型;

教学研究型说课还可分为课程整体设计和逐一单元说课、备课预测性和课后反思性说课、授课者和评课者说课等类型。

高职评估若只要求课程整体设计说课或只要求单一教学单元说课,都会有局限性。

高职评估说课,授课教师应介绍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学生基础和特点、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安排、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等),还要按照专家指定(或者任课教师按照专家要求自选)的某一教学单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说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

说课教师要与学校同行教师和专家共同研讨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问题;

共同研讨课程建设是访谈的重要形式。

4.查阅常态化管理的原始资料。

仅靠目前《采集平台》的数据,深入分析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还是有局限性的,对学校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基本文件的审阅是十分必要的!

专家根据评估考察需要,可到相关部门、单位调阅相关原始资料。

5.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基地考察的重点在于是否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实训室,配置教学设备设施条件;

既不是学科课程式的实验室,也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要融“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学。

有些专业在校内外难于创设结合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其部分项目课程要建设校内物理仿真生产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