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23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或解决某个问题叫做理论思维。

(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具有快速性和跳跃性的特点。

如灵感。

2.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五)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

1.常规思维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是应用新颖独特的方案或程序,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image)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直观性)表象与感知形象的区别:

(3点)

2.概括性表象是对一类事物主要外部特征的概括。

如“人”、“树”等。

3.可操作性

可用“心理旋转”实验说明。

(三)表象的种类

1.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表象等分类依据是表象形成的主要感觉通道。

2.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分类依据是表象的范围和概括程度。

如某个人和“人”。

3.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分类的依据是表象的创造性程度。

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是已有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4.遗觉象保持在头脑中的一种几乎同照片一样清晰的视觉形象。

这种人具有一种“摄影记忆”,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具有一种遗觉象。

(四)表象的脑机制表象的脑机制与知觉有相似之处,在大脑两半球的四个叶都可以形成表象。

(五)表象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3.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

4.表象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表象主要是记忆表象)5.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想象的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二)想像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代替功能

4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想像的综合过程

1.黏合:

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

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

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或现象想到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心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形象。

(四)想像的种类

1.无意想像:

无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2.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在有意想像中,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1)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基础.

b对言语和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2)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

创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创造动机

b更丰富的表象储备

c原型启发

d灵感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

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

包括理想和空想。

第三节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质)和外延(量)两部分。

概念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但不是一一对应的。

有“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

(二)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

(1)具体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

(1)合取概念:

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如动物、毛笔。

(2)析取概念:

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如好学生、坏人。

(3)关系概念: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如上下、多少。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可分为:

(1)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2)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1969)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

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见图7-5。

(二)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是由波纳等人(1979)提出的。

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定义性特征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

特异性特征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

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等。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三)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是由茹什等人(1975)提出来的。

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

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概念=原型+范畴其他成员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内隐学习说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布鲁纳提出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

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

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

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无关属性。

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2.冒险性聚焦。

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

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概念。

冒险性聚焦有时能很快地发现概念,但失败的可能性也较大。

布鲁纳等人发现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较少。

3.同时性扫描。

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在选取一定的实例后,根据主试的反馈,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

采用这种策略由于要同时记住多个假设,因此,给工作记忆以及记忆的信息加工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这种策略被试也较少采用。

4.继时性扫描。

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

由于对假设的考验是相继进行的,因此这种策略被称为继时性扫描。

四种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三、推理及其种类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二)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譬如,“凡金属都能导电”,“银是金属”,所以,“银是导电的”。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譬如,“铁能导电”、

1.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所有的A都是B。

(大前提)

有C是A。

(小前提)

所以,所有的C都是B。

(结论)A为中项

2.线性推理(关系推理)在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例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五左边,因此,张三坐在王五左边。

”由于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线性的特点,所以线性推理又称线性三段论。

3.条件推理

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例如,“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

第四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人寻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思维活动过程。

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西蒙等提出)。

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

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一道几何题目就是典型的问题。

问题空间包含三个部分。

(1)初始状态:

解决问题之前所拥有的信息;

(2)目标状态:

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中介状态: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在证明一道题目的时候,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即为这一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是证明的结果,一系列证明过程就是中介状态。

可以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的思维过程(中介状态)。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1)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例如,已知A>

B,B<

C,问A与C哪个大。

(2)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如“如何写作”,这个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是不清楚的。

2.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1)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2)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2)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大脑皮层额叶对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脑皮层额叶在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纽厄尔和西蒙(1972)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几种策略:

(一)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

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以下几种:

1.手段—目的分析法所谓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2.逆向搜索法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

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四、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一)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二)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问题解决除了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下列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知识表征的方式

(二)定势的影响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三)原型启发

(四)功能固着的作用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作用。

(五)动机

(六)情绪

(七)人际关系

六、创造性

(一)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创造性的测量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吉尔福特(1967)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

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2.远距离联想能力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

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

3.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例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像、兴趣广泛、独立性等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酝酿与创造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即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这种情景有人称之为酝酿。

(灵感)

2.社会因素与创造

社会价值观念、他人的评价、社会助长(社会干扰)、从众等都会影响创造.

七、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2.培养创造思维;

3.培养创造人格;

4.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5.突破的思维误区:

(1)防止先入为主

(2)注意隐蔽因素

(3)突破知觉的束缚

(4)警惕思维惯性

(5)提倡一物多用

作业:

将本章“思考题”中的1、3、5、6、9、10题做到作业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