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26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句中意思是不应看到的东西却全部接受,所以会生气,排除B,C项。

听到不该听、不好听的话要心胸开阔,把它放在一边,不当回事,也就不会生气了。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故排除A项。

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3题只有使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和世界环境保持稳定,中国才能够持续地繁荣发展。

因此,中国必须设法控制其发展和增长方式,打消其他国家的_________、减少它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并防止它们_________甚至_________中国。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疑虑 限制 遏制

B.顾虑 限制 控制

C.疑惑 遏制 控制  

D.忧虑 遏制 限制

“疑虑”指怀疑、顾虑的心态。

“疑惑”指怀疑困惑。

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会产生怀疑顾虑的心态,用“打消疑虑”的搭配最为贴切。

“忧虑”强调的是担忧、忧愁,用在此处不恰当。

由后两空之间的连接词“甚至”可知,两空词语之间是递进的关系,“限制”和“遏制”都有阻止、抑制的意思,但“遏制”的程度比“限制”要深,“控制中国”显然不符合语义。

排除BCD,本题答案为A。

第4题“受贿是为了发展经济”,这种__________的说法,只是贪官现原形后,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而使用的一种伎俩,是一种__________的托词,一种寻找“救命稻草”的掩耳盗铃的无奈之举。

A.不知廉耻 穷途末路

B.厚颜无耻 黔驴技穷

C.恬不知耻 江郎才尽

D.卑鄙无耻 走投无路  

B

本题第一空几个词区分度不是很大,可根据第二空判断选B。

“穷途末路”和“走投无路”都用来形容无路可走的地步,而文段是讲贪官为自己开脱罪行的一种说辞,一种手段。

“江郎才尽”形容文思衰竭,本领渐尽,用在语句中显然不正确。

故本题选B。

第5题建国初期由于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不断——收藏,加之收藏家及家属的热心大力__________,古代书画在民间的遗存和收藏应该说已非常有限了,精品和珍品更是__________。

A.收集 赠送 寥若晨星

B.搜罗 馈赠 屈指可数  

C.征集 捐赠 凤毛麟角

D.搜集 赠与 寥寥无几

C

第一空前的主语是“博物馆”,因此用“征集”较为合适,“搜罗”和“搜集”都有到处收集的意思,但这种收集是没有方向的寻求,而“征集”则能够体现博物馆收集藏品的一种手段。

故本题选C。

此外,根据第三空也很容易确定正确答案。

第三空填入的词语修饰前面的“精品和珍品”,用“凤毛麟角”既能体现这些收藏品的数量少,也能体现价值高。

一、选词填空(1—5题):

第6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项“重任”与“不行”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质量”应与“不是”交换顺序。

D项语义重复,删去“编纂”。

第7题下列句子搭配恰当的一句是(  )。

A.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不是质量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B.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C.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D.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B项中“体育比赛”的不包含“赛歌”,所以应将“赛歌”删除;

C项中“羞辱”显然不能搭配“自己的不满”,羞辱的对象是厂家,可以改为“只是为了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D项中“长期短缺”应对应“供求基本平衡”,“品种单调”对应的应为“丰富多样”,所以正确的语序是“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基本平衡、品种丰富多样的历史性转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8题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只黑色皮包

B.李煜等人认为杜甫有浓厚的门第等级观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两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课程

D.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

A项中的歧义在于“手里提着一只黑色皮包”的是“张原”还是“一位老人”;

B项中句子有两种解释,即值得商榷的对象是“李煜等人认为杜甫有浓厚的门第等级观念的观点”,还是“杜甫有浓厚的门第等级观念的观点”;

C项中的句意可以理解为两个短训班都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也可以理解为数学班开设了农用数学,物理班开设了农业机电课程,改方法可以是在“开设”前加上“分别”二字。

故选D项。

第9题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B.是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全面生活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生活好呢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A项的“车水马龙”常用来形容人车往来不绝或繁华的情景.不符合句子中所描述的场景;

C项的“蓬荜生辉”是谦辞,这里误用出自他人之口,有贬低别人居室的嫌疑;

D项的“闪烁其词”形容人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这与前边的“内容充实”和后边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都不搭配。

本题选B。

第10题下列病句不属于主语残缺的一项是(  )。

A.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B.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C.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D.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选项A中虚词“对”的误用使后半句缺少了主语,修改方法是将“对”字删除;

C项中“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的活动”是句子的介宾成分,介宾成铲是不能充当主语的,修改方法是去掉“通过”;

D项应去掉“随着”,主语就变为了“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或者去掉“使”,将主语变成“人们”。

【连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1~10题。

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

文理各执一端,虽谓“术业有专攻”,却常常是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

就像一幢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人为地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文理分科贯穿高中教育阶段,莘莘学子们尚且懵懂,就被体制之手宰制了学业趣味和前途命运。

事实上,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正成为教育功利的画皮。

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然后又通过知识的倾倒、几乎是蹂躏式的千锤百炼,使学生成为一架囫囵吞枣的知识接收装置,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增砖添瓦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然喊得惊天动地,但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

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几乎本能地倾向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

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

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自岿然不动的原因。

不客气地讲,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

而那些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百炼成钢的“人才”,则面临着知识体系上的千疮百孔,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封闭和支离破碎的,片断化的认识掩藏不住整体把握的无力。

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他们立即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

文科理科以河为界,所锻造出的不过是一个个“知识阉人”。

一些附和文理分科的人只一味跟着感觉走,没有经历抽象思维即思想升华过程,发表的言论和文章只能陷于现象的表层就事论事,浅学辄止,也就难以产生正确的论点和论理。

中国能否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一种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体制,只能使我们与自己盼望的目标渐行渐远。

如此而言,文理分科该到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第11题赞成文理分科的理由是“术业有专攻”,下面直接对此进行批驳的一项是(  )。

A.文理分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

B.就像一座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

C.人为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D.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

A项是从另一原因批驳文理分科,不选;

B项是在阐述文理科的联系,进而赞成文理不分科,是对题干理由的间接批驳;

D项是从精神层面反驳文理分科,与所设提问无直接联系;

C项阐述重心置于一点的弊端,是对“术业有专攻”的直接批驳。

第12题在“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中,此文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

对其主要观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问

B.文理分科正成为一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

C.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  

D.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A、B项是文理分科带来的严重后果,C项是对应试教育状况的概括,都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最后一句,即D项。

第13题对造成文理分科的主要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思想认识上认为“术业有专攻”

B.维持学校的旧有体制,不思变革  

C.高校专业的设置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教育做出文理分科的选择

D.基础教育被功利主义所劫持,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由文章的第二、三段可知,造成文理分科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追求“升学率”这种功利目标,所以D项正确。

第14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一种成见,将新文化运动仅仅理解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而将梁漱溟等人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或排除在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偏见。

按照这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只能是激进,只能是反传统,而一当人们发现传统其实是并不能完全被否定的、“全盘西化”此路不通时,便会回头质疑“五四”、否定“五四”。

本段文字意在表明( )。

意图推断题。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关键词的把握,注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第一句中“成见”“极大的偏见”和第二句中“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很明显作者的观点即是对学术界这种理解的批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仅仅包括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但并不等于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激进,A项错误;

文段中介绍了人们质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对其进行说明,而是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再次否定,B项错误;

D项是以对个别现象的概括充当主旨,错误。

第15题可能会有一种看法认为,腐败就是鲜廉寡耻、道德败坏,有多少玄机可以分析呢关键还是对官员思想品质的教育和考察。

这当然都是有道理的,思想教育、纪律检查由是显示出重要性。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并应当特别看重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分析。

特别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腐败的发生不可能不与改革的制度安排相关,经济学家在腐败研究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有了更切近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对官员思想品质的教育和考察是防止腐败的关键

B.经济学家在腐败研究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C.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思考腐败问题

D.我们应当特别看重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

文段“但与此同时”之后,是作者想要强调的主旨。

根据“特别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腐败的发生不可能不与改革的制度安排相关”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发生的腐败问题,应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原因,因此经济学家的分析特别值得借鉴。

A项不是文段表达的重点;

B项属于无关选项;

D项曲解了文意,并不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所有观点我们都应当特别看重,而是应该重视其提出的关于腐败问题的分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16题人们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市场竞争体制,与其说是个文化差异问题,毋宁说是个历史案例问题,即竞争是否公正的问题。

文化传统差异极大的拉美、俄国、伊朗都有强大的公众反竞争运动,而文化类型相同的美、英则此无彼有。

可见回避竞争是否公正而专在“文化传统”“深层心理”上做文章,是多么缺乏说服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可见”后面的语句是该文段的结论性语句,即“回避竞争是否公正而在‘文化传统’‘深层心理’上做文章,是多么缺乏说服力。

”故C项正确。

【连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7~16题。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第17题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的思索,文字上要讲求遣词造句,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  

B.文学作品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甚至虚构,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

C.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甚至虚构,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

D.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地思索,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萧统编《文选》的标准,也是萧统对于文学的定义。

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

沉思,指深沉的构思;

义,指思想内容;

翰藻,指作品的辞采。

此句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

参照文中倒数第二句“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故答案为C。

本题易错选D项,D项的前半句望文生义,流于肤浅,所以是错误的。

第18题对“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作品注重用事实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唐及其后来的文学作品追求虚构与文采,为后世绮靡之风开了先河

C.入唐以来,传奇小说创作讲求想象虚构与追求文采,表明了小说创作活动的真正独立与自觉

D.唐文学在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从前的文学创作,从而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新的高峰

根据“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的上文“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和下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很容易能判断出C项为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B项“为后世绮靡之风开了先河”,D项“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新的高峰”在文中均未体现。

故答案为C。

第19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唐代开始,小说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B.传统的志怪志人小说完全被唐代传奇小说取代  

C.小说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标志是虚构、想象、讲求文采

D.萧统把文学定义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出发点是区分文学和历史

根据最后一句“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很容易判断出B项说法错误。

第20题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成为文学创作是由时代文化和文人思想所决定的  

B.梁代萧统是我国第一个给小说作出明确定义的人

C.《长恨歌传》和《李娃传》这两部作品不属于文学作品

D.唐代传奇小说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史的内容

根据文中前两句,萧统应是我国第一个给“文学”作出明确定义的人,而不是第一个给“小说”作出明确定义的人,B项错误;

根据第五句“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可知《长恨歌传》和《李娃传》应属于文学作品,C项错误;

唐代传奇小说“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所以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第21题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

B.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C.诗与音乐的融合,使它们更好地承担了礼乐政治的职能

D.“音乐+语言”这一形式是为适应礼乐政治而产生的

文段中有两处提到“……作用”,据此可知本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诗和音乐的原始功能。

文中又提到“音乐+语言”、“诗歌与音乐结合”、“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由此可知本段文字意在说明“诗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C项正确。

A、B项只涉及某一方面,D项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连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22~21题。

美国经济不会萧条,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格林斯潘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和房地产需求使美国避免了萧条的危机,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需求增加和泡沫的出现。

而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同时也使得财富蒸发、消费下降、经济出现了疲软萧条。

但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很长,只要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像1929年那样深度萧条,那么,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非常有限。

因为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次贷较少;

只有中国银行购买了一点;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主要以消费品为主,而且主要是中低价位的稍费品,这些往往是生活必需品。

因此,也不会造成我国对美出口的负增长山东公务员考试网来源:

,顶多也就是增长放缓。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不会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即使现在股票市场热一点,震荡幅度比较大。

但只要银行不出现危机,就不会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对中国来讲,虽然现在的银行上市了,但80%以上的股权还是政府拥有,所以政府实际上对它还是有百分之百的存款保障的。

在这种状况下,不会出现银行挤兑,就不会出现银行危机。

此外,现在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能力提高了。

外资银行的进入,竞争的加剧,也促进了银行业提高管理水平。

所以,金融危机是不会全面爆发的。

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深具信心。

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在9.7%左右,这个速度还可以在未来维持10年、15年或20年以上。

近几年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增长比较快,估计2008年出口增长会放缓,但也不会太慢,2008年经济依然会比较快速地发展,基本维持在9%左右。

目前为止,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5%,而且最近升值的幅度越来越大。

贸易巨额赤字将导致美元疲软,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美国可能会出现滞胀。

如果出现滞胀,美国为了防止物价不断上涨,将会避免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会减少。

中美利差还不足以吸引热钱大量进入中国。

只要人民币继续执行主动、可控、渐进的汇率调整办法,每年根据美元的强弱将调整范围控制在3%-5%之间浮动,即属正常状态。

随着中国经济率先固定回升,时下“中国赶超美国论”纷纷再度甚嚣尘上。

对此,海外华人告诫说,中国最大的隐忧,不是人民对赶超美国没有信心,而是太过自信,甚至到了妄自尊大的地步。

的确,国人上上下下应该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22题下列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产生的

B.美国次贷危机的基本表现是财富蒸发、消费下降,经济出现疲软  

c.美国次贷危机若对美国经济影响不是深度的,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有限

D.美国次贷危机不会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只要中国的银行不出现危机

根据文章第一段的第三句可知,财富蒸发等与次贷危机都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

第23题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主要是消费品,即使有些影响,也不容易造成我国对美出口负增长

B.股票市场震荡幅度大,不必担心中国会出现金融危机  

C.中国的银行不会出现银行危机,因为中国银行80%股权是政府拥有,政府监控不让其出现银行挤兑即可

D.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有时是由于美国政府防止美国物价不断上涨,以免美元继续贬值而带来的

原文的意思是“虽然股市震荡幅度大,但只要银行不出现危机,就不会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所以B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

第24题下面对第2段划线的一段话的层次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话是一个复杂单句

B.这段话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旬  

C.这段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

D.这段话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