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054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被恢复作业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5建设规模:

造林768.59亩

6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目标:

按照“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对*****,进行异地植被恢复造林共计768.59亩。

(三)建设内容:

植被恢复造林768.59亩,其中:

防护林198亩,生态经济林570.59亩。

机井3眼,输水管道共计10928m,其中主管长1373m,支管长9555m。

道路长1373m,宽6m。

7项目建设资金概算:

138.35万元

8资金来源:

2009年度下半年返还植被恢复费

9林地权属:

国有

10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建设期限:

2010年10月—2011年5月

第二章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依据和原则

2.1设计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始终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放在林业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强化对征占用林地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优先保证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积极推行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实现林地占补平衡。

按照“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制定植被恢复造林规划,确保林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结合**县农村防护林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城市绿化和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县森林植被恢复造林作业设计,确保森林植被恢复作业设计贴近**县林业规划现实需求,达到植被恢复造林质量。

2.2设计依据

1.《关于下达2009年度下半年森林植被恢复费返还及植被恢复造林计划的通知》(新林计发[2010]147号)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4.新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规格

2.3设计原则

1、严格按照“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制定植被恢复造林规划,确保林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2、植被恢复造林用地,尽量应用非林地造林,增加林地面积,确保林地面积不因建设项目被征用或占用而减少。

3、在林中选择上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以营造防护林为主,适度发展生态经济林。

4、坚持科学设计与建设的统一管理、统一领导。

结合农村防护林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率哈、城市绿化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规划编制森林植被恢复造林作业设计。

5、坚持国家和地方关于植被恢复造林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作业区概况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

**县位于新疆中部,属***自治州管辖。

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地理座标是。

**生态经济防护林基地,位于**县城北部沙丘前沿,西起**。

3.1.2地形地貌

**县东北部横亘着库鲁克山,主峰西大山海拔2782m,为境内制高点。

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是孔雀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海拔800~940m,地势平缓,地面坡降约1/4000。

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是库鲁克沙漠,地势比平原略高,并伸入平原区。

东南部与若羌交界处一带,是盆地最低处,故有罗布泊与台特马湖,为孔雀河—塔里木河的归宿。

全县境内可分为四个地貌单元:

东北部库鲁克中低山地;

库鲁克山前洪积倾斜戈壁平原;

中部孔雀河、塔里木河冲积—风积平原:

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库鲁克沙漠。

沙漠及沙漠化面积31469.236㎞2,占全县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860~1040m。

沙漠以高大沙丘链、沙垄组成多样性沙漠景观。

3.1.3气候

**县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

冬夏长,春秋短。

春季气候多变,升温迅速而不稳定,多大风;

夏季酷热;

秋季降温迅速,天气晴朗;

冬季干冷而相对稳定。

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均较大,年平均气温10.5℃,≥10℃积温4121.3℃;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为50.7mm,蒸发量为2730.3mm;

干燥度为18.4~21.5。

主风向为东北向,其次是南西向,年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速24m/s,春夏季节八级以上大风平均为15d,风沙日23.1d,浮尘天气平均达24.2d。

3.1.4土壤

**县土壤类型主要有六个土类,其中:

面积最大的是风沙土(占全县面积的54%),其次是棕漠土(占30.58%),再其次是草甸土(占7.17%)和盐土(占6.038%)、沼泽土(占1.519%)、潮土(占0.064%)。

农业土壤以潮土为主,并伴有盐土和草甸土。

林区牧区以胡杨林土、草甸土为主,伴有沼泽土和风沙土、盐土。

风沙土分布在沙漠及沙化地,棕漠土分布在山区和山前戈壁带。

3.1.5植被

**县北部库鲁克山随地理条件差异形成了中低山稀疏的阔叶水土保持林,以白榆、河柳、密叶杨、柽柳等乔灌和芦苇、芨芨、冰草等牧草为主,库鲁克山前洪积倾斜戈壁平原上,以麻黄、梭梭等沙生、旱生植物为主,孔雀河、塔里木河冲积—风积平原两河及支叉河道分布着胡杨、柽柳等乔灌木。

3.1.6水资源

(一)地表水

**县除库鲁克山区有微量泉水外,几乎没有产生地表径流的条件,所有农、林、牧业用水均系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两河的河水。

(1)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干流沿县境北部边缘由西向东流入,然后折向东南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

(2)孔雀河

孔雀河发源于博斯腾湖,河水经焉耆盆地西南巴格哈塔山的铁门关峡谷,经库尔勒市北面,由吐多流入县境,然后沿库鲁克山南麓由西向东流入罗布泊地区,现已断流。

(二)地下水

据地下水普查资料,**县地下水总矿化度一般为3~10g/l的咸水。

可供开采利用的微碱水不足1亿m3。

3.2社会经济状况

3.2.1经济现状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3066万元,增长10.4%;

财政收入16633万元,增长83%;

全社会固定资产103376万元,增长70.2%;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17元,增加7.9元。

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万hm2(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hm2,棉花播种面积3.86万hm2,蔬菜、瓜果及其他440hm2。

粮食总产7t,棉花81844t,各类瓜果蔬菜23618t,**县工业主要有粮、棉、油加工、果品加工等。

3.2.2人口现状

2008年末**县域地方总人口6.8971万人,县辖总人口11.7251万人(含兵团),其中维吾尔族占28.2%,汉族占70.9%,其他民族占0.9%。

3.3森林资源现状与林业建设

3.3.1森林资源现状

**县绿洲面积1105781公顷,含塔里木胡杨林保护区的林业用地面积29372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64124公顷,疏林地面积47782公顷,灌木林地76837公顷,沙生灌丛18334公顷,宜林地86629公顷,苗圃地19公顷。

3.3.2经济林建设情况

截至2009年**县经济林总面积74474.46亩,其中:

香梨69584.95亩、红枣4110亩、葡萄180.2亩、杏135.4亩、其他465亩。

2008年果品总产量13193吨。

3.3.3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状况

(1)“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

从2001年到2009年9年间,自治区、自治州累计下达人工造林面积10.23万亩、封育8.5万亩(见表3.1);

至2010年5月实际完成人工造林9.44万亩、封育13万亩,实际保存人工造林6.17万亩、封育11万亩。

该工程覆盖保护**县村镇、农田面积达18万亩。

目前**县农田林网化率达到30%,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6.47%,森林覆盖率达到3.26%。

表3.1“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历年工程量

单位:

万亩

年份

合计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人工造林

10.2

1.3

1.0

1.5

0.5

0.8

0.7

2.5

1.9

封育

8.5

3.0

(2)退耕还林项目

2002年我县退耕地还计划面积为10000亩,实际完成退耕地造林1万亩,其中生态林完成9958.2亩,经济林完成41.8亩(2007年已到期并经验收合格)。

经国家林业局全面检查验收,保存面积为9340.6亩,其中:

保存合格面积为8991.4亩,保存基本合格面积为349.2面积,保存率为93.80%。

其中生态林转为经济林4799.1亩。

保存面积中确权发证率100%;

档案管理规范、政策兑现等到位。

(3)林业四大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防护林建设:

规划期限7年,即2009年-2015年。

新增农村防护林面积134653.9亩,其中农田防护林建设规模25585.3亩,生态经济林建设规模58568.6亩,封育50000亩,防风固沙基干林500亩。

截至2010年8月,已完成人工造林26594.8亩,其中农田防护林8597.7亩,生态经济林17997.1亩;

封育5000亩。

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

规划期限7年,即2009-2015年。

建设规模3300亩,涉及全县八个乡镇。

截止到2010年8月,**县村庄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任务1300亩。

城市绿化和防护林建设:

规划期限7年,即2011-2015年。

新增城市生态防护林面积2500亩,其中城区外围生态防护林(公共绿地)400亩,城郊生态防护林(水源地)面积2100亩。

截止到2010年8月,已完成造林1232亩。

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国道218线**段绿色通道规划长度为27.4千米;

造林面积1500亩。

截至2010年8月,已完成造林面积1080亩。

3.4作业区基本情况

作业区位于**县**生态经济防护林基地,该地区是**县主要风区,其土壤质地较好,水源充沛且地下水水质较好,已架设电线线路67公里。

作业区紧邻218国道,交通便利,水电充足。

第四章作业范围与布局

4.1作业范围

项目区选择在**县**工程区,防护林起止点坐标及生态经济林四至界限坐标见表4-1:

4-1**县2009年度下半年植被恢复造林区四至界限表

造林地

地点

横坐标

纵坐标

防护林

(132亩)

**工程区

南北4路西侧

0440213

4596056

0442186

4588294

生态经济林

(352.68亩)

南部

443963

4587042

444312

4587131

444498

4586418

444141

4586327

(283.91亩)

北部

437811

4598088

438123

4598140

438274

4597523

437959

4597469

4.2作业布局

按照“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植被恢复造林用地,尽量应用非林地造林,增加林地面积,确保林地面积不因建设项目被征用或占用而减少,作业区设置在**县**工程区,作业布局见附图。

第五章作业设计规模与内容

5.1作业设计规模

5.1.1造林工程

植被恢复造林面积768.59亩,其中:

防护林198亩,树种为青杨;

生态经济林570.59亩,为酸枣直播。

5.1.2配套基础设施

(一)标志牌

在植被恢复造林区边界,设置民、汉两种文字的标志牌3个。

(二)水利设施

(四)道路

两个生态经济林区内各修筑林间道路一条,宽6m,总长1373m。

5.2作业设计内容

5.2.1人工造林典型设计

造林地实行全面整地,铺设地下管道。

(一)防护林

1、林向配置:

采用带状设计,主林带与主风方向垂直,副林带与主林带方向垂直的布局。

2、树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水土的树种栽植。

主要树种为胡杨、青杨。

3、防护林采用植苗造林,11m宽林带,位于南北4路西侧,长8000m,栽植青杨6行,株行距1.5m×

2m,面积132亩;

6m宽林带,位于生态经济林外围,总长4100m,栽植青杨3行,株行距1.5m×

2m,面积41.4亩;

4米宽林带位于生态经济林内部,总长4100m,栽植青杨2行,株行距1.5m×

2m,面积24.6亩。

4、整地:

设计采用带状整地(又称局部整地)带状整地改善产地条件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便于机械作业设计和布设灌溉设施。

林地两边垅的规格为:

高60cm,宽50cm。

树穴的规格为60cm×

60cm×

60cm。

5、种苗:

青杨2年生,高度2米以上,地径1.5cm以上,无病虫害壮苗。

6、抚育:

造林后,要及时包扎、浇水一次。

(二)生态经济林

1、配置:

按照集约经营管理成片设计。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水土,具有优质、丰产、生产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红枣。

3、采用植播造林,按株行距2m×

2m穴播。

全面整地。

5、种子:

选择外观红润、籽粒饱满、手摸光滑、红皮胞衣无破口、胚胎完整发育良好、种胚和子叶呈白色,无破损、无虫蛀、无霉变、种仁外皮无损伤、色泽发亮、发芽率90%以上的酸枣仁。

6、播种技术:

播种前用30℃温水浸泡2~4小时即可直接播种,或点播前泡水12小时,每6小时换1次水。

浸种后将种子捞出,晾干后播种。

在l0厘米以下地温达12℃以上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为宜。

在事先铺好的地膜上,按造林株距确定点播穴,深度2-3厘米,每穴放2-3粒种子,覆湿土压实。

播种量100-150克/亩。

7、播后管理:

雨后用铁齿耙破结块,对未出苗的穴补种。

苗高3-5厘米时,间或定苗,间除弱小苗木,每穴留1株壮苗。

在苗木长到l5厘米左右时(6月初),开沟或打洞施肥,磷肥和尿素的比例为1:

1,在离苗木10~15厘米,每株施3~4克,隔15—20天浇1次水,1水1肥,7-8月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或赤霉素1克,每7天喷1次,连喷4次。

5-9月结合灌水除草松土,促进高生长,苗高达5O~60厘米时人工摘心。

8-9月可适当喷施矮壮素,促进苗木地径生长,9月初停水,以促进苗木木质化,11月初进行冬灌。

8、嫁接技术

(1)接穗准备

①采集时间在枣树进入休眠期至树体萌动前可采集,2-3月采集接穗芽的质量最好。

②接穗选择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优良的成年丰产树上的枝条,选用1~2年生的枣头,径粗以0.5~1.0厘米为宜。

③接穗剪截每节距芽点上部1厘米、下部5厘米剪截,一般每个接穗只留1个芽。

④蜡封材料准备准备好石蜡、铁锅或铝锅、铁笊篱、塑料袋、纸箱等,石蜡用量按每万根接穗配备白色矿蜡3千克备用。

⑧蜡封温度石蜡熔化要求温度在90~125℃。

温度过高,易把接穗芽眼烫伤;

温度过低,蜡层太厚,石蜡易脱落,不易保存和成活。

⑥封蜡方法将矿物蜡放人容器内,将容器放在火炉上加热至矿蜡全部熔化,当温度达到90—125℃时即可蘸蜡。

把适量接穗放在铁笊篱中,放人锅内速蘸,每次蘸蜡到出蜡时间不得超过1秒,取出接穗的过程一定要快,并及时均匀撒于地面,让蜡液迅速降温。

蜡层应薄厚均匀,全面包裹住接穗。

⑦接穗贮藏将封好的接穗装入塑料袋或纸箱内,塑料袋要扎几个通气孔,注明品种、数量。

有条件的置于冷库中贮藏,温度控制在0~l0℃,湿度控制在60%-80%。

也可置于冰窖或挖坑贮藏,每周检查接穗有无腐烂和失水现象。

(2)嫁接技术

①嫁接时问红枣苗嫁接以春季枝接为主,一般发芽前7~10天即可嫁接,最佳时间是4月初—5月初。

②接前准备嫁接前1周浇1次水,以保证苗木和土壤的湿度。

将直径达0.5厘米苗木进行剪干,清除侧枝,除去杂草,用齿耙将根周围土耙开,深度为地面以下3~5厘米。

⑧嫁接方法红枣苗嫁接采用根部劈接法。

在红枣实生苗根部平剪至地面以下根部发白处,与地面呈30°

—40°

角斜剪,大约长3—4厘米。

将接穗剪成5—6厘米长段,每段保证1个芽,在接穗芽下端平面剪口呈30°

—45°

夹角向下剪成斜面,然后在接芽下3—4厘米处的两侧削成一个一面长而宽、另一面短而窄的楔斜面,将削好的接穗轻轻插入砧木斜口。

如果接穗比砧木细,要求使接穗形成层和砧木形成层完全对准。

接穗插入砧木后,用2厘米宽、l0厘米长、韧性好的薄膜将接口部位绑缚好,不能留有缝隙。

9、结后管理

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基部萌发的萌蘖。

一般除萌芽3—次,同时松土除草。

红枣嫁接后5—7天砧木与接穗基本愈合,2—5天左右开始萌发,当叶柄一触即落,芽苞新鲜,标志嫁接成活;

当叶柄干而不落,芽萎缩,标志接芽死亡,应立即补接。

待嫁接苗长到40厘米左右时,用刀将嫁接部位的塑料条割开。

5.2.2配套基础设施设计

在植被恢复造林区边界,设置民、汉两种文字的标志牌3个,规格为2m×

1.5m,铁质。

主管直径200cm,近南北走向。

支管直径110cm,与主管垂直,间距50m。

北部生态经济林机井1眼,主管长636m,支管长4155m;

南部生态经济林机井2眼,主管长737m,支管长5400m。

(三)道路

在两个生态经济林区内各修筑一条6m宽道路,近似南北走向。

北部生态经济林道路长636m,南部道路长737m。

第六章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6.1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年10月—2011年5月。

6.2项目进度安排

2010年10月——11月完成作业设计及项目相关手续的审批工作。

2010年12月——2011年3月上旬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3月——2011年4月下旬完成林地平整、苗木采集及树木栽植。

2011年5月进行项目检查及初步验收。

表6-1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表

项目名称

2010年

2011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作业设计及审批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林地平整

苗木收购

栽植

竣工、初步验收

第七章项目管理

7.1建设管理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实施和圆满完成,使投资发挥最佳效益,实现经营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的管理制度。

7.2资金管理

该项目建设投资必须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具体管理办法如下:

1、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县林业局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护等开支,不得平调、截留或挪作他用。

2、林业局按照规定编制森林植被恢复费收支预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按照批准的预算以及财政部门核拨的资金安排使用。

3、森林植被恢复费支出时,填列“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的第84类“农业部门基金支出”第8409款“森林植被恢复费支出”。

4、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和审计工作。

7.3档案管理

档案信息是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积累原始材料,对今后生产、经营可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资料库,对建设图纸、文件资料、审查报告进行元件完整资料保存、分类编号、归档建卡,分别用纸质和磁介质保存,由专人负责管理。

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8.1投资概算编制说明

8.1.1投资概算依据

(1)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林业工程建设预算编制办法》

(2)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造林技术规程》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发改投资[2006]1325号)

(4)《新疆林业企业生产单位费用标准》(新疆林业厅1992)

(5)2010年**县物价及劳动力价格

8.1.2投资概算范围

投资概算范围为项目工程费用和其它费用。

8.1.3投资概算取费标准

一、建设费用

建设费用由直接费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

(一)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由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工程

(1)直接费:

指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三项,其中人工费按当地劳动力价格计为120元/工日,即15元/工时。

(2)其他直接费: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其它直接费取直接费的2.5%。

(3)现场经费:

取直接费的4%。

(二)间接费:

取直接工程费的3%。

(三)企业利润:

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之和的5%计算。

(四)税金:

按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三项之和的3.22%计算。

二、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由检查验收费和建设单位管理费构成。

8.2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138.35万元,其中:

建设费用131.76万元,其他费用6.59万元。

详见下表。

表8-1项目投资概算表

序号

单位

数量

单价

(元)

总价

(万元)

占总投资

的百分率

 一

工程费用

131.76

95.24%

1

种苗

8.27

1.1

青杨

46580

6.99

1.2

酸枣种子

kg

80

160

1.28

2

整地

47.50

2.1

全面整地

768.59

600

46.11

2.2

开沟

198

70

1.39

3

种植

20.56

3.1

穴播

570.59

100

5.71

3.2

植苗

100株

457

325

14.85

4

管护

14.22

4.1

第一年

6.15

4.2

第二年

60

4.61

4.3

第三年

45

3.46

5

灌溉管道

22.95

5.1

主管

公里

1.373

28000

3.84

5.2

支管

9.555

20000

19.11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