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61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本项目将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实现从传统粗放型到现代集约型的转变;

项目体现习总书记“四个自信”原则,坚持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民族品牌;

项目体现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与扶持;

本项目将对民族品牌的提升与壮大,起到风向标和政策导向作用。

一.6.设计条件分析

一.6.1.用地现状条件

本项目拟建场地呈不规则长方形,项目用地为690,655平方米,南北向长约1270米,东西向长约900米。

现状地形为缓坡丘陵(浅丘),呈北高南低形态,北部最高点标高约416.684,南部最低点标高约274.275。

场地自然地形平均坡度不超过8%。

经实地踏勘,目前场地内基本上为农耕地,有少量农户居住。

现有盘山路金染路连接用地南侧、用地中部及用地北部,通向用地东侧的城市道路。

交通条件:

北面为渝涪高速公路,与涪陵城区有方便的公路交通联系。

往西通过渝涪高速公路,319国道及长江航运,与重庆市主城区也有非常方便的交通联系。

本工程位于涪陵新区人和片区,南面不远处即是长江,背靠渝涪高速公路,项目用地临近长江,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气候条件:

重庆市涪陵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盛夏炎热、冬无严寒。

项目用地区域环境空气良好,环境适宜。

多年平均气温:

18.2℃;

多年最热月平均气温:

35.7℃;

多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3.0℃;

多年报端最高气温:

42.2℃;

多年报端最低气温:

~2.7℃;

多年平均降水量:

1027~1182mm;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9%;

多年平均日照时间:

1269小时;

多年无霜期:

261~337天;

多年平均风速:

1.4m/s;

多年静风频率:

53.4%多年最多风频(主导风向):

东北风(EN)。

厂区小气候与涪陵城区一致,气候条件对本项目的建设无不利影响。

一.6.2.上位规划条件

根据上位规划,本区域拟建设食品产业园,在上位规划中,本项目用地南侧为拟建设的聚龙大道西段,东侧、北侧、西侧为规划道路。

供水、排水、燃气从用地南侧聚龙大道西段进入本用地,电力可在厂区内建设开闭站。

一.7.设计理念

创造以人为本,节能、高效、智慧、生态的现代产业园区。

具体特色如下:

利用坡势,节约生产能耗——节能

模块智能,提升工艺效率——高效

以人为本,智慧生产生活——智慧

循环利用,守护绿水青山——生态

一.8.总体规划

一.8.1.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42,385㎡。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703,685㎡,地下建筑面积为38,700㎡。

形成六个分区,各分区包含如下建、构筑物:

1.生产加工区:

1#智能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43,000㎡),首层为一腌区及二、三腌区;

二层为物资仓

库。

屋顶为晾晒场。

2#智能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45,300㎡),首层为乳化辅料车间和辣椒酵池;

二层为豆

瓣车间。

3#智能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68,000㎡),首层为一腌区及二、三腌区;

二层为泡菜车

间。

4#智能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二层为酱类车

5#智能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二层为瓶装榨

菜车间。

6#智能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二层为充氮榨

7#、8#智能生产车间(各建筑面积:

二层为

真空榨菜车间。

库房:

辅料储存库(兼机修配件车间)(建筑面积:

4,500㎡)为一层,为只能生产车

间提供辅料。

智能化物流库(建筑面积:

28,800㎡)为一层,为存放榨菜、酱类和泡菜的成品。

2.工业旅游区:

博物馆(建筑面积:

17,700㎡),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首层功能为展览,二层为会议和报告厅;

地下室主要为地上功能做的配套库房及设备用房等。

体验中心(建筑面积:

20,400㎡):

地上两层,地下两层。

地上功能主要包括:

情景体验中心、参观人员餐厅、纪念品售卖区、榨菜古和法制作体验区及服务中心。

地下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

厂前区:

研发中心(建筑面积:

3,300㎡)地上两层,地下两层。

地上为研发办公和智能化设计用房;

1#食堂(建筑面积:

2,000㎡)地上一层。

2#食堂(建筑面积:

1,085㎡)地上两层。

厂前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

15,000㎡)

3.污水处理区:

污水处理水池;

污水处理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1,000㎡)、固废处理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200㎡)均为地上一层。

4.动力区:

变配电站(建筑面积:

1,400㎡)、锅炉房(建筑面积:

1,400㎡)均为地上一层。

5.MVR区:

1#MVR(占地面积:

2,000㎡)、2#MVR(占地面积:

2,000㎡)为构筑物。

一.8.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一.8.3.交通组织及竖向设计

1、主次路网均匀环绕布置,便于通达。

2、各建筑均沿地形阶梯状布置。

3、工艺流线规划:

原料检验收购区、辅料储存库(兼机修配件车间)、智能化物流库、车辆主要运输流线、车辆次要运输流线、泡菜工艺流线、榨菜工艺流线、酱类工艺流线。

4、员工流线规划:

通勤大巴流线、员工办公生产流线、员工生活休闲流线。

5、参观流线规划:

参观车行流线、普通参观体验人行流线、VIP参观人行流线。

区内道路道路坡度大于0.3‰小于8%。

局部内设置地形高差形成坡地景观;

场地入口标高略高于城市道路,避免城市道路雨水进入本用地内。

一.8.4.无障碍设计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

1.场地中工业旅游绿化体验区出入口附近设置无障碍停车位。

2.在各建筑物内水平及垂直交通进行无障碍设计。

第二章建筑篇

二.1.建筑设计

二.1.1.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008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1年最新修正)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法规文件汇编》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国家现行的相关民用建筑的规范与标准。

二.1.2.建筑单体设计

1.生产加工区

平面设计

八座智能化生产车间分为两组布置,采用模块式集约布置方式,1#智能化车间长约200米,宽约90米,2#智能化车间长约165米,宽约90米,3#、4#、5#、6#、7#、8#智能化车间长约300米,宽约90米。

车间内部空间较大,为工艺不断升级改造提供建筑条件。

本项目进行工艺配合的原则为:

工艺先行,基础施设配套---统筹考虑,集约建设。

我院已组织相关工艺专家团队对本项目设计进行了多轮次研讨与优化。

为了避免榨菜、泡菜和酱菜生产过程中菌群相互污染的可能性,每座车间按照不同生产线进行功能划分,1#智能化车间为物质仓库,2#智能化车间为豆瓣制曲接种车间,3#智能化车间为泡菜车间,4#智能化车间为酱料车间,5#、6#、7#、8#智能化车间为榨菜车间,相互独立。

除2#智能化车间为豆瓣制曲接种车间,其余七座智能化车间首层均设置一腌区(一腌池),满足12万吨榨菜同时腌制的需求,设发酵区(二腌、三腌池),建榨菜智能发酵池、高盐水暂存池共1634个。

每座车间设计一定量的原料及成品库房。

智能化车间屋顶均设置豆瓣酱智能化晒场。

榨菜原料由智能化车间两侧卸货平台经一腌区、自动传送带进入首层二腌、三腌区,在智能化车间中间区域设计成品出口,传送带比二层楼面高2m,成品由二层出口直接运出,三层晒场通过管廊与各个智能化生产车间相连接,最终运送到4#智能化生产车间进行加工生产。

泡菜、酱菜和辅料也有各自独立的原料和成品流线。

屋顶采用天窗增加太阳的照射时间,以便提供更好的发酵条件。

为使车间有更好的自然通风环境,首层立面主要采用玻璃增加开窗面积,并设通风竖井有组织通风。

因二层生产线有空调制冷需求,为减少能耗,二层减少开窗并使用仿石材料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

屋顶设有采光天窗,增加车间自然采光。

辅料储存库(兼机修配件车间)与智能化物流库,配备装卸作业区、智能化物流出入库体系,同时兼顾生产物流进出场管理。

建筑造型及立面设计

智能化车间立面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业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

为使车间有更好的自然通风环境,首层立面在墙面上增加开窗,并设通风竖井有组织通风。

8#智能化车间设参观走廊,为方便参观,二层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参观人员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榨菜智能化生产的整个过程。

除此之外的智能化车间,因二层生产线有空调制冷需求,为减少能耗,采用金属铝板墙面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既有利于建筑的节能,也体现了现代感。

屋顶设有连排的三角形采光天窗,形成采光带,增加车间自然采光。

这样设计可以同时满足立面统一和实际需求,既可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又兼具工业建筑的美感,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地标形象。

智能化物流库紧临厂前区,是工业生产园区与开放的厂前区的过渡带。

在保证工业建筑空间的前提下,保留了民用建筑的肌理,使之成为厂前区和谐美丽的背景板。

屋顶设有玻璃采光带,不仅保证物流库内的采光效果,且可以与智能化车间的立面统一。

墙面采用仿石喷涂制作石材质感,与厂前区相融合。

2.工业旅游区

博物馆位于工业旅游区主要出入口北侧。

博物馆的形态如同涪陵地区的榨菜坛子,是榨菜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抽象化的广口坛子顶部轮廓构成建筑的主要体量,其首层功能为历史文化展览、文创体验区及儿童活动区等;

二层主要功能为报告厅和会议室;

地下室为配套设备用房。

以大的空间将这些功能紧凑、合理的布置在一起。

体验中心位于博物馆东侧。

主要功能为VIP接待和游客服务,是企业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包含情景体验中心、参观人员餐厅、纪念品售卖区、榨菜古法制作体验区及服务中心。

以四合院的平面布置,让人亲临自然,体验古法手工的独特。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出自于涪陵地区的榨菜坛子,是榨菜文化的重要载体。

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体验中心为新中式风格,涪陵的山水风物与历史文化,自古就成为诗人歌颂的对象。

山更是体现出中国人与自然共生的传统哲学。

体验中心的折线形坡屋顶,远看似一片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通过人工和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创造融合而又富有生机的体验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契合。

3.厂前区

研发中心位于工业旅游区主要出入口西侧。

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及智能化设备机房。

1#食堂位于体验区北侧。

主要功能为园区工作人员提供就餐及生活服务等。

2#食堂位于生产加工区主要出入口东侧。

4.污水处理区

污水处理配套用房、固废处理配套用房及污水处理水池,位于厂区西南,处理整个厂区的生产和生活污水。

5.动力区

变配电站、锅炉房位于生产加工区南侧。

6.MVR区

1#MVR、2#MVR:

位于园区东、西两侧;

主要为创新运用膜过滤和MVR技术,实现榨菜腌制液及含盐水科学高效生态化处理。

二.2.结构设计

二.2.1.设计依据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设计资料;

相关专业提供的要求和配合条件;

建设部关于《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补充详细勘察报告(待提供);

设计中使用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钢结构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另册])》GB50017-2017;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6;

二.2.2.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0.30KN/m2;

基本雪压:

0.00KN/m2;

季节性冻土标准冻结深度:

0.0m;

地面粗糙度类别:

B类。

二.2.3.抗震设防烈度: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计算烈度和抗震构造烈度均为6度;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

标准设防类(丙类);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勘察报告确定(按照以往经验应为Ⅱ类场地土);

重庆属夏热冬冷地区,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基础、混凝土主体承重构件为三b;

其他地上部分为二a类。

二.2.4.工程地质条件:

1.智能生产车间包含八个建筑单体:

1#智能车间(3F)、2#智能车间(3F)、3#智能车间(3F)、4#智能车间(3F)、5#智能车间(3F)、6#智能车间(3F)、7#智能车间(3F)、8#智能车间(3F)。

智能化物流库、辅料储存库(兼机修配件车间):

1F。

经综合考虑,智能生产车间八个建筑单体、智能化物流库、辅料储存库(兼机修配件车间)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既能满足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又能有效地节约结构造价。

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2.厂前区主要包括:

博物馆、食堂、研发中心;

经综合考虑,各个建筑单体主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二.2.5.在工程施工前应进行详细勘察并提供勘察报告,以确定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基础型式。

二.2.6.设计活荷载标准值

特殊设备荷载:

比如生产线轨道、吊装等荷载由甲方根据生产情况提供。

餐厅:

4.0KN/m2;

设备区:

10.0KN/m2

生产车间:

7.0KN/m2

厨房:

4.0KN/m2;

大堂(首层楼面):

4.0KN/m2

办公区:

2.0KN/m2

卫生间等:

2.5KN/m2

楼梯间:

3.5KN/m2

不上人屋面:

0.5KN/m2

一般上人屋面:

2.0KN/m2

屋面(晾晒功能):

15.0KN/m2

电梯机房:

7.0KN/m2

二.2.7.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及抗震等级

1.建筑物重要性类别:

丙类;

2.建筑物安全等级:

二级;

3.设计基准期:

50年;

二.2.8.结构设计

1.结构形式:

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结构计算。

2.结构设计

(1)墙体:

非承重墙:

按照建筑选用的材料作为维护墙。

楼板: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厚度根据跨度确定。

楼面板:

最小厚度:

hmin≥120mm;

屋面板:

hmin≥120mm。

(2)框架梁、柱、墙、过梁、圈梁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根据结构跨度确定梁的高度。

过梁及圈梁随砌体结构确定。

(3)构造柱:

设置部位:

外墙四角、内墙与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

宽度大于2100mm的洞口两侧、较小墙垛处、以及承受较大荷载的梁端支承处,均应设置构造柱。

构造要求:

墙与墙相交处构造柱最小截面不应小于200mm×

200mm,洞口两侧构造柱最小截面不应小于180mm×

墙厚mm,纵向钢筋应≥4φ12,箍筋间距采用200mm,且在构造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

构造柱的纵筋应锚入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内。

本层设有构造柱,下层相应部位无构造柱时,其构造柱应延伸锚入到下层圈梁或梁内。

(4)隔墙:

后砌隔墙沿墙高设置2φ6@500拉结筋与承重墙或混凝土柱拉结,沿墙全长贯通;

墙长>5.1m的隔墙顶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5)地基基础:

待提出勘察报告后,根据勘察报告的内容补充设计。

初步设想:

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必要时,采用桩基础进行基础设计。

二.2.9.主要结构材料选用

(1)砌体(本工程均采用预拌砂浆):

墙体:

按照建筑选用的材料作为维护墙体。

砂浆:

±

0.000以上采用预拌混合砂浆,强度等级:

M7.5;

0.000以下采用预拌水泥砂浆,强度等级:

(2)混凝土强度等级(本工程均采用预拌混凝土):

垫层:

C15;

钢筋混凝土柱、梁、板根据计算确定,初步选用C30~C55。

过梁、构造柱:

C20;

楼梯:

C30;

(3)钢筋:

d—钢筋直径

受力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所用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

(4)型钢、钢板:

Q235B和Q345B。

(5)焊条:

HPB300级钢筋、Q235焊接:

E43;

HRB400级钢筋:

焊接:

E55;

(6)结构分析:

1.《PMCAD结构平面CAD软件》(2018年12月14日V4.3版);

编制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

2.《SATWE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墙元模型)》(2018年12月14日V4.3版);

3.《JCCAD独基、条基、钢筋混凝土基础梁、桩基础和筏板基础设计软件》(2018年12月14日V4.3版);

4.《理正结构设计工具箱软件6.5PB1(单机版)》;

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

5.《TSSD结构CAD软件》;

北京探索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二.2.10.施工要求

1.建筑物施工期间需注意施工用水的排放,严禁泡槽;

在建筑物使用期间需注意地表水的疏导,严防大量地表水或生活用水的渗漏对地基土长期浸泡,以免引起建筑物失稳。

2.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及施工经验。

3.施工时各专业应密切配合,确保施工质量。

二.3.给排水设计

二.3.1.设计依据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专业的要求及业主提供资料。

二.3.2.设计范围

1.厂区各幢建筑物内生产、生活给水、排水、雨水和消防系统方案设计。

2.厂区范围内生产、生活给水、排水、雨水和消防系统方案设计。

二.3.3.给水系统

1.水源及水质

生活、生产用水以市政自来水为供水水源,因尚未提供市政条件,暂按市政压力及水量满足室外消火栓要求,给水管网在厂区内呈环状布置。

水质标准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用水量标准:

生活用水量标准

序号

用水种类

用水部门

用水量(m3/h)

备注

小时最大

小时平均

日用水量

1

生产用水

生产车间

405.6

386.3

6180

16h计

2

锅炉用水

锅炉房

120

100

1600

3

生活用水

车间、食堂、办公楼

24.4

16.3

260

4

道路、绿化

6

24

4h计

5

未预见水量

55.6

50.9

806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