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68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清代学者载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

他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唐兰提出的三书产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26、陈梦家、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表)形、假借、形声。

二、解释下列名词:

(10分)

1、图画文字:

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它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

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甲骨卜辞:

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当前刻在甲骨文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

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隶定:

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

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

一是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

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

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

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

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

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

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字符,扬弃其表意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

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直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

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不是不同阶段,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表音、表意没有优劣之分。

当然,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

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

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小篆的字形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3)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

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

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力创造;

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篆书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中外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这种变化称作隶变。

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么?

共有三种情况:

(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

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借用为第一人称,一直沿用至今。

(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

(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然”的本义是燃烧,借来表示连词,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

(20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2、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

3、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4、欲辟土地,朝秦楚。

(《孟子•梁惠王上》)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庄子•大宗师》)

7、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庄子•天运》)

8、八月剥枣。

(《诗经•豳风•七月》)

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10、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五、写出下列加—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化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化字?

1、使民战栗。

(《论证明•八佾》)

栗:

本义是树名。

是分化字:

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2、终鲜兄弟。

(《诗经•郑风•扬之水》)

鲜:

本义是一种鱼名。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

本义是“采摘”。

4、越竟乃免。

(《左传•宣公二年》)

竟:

本义是乐曲终了。

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5、夙夜匪解。

(《诗经•大雅•蒸民》)

解;

本义是“分解动物肢体”。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二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

“振也,振去尘也。

”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

“奋衣,由右(车的右边)上。

”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

“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答:

不能。

而应当解释为一个拍打的动作,如果为不同的拍打对象设立不同的义位,那义位就太多了。

“振去草屑”、“振去树叶”等都要成为义位。

这是没有道理的。

2、“嗅”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能不能分作两个义位,为什么?

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

如果各种气味的不同就分成两个或几个义位,这是不对的。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20分)

(1)张仪,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

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

『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

』昭文君见而谓之曰:

『闻客之秦。

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

虽游然岂必遇哉?

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

』张仪还走,北面再拜。

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

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

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

(《吕氏春秋•报更》)

【译文】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

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

“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他能以礼相待。

”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

“听说您要到秦国去。

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

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道吗?

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

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

”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

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

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

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

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

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2)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土,士多归附。

统过幹,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幹曰:

"

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幹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後漢書•仲長統列傳》)

[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

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记,擅长于文辞。

二十几岁时,在青、徐、并、冀州之间游学,与他交朋友的人都认为他奇异。

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的外甥。

平常崇尚名誉,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

仲长统拜访高斡,高斡善待他,询问他当时的时势。

仲长统对高斡说:

“您有雄伟的志向但没有雄伟的才能,喜欢士人但不能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高斡向来自己称赞自己,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斡。

没过多久,高斡因为并州叛乱,终于失败。

并、冀州的士人都认为仲长统奇异。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5分)

1、(人者)无毛羽以御寒暑。

(《列子•杨朱》)

寒暑:

义为“寒”。

2、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

(《汉书•金日*(石+单)传》)

动静:

义为“动”。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公姥:

义为“姥”。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同上)

作息:

义为“作”。

5、尝与史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

(《晋书•王献之传》)

寒温:

义在“寒”。

四、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5分)

1、义愤填膺:

胸。

2、断发文身:

纹,动词,在身体上刻划。

3、防患未然:

这样。

4、一语破的:

箭靶子。

5、一鼓作气:

敲鼓,动词。

6、久假不归:

借。

7、家给人足:

衣食充裕。

8、度长絜大:

估计。

9、放荡不羁:

束缚,约束。

10、日薄西山:

迫,接近。

11、皓首穷经:

钻研透彻。

12、安之若素:

平常,平时。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吕氏春秋•慎行》)

  相信:

指互相信任;

句中是两个词。

现代汉语是一个词,信任。

2.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

伤心:

指精神上受到伤害;

现代汉语是一个词,非常悲痛。

3.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汉书•杜周传》)

  当时:

指法律要适应时代;

现代汉语是一个词,指特定的时间。

4.是子才,由于公;

不才,亦由于公。

(《周书•文帝纪下》)

由于:

依赖于、凭借于;

现代汉语是一个词,表原因。

5.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滕文公上》)

虽然:

虽然这样;

现代汉语是一个词,表转折。

六、写出下面的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说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10分)

  丑-醜,不是。

丑①:

地支第二位。

丑②(醜):

相貌难看丑③:

戏曲角色

  表-錶,不是。

錶:

手表。

后简化为“表”。

  表:

与“外”相对、表明、表彰、文体

制-製,不是。

制①(製):

制造制②:

拟定、规定制③:

用强力约束制4:

制度

  厂-厰-廠,是。

了-暸,不是。

了liǎo①:

完了liǎo②(暸):

明白

七、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燕尔新昏,如兄如弟。

(《诗经•邶风》)

昏——婚

2.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境

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孟子•梁惠王下》)

  反——返

4.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诗经•齐风•南山》)

  取——娶

5.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

(《庄子•盗跖》)

  保——堡

八、阅读古注,说明句中的假借字:

1.《诗经•小雅•堂棣》: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毛传:

“务,侮也。

“务”假借为“侮。

2.《荀子•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

“生读为性。

  “生”假借为“性。

3.《书•尧典》:

“播时百谷。

”郑玄注:

“时读曰莳。

“时”假借为“莳”。

4.《汉书•贾谊传》:

“平居不可屈信。

”颜师古注:

“信读曰伸。

  “信”假借为“伸”。

5.《庄子•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与正对文。

辩、变古字通。

  “辩”假借为“变”。

九、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是什么意思?

这些字后来在字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知者见于未萌。

(《商君书•更法》):

智:

智慧;

加上形符;

2、量要而带之。

(《荀子•礼论》):

腰: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悦:

喜悦,高兴;

形符转换;

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同上):

悌:

敬爱哥哥;

5、秦国辟远。

(《史记•范雎列传》):

避:

躲开;

回避;

加上形符。

十、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

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隐公元年》):

边邑;

2、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庄子•胠箧》):

粗俗;

质朴;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浅陋;

低贱;

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左传•昭公十六年》):

鄙视;

轻蔑。

(1)为本义,其余为引申义。

连锁式引申:

边邑——粗俗、质朴——浅陋、低贱——鄙视、轻蔑

《汉语专题》

(2)作业三

(语法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20分)

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作判断句谓语,二是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词序,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语序、被动句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

1、意动动词:

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

它都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不可能是本原属于动词词类的动词。

意动动词所带的宾语称为意动宾语。

2、无定代词:

有“或”和“莫”。

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或”是肯定的,意为“有的”“有人”“某人”;

“莫”是否定的,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

它只能作主语。

“或”单用一般都是指人;

“莫”单用一般指人,表示广泛的否定。

3、表敬副词:

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向对方表达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这是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的方式。

4、转指:

是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自指:

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

三、问答题(30分)

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1)形容词后带有宾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形容词后面有宾语说明它活用作动词了。

(2)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

代词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形容在代词前,只能构成述宾结构,由此可判断出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以……为奇”义。

(3)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

助词“所”经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对象,因此“所”字后面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认为高的”义。

(4)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

因为助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可判断出它后面的受它修饰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使……贫”。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枯竭”义。

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成为显贵”义。

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

“之”是一个很特殊的连词,只之大致能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但二者有明显的差别,“的”总是粘着于其他成分,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而“之”是介接性的,总是插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也就是说,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

如: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逍遥游》)

而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

“之”字结构是指称化的主谓结构,它不会提取与谓语核心动词相关的成分,只是表示原主谓结构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因而“之”字结构都是自指的,它的语法性质是谓词性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

陈胜者邮电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式的人或事物一样,如: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式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斫也。

(《庄子•养生主》)

4、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是被动句,如“草犹不可除”,动词“除”表示人有意识的动作,而主语“草”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所以句子是被动意义。

(2)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主语也可以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