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90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9docWord格式.docx

A.“二十四节气”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除了个别名称位置不同,《逸周书》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

B.在中国古代,圣人围绕“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天道信仰“副天之所行以为政”,对应天道施行庆赏罚刑。

C.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依然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

I).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的关系发生变化,故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不同,因而一系列天文物候也随之而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先民依据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测定了四个节气点,进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以前。

B.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古有“霜始降,则百工休”的说法。

C.阴阳二气代表着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数九九”的游戏是古人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的冬季而发明的一种游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内经》主要记载了传统时令饮食的原则,指导人们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B.“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C.中国古代的许多与特定节气时令相关的信仰、禁忌、仪式等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

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

“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

”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好办法!

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

“干掉它!

干掉它!

”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

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

杀啊!

”。

“快赢了。

阿米尔少爷!

”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

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

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

”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

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的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

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

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

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

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

万万遍!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5.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

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

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答:

6.试从风筝对于“我”、对于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7-9题。

李佩:

中国真正的“贵族"

从玉华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特楼”曾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如今,这里居住的已多是外来打工者。

破败不堪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小院里四处堆放着杂物。

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

l956年,郭永怀、李佩夫妇应钱学森之邀,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为及时汇报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研究的重要线索,在从兰州回北京途中遭遇飞机失事。

被发现时,郭永怀和警卫员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

得知噩耗的那个晚上,李佩一夜未合眼。

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尔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时,李佩已经快60岁了。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

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学者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博士英语班的学生。

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也是学着先生的样子,始终站着。

李佩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马石庄说,自己选择当老师,就是受了李佩先生影响,“从李先生身上,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

马石庄感慨,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是人格的完善。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国家授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佩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个夏日的下午,李佩让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

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像爱因斯坦把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随意给孩子当玩具。

当然,李佩先生也有发飙的时候,不管对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

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反对“北大要把三分之一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

她主张教育“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

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

黄祖洽、资中筠、厉以宁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请来这些大人物讲课,全都是免费的。

“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有人感慨。

随着李佩先生逐渐老去,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相关链接

中关村大讲坛创办以来,每周五的下午,李佩先生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十几年如一日。

讲坛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

这个讲坛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是精神的殿堂。

讲坛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关村的地缘环境,辐射到更远的地方,使众多的年轻人受益。

(《〈一日看尽长安花〉序言》,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一句重复出现,使材料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作者对李佩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遗憾和惋惜。

B.本文第三段写郭永怀先生的突然辞世令李佩深陷丧夫之痛。

李佩对丈夫的无比敬重和怀念,是她在“特楼”坚守六十年的主要原因。

C.文革后,恢复工作的李佩努力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传播着她的“人学”,马石庄继承了她的“精神遗传基因”,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

D.“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随手”一装,捐献60万“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这些细节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李佩对名利的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用钱学森、厉以宁等为人熟知的“大家”来介绍人们不太熟悉的传主,既侧面烘托了传主的影响力,又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B.李佩先生主张教育“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

C.李佩先生创办的中关村大讲坛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受邀讲课者都是黄祖洽、厉以宁等名家,讲坛惠及众多年轻人。

D.文中“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说明李佩先生虽然越来越不为年轻人所知,但知道她的人都明白先生的伟大,不会忘了先生。

E.李佩先生年近花甲之时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9.作者认为李佩是“真正的‘贵族’”,她的“贵”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

抒发悲愤

B.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戮:

侮辱

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

遭受困厄

D.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就:

完成

11.下列各句句式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C.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图强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认为文王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作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查。

 

13.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分)

译文: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一15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

②镜湖:

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纯净。

B.“遥想"

表明空间距离之远,而“正如此’’则隐隐地表明了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衰减。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15.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

逍遥游》中“,,”三句,揭示了修养最高的人应物我不分、无所为、不立名的主题。

(2)《陈情表》中,作者在结尾处用,来表明自

己的忠贞之情。

第二部分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

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

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

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

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

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

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9.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

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习惯喝咖啡不仅仅是因为咖啡的味道,①。

可是,喝咖啡真的可以提神吗?

为什么有的人喝完咖啡就很精神,而有的人喝了却跟没喝一样?

其实,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因。

因为基因的关系,每个人大脑中的受体是不一样的。

其次,③。

一个60岁的人大脑中的受体仅为20岁的人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咖啡对老年人的作用往往比较小。

最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会对喝咖啡的效果有所影响。

21.仿照下面司马迁的颁奖词,为李密、归有光、屈原、庄子中的任一位历史人物,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内容贴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00字。

示例:

司马迁:

身陷囹圄,缘于赤胆衷心;

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

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

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和正直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沧桑。

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来.关于培养“小男子汉”的话题沸沸扬扬。

此话题由南京某初中开办的“男孩班”引发。

该校别出心裁.挑选30名男生组成“男孩班”,开设“男生课堂”进行相应训练.旨在从小对其进行“男子汉教育”.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对此.有人认为男生“男人味”,越来越淡是多年来个性化教育缺失、独生子女受溺爱、流行文化影响等造成的。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7.09

1.(3分)D【解题思路】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非地球“自转”。

2.C【解题思路】由原文第二段中的“‘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时间指南”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是“二十四节气”时令,而非“阴阳二气”。

3.A【解题思路】原文只表述了传统时令饮食原则的具体内容,并未说明其是《黄帝内经》所载。

4.(3分)B【解题思路】A项,“鲁莽好斗”错误,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没有“鲁莽好斗”。

C项,雪景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D项.没有肖像描写。

5.【答案示例】①赢得比赛后,“我”非常兴奋;

②哈桑追风筝未及时回来时.“我”很担心;

③哈桑为保护风筝而受欺负时,“我”很胆怯;

④等哈桑回来以及面对哈桑时,“我”十分内疚。

(每点l分,答全给5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回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我’赢得比赛后”的要求,注重把握“我”在故事发展中的心理变化。

比如“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表现了“我”内心的喜悦;

当哈桑追风筝没有及时回来时,“我”寻找哈桑的踪迹,表现了“我”对哈桑的担心;

看到哈桑为了保护风筝而受到欺负时,“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表现了“我”的胆怯;

等哈桑回来之后,“我”面对哈桑,说话“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表现“我”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