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92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部编人教教案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

寒食[唐]韩翃)

【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

有《韩君平诗集》。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示课件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

“飞”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提示: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

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

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

“伙计,点灯!

”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

“小狗子,点灯!

”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

“住嘴,不许喊田登!

”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

”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

“就叫点火!

”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

“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

“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

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

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

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背诵古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对中国诗歌的了解和热爱。

板书

内容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

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

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两字点明仲春景色;

后两句用()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1.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2.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答案】

一、1.花柳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出示课件7】

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8】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

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

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

借助已学古诗,自然导出课题。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出示课件9】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xiān)

札札弄机杼(zhá

泣涕零如雨(qì

盈盈一水间(jià

n)

脉脉不得语(mò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出示课件10】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

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

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

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情感:

伤感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出示课件11】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眼泪。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

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

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

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

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

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

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

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出示课件12】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

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

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

“皎皎”,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

“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叠字)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

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

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

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

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口溜、)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积累字词,感受诗歌意蕴。

通过了解牛郎织女传说,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通过一句一句的理解,体会诗歌中作者寄托的感情,体会用字用词的用心,感受字词之间的蕴含的动作、感情。

学习、品味、体会诗歌中的叠词的神奇作用,感受诗歌的美妙。

知识迁移,充分运用叠词,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

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

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2.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诗歌美妙的传说和其中抒发的感情。

背诵和默写诗歌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伤感哀怨

叠字:

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情态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

从题目中能够看出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夫妻分离的主题。

考点:

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能力。

点评:

本题较简单,根据故事情节和民间传说即可知道答案。

2.试题分析:

“泣涕零如雨”的原因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此题首先要对诗歌的内容了解,然后根据意思找到过渡句。

3.试题分析:

“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等都是描写织女的样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较小。

诗歌大部分都是写织女,找出描写织女的词语即可。

第三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

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

【出示课件13】

十五夜望月)

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出示课件14】

王建)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二、注释。

【出示课件15】

  1.十五夜: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

歇,休息。

5.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

【出示课件16】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出示课件17】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

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在基本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

(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朗读的方式,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选出班级里的“朗读之星”。

五、读出“望月”之情。

1.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

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

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出示课件18】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初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走近作者,感受其中的特点和情绪。

通过诗歌注释的了解,为进一步感受诗歌,做知识的铺垫。

通过对于诗歌中的字词句的思考、揣摩,感受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感,体会诗歌中字词句的巧妙之处。

体会诗歌的意蕴美、遣词造句的小技巧等。

在不同的诗歌中,月亮所在的情景和感受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人们寄情于月亮的习惯源远流长,让人喜欢。

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了解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所表达的感情。

从字词句的解读到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我是个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写诗的技巧,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欣赏的能力。

通过月亮诗歌的积累和搜集工作,体会不同作者、不同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情感的不同。

仔细揣摩其中的不同。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