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96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第33练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语用综合+2.补写+3.推断+4.得体+5.散文)

[共4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9分)

睡眠是人体生理现象之一,人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当我们无法保证一次完整的6—8小时睡眠时,稍稍打个盹的确可以________疲劳,但是持续采取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达到高效休息的目的。

而且,想用这个办法代替睡眠从而增加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做法,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这种睡眠方法破坏人体的昼夜节律,剥夺人的正常睡眠需求。

当人无法正常睡眠时,情绪紧张、心力交瘁、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等症状就会悄然________,即使当时没有感到身体不适,但潜在健康风险却在________,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疾病,让人________。

因此,我们要遵循睡眠规律,听从脑内生物钟的指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睡出健康生活。

理想的状态是:

睡足觉,不透支。

提高睡眠质量,首先要对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使用进行限制,睡前一小时尽量不要玩手机或网聊,可以选择听音乐、看书来替代刷手机。

其次,白天坚持锻炼。

不仅锻炼会减轻我们的压力感,而且能提高睡眠,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

睡前可以做一些和缓的伸展运动,让身心慢慢平静下来,有助于更快地入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消除 降临 集腋成裘 措手不及

B.缓解 突袭 集腋成裘 晕头转向

C.缓解 降临 潜滋暗长 措手不及

D.消除 突袭 潜滋暗长 晕头转向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锻炼不仅会减轻我们的压力感,而且能提高睡眠质量。

B.锻炼不仅把我们的压力感减轻,而且睡眠质量能提高。

C.锻炼不仅会清理我们的压力感,而且能提高睡眠质量。

D.锻炼不仅会减轻我们的压力感,还能提高我们的睡眠。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所以睡前3小时不要锻炼

B.睡前3小时不要锻炼,因为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

C.睡前3小时如果进行锻炼,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

D.睡前清醒是因为肾上腺素活跃,所以睡前3小时不要锻炼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但是如果人类对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加以利用,就会产生以毒攻毒的效果。

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

这种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就是疫苗。

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种与其相应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分)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

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国民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封信有五处不合规范,请根据要求指出并改正。

(5分)

敬爱的爷爷:

您好!

近来身体好吗?

我们已有几个月未见面了,我常常惦念着您,有时思念心切,①我恨不得一下子很快飞到您的身旁,向您汇报我近来的情况,倾诉对您的思念之情。

爷爷,②通过您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我各科成绩都很好,请勿挂念。

我即将毕业,不久就要填报升学志愿,我准备报考师范学校。

您同意吗?

请您务必来信谈谈意见。

此致敬礼!

孙××敬上

××年×月×日

(1)这封信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改正。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三个词中有一个不得体,找出来加以修改。

(1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5分)

空 鸟 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

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鸟儿暂时栖身的村庄。

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这成了鸟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

安全感。

飞翔在空中的鸟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

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

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

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鸟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

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

拇指大的几枚鸟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

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

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

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

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慨。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

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哀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

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

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

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

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型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围。

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

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

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徙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

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

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

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认为,大多数鸟儿不选择旧巢孵蛋育雏,是因为它们觉得旧巢不够安全。

B.儿时偷鸟蛋只是因为好奇,无心之失却让鸟儿受到伤害,作者对此感到遗憾。

C.作者用心守护阳台上的鸟巢,“惊喜”“期待”等词都表达了他弥补旧过的真诚。

D.“我”能喊出乳名的鸟儿如今却已被“死亡收藏”,作者对伤害鸟类的行为十分愤怒。

(2)鸟巢被鸟儿遗弃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原文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文章以“空鸟巢”为题目有何好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4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古代诗词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1.语用综合+2.压缩+3.默写+4.古诗词+5.论述类文本)

  

[共3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9分)

中国象棋将棋子分为将(帅)、士、象、马、车、炮、卒(兵)七种。

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

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未失一子亦算失败。

车可横冲直撞,________;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________;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________,只进不退。

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行动不仅迟缓,杀伤力差,而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

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

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

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

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

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

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患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________、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行动不仅迟缓,杀伤力差,而且不能越孤城半步,所有棋子却要拼死护卫。

B.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而且不能越孤城半步,所有棋子却要拼死护卫。

C.尽管行动迟缓,杀伤力差,还是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

D.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而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全貌 

B.是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C.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缩影 

D.使人感受到牺牲的可悲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势如破竹 势不可挡 步步为营 视死如归

B.高屋建瓴 江河日下 步步为营 不屈不挠

C.高屋建瓴 势不可挡 亦步亦趋 不屈不挠

D.势如破竹 江河日下 亦步亦趋 视死如归

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5分)

有选择地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我们的义务。

如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世界大同又和而不同,包容而又坚韧的民族性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态度,还有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等。

当代中国,实现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兴盛,这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魅力和感召力所致。

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探索中国进步之源,我们认为其内核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要义,它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密码。

当然,我们也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来逐步完善自己,如西方的创新精神、契约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我们在倡导学术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中西融通,防止文化单一倾向与文化沙文主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暑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____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________”,喟叹终日。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题。

(9分)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猛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题。

(9分)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它的根。

欧洲近现代哲学的根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国哲学的根则在于中国先秦的诸子学。

现在人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时候,有两种意识,一种是全球意识,一种是寻根意识。

所谓全球意识就是放眼看世界,博采众家之长。

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寻根意识,找到自己的根,不忘记自己的根,那样才能对自己民族的哲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在西方文化意识里,神话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神话里大多崇拜自然神。

西方人崇拜神,而且认为自然是由神创造的。

他们认为宇宙是奇中之奇,为什么宇宙是这样的美好和不可思议?

希腊人怀着对探究宇宙奥妙极大的热情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恩格斯说过:

“只有奴隶制才使古代世界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

没有奴隶制,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因为只有在奴隶制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脱离劳动,专门做奴隶主,专门思考和研究问题,有可能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研究自然。

希腊很多有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起源于水;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起源于火;著名的哲学家毕达格拉斯,则认为世界起源于数。

总之,希腊过去的哲学,研究的目标是神和自然,这是他们关注的中心。

但在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中,信奉的中心不是神和自然,而是人和社会。

从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就是奴隶制,一直到周的前期,还是奴隶制。

到周的后期,奴隶制开始解体,出现了动乱,奴隶制解体了,封建制开始产生。

这是个交替的过程,中国出现了动乱的状态——战争。

从春秋战国开始,战争连续不断。

处在动乱状态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当然是天下太平,动乱停止,政治走上轨道。

中国人有没有神的意识?

当然有,像图腾崇拜,崇拜狼、崇拜蛇等也都有,但是最主要的是崇拜帝。

崇拜帝又和另外一个观念连在一起,就是认为地上的统治者和天上的统治者是有关系的。

地上的统治者君主都是天帝的儿子,他本来就受帝的保护。

不过,不好的统治者常常被人推翻,如夏朝的统治者夏桀被商汤推翻了,商代最后的统治者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了。

于是人们对天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所以,到周代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从单纯重视天转向重视人,所以就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观念。

这是排除有目的、有意识的天的作用,承认人的作用和价值,这是中国人文运动的特点。

显然,这与西方不一样。

中国人文意识重视人有两种主要的趋向,第一种是重视人力,第二种是重视人心、人的精神生活。

总的来说,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金律,被现代人接受,而且在世界上广泛被人们接受,这是很了不起的。

梁启超讲过:

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

如果要寻求知识的饥荒在西方找材料,寻求精神的饥荒在东方找材料。

中国的现代哲学家所秉承的很多思想,根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文意识特点,造成中国现代哲学的侧重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

(摘编自张文儒《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出现很多哲学流派,他们的思想就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

B.现在人们用“寻根意识”来追溯哲学的根源,能够更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哲学。

C.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中心是神和自然,而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信奉的中心是人和社会。

D.梁启超认为,东西方学问的出发点是迥异的,前者重在物质,后者重在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寻根意识”比“全球意识”更重要的鲜明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两方面着手,对比论证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起点不同。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最终论证了中国现代哲学偏重于精神的人文特点。

D.中国现代哲学与古代哲学关系紧密,这是作者比较中西哲学根源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因为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崇拜自然神,所以西方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

B.希腊人由于对探究宇宙的奥妙有着极大热情,所以他们专门创造了奴隶制。

C.同样是奴隶制发源,导致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存在时间的长短。

D.不同于古希腊文化,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从崇拜帝转向重视人,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第33练 语言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C【解析】缓解:

剧烈、紧张的程度有所减轻;变缓和。

消除:

使不存在;除去(不利的事物)。

此处说的是“稍稍打个盹”,应用“缓解”。

降临:

来到;来临。

突袭:

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此处语境有“不良反应”,还有“悄然”,故不能用“突袭”,应用“降临”。

潜滋暗长:

指在暗中滋生、发展起来。

集腋成裘:

比喻积少成多。

此处表示潜在疾病风险在积累,应用“潜滋暗长”。

措手不及:

临时来不及应付。

晕头转向:

形容头脑昏乱,迷失方向。

此处表示突然暴发疾病时的慌乱,应用“措手不及”。

(2)A【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

应将“不仅”与“锻炼”位置互换;二是成分残缺。

应在“睡眠”后加“质量”。

故修改最恰当的为A项。

(3)B【解析】A.先说原因,后说主张,与上文不衔接。

C.为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与上下文不衔接。

D.为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没有先提出主张,与上下文不衔接。

2.①把它少量地注射到正常人的体内∥注射小剂量的毒素 ②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 ③人的得病概率就会降低 【解析】①处的前一句说的是人们利用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那么这里紧接着应该讲做了什么事,而①处的后一句是“使人……”,可知这里应当提到“人”。

后文说“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可推断此处可填写“把它少量地注射到正常人的体内”。

②处前文提到“抗体物质”,后句说“这样……”,可知这里讲抗体是怎样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而文段开头说“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可以推断此处可填“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

③处前一句是“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顺着说明结果即可,也与开头相照应,可填“人的得病概率就会降低”。

3.②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③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解析】解答此类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绝对、违背事理等现象。

如本题中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神的人”和“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两个推断就犯了说法太过绝对的逻辑错误。

4.

(1)①称呼应顶格写;②“敬礼”应移到下行顶格写。

(2)①删去“一下子”或“很快”;②删去“通过”或“使”。

(3)“务必”不得体,可删去。

 【解析】

(1)书信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题最常见的出题点就在书信的格式,所以,在平时要熟练掌握书信格式。

书信的基本格式是称呼顶格写;问候语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正文可以分为若干段来写;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有两种位置来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表示祝颂的诚意;写信人的名字应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

由此可见,此封书信的格式出现了两处错误,称呼没有顶格写、“敬礼”没有移到下行顶格写。

 

(2)①“一下子”和“很快”语意重复,故应删除其中一个。

②“通过”和“使”造成主语残缺,故应删除其中一个。

 (3)三个词中“务必”使用不得体,故删除。

5.

(1)C【解析】A.“是因为”和原文第三段首的“或许”相比略显绝对。

B.“作者对此感到遗憾”的表述与文章的情感基调不符。

D.“对伤害鸟类的行为十分愤怒”理解错误,此处原文中作者一一记下记忆中的鸟儿的乳名是为了和今天鸟儿稀少的情形对比,进一步加深“人的欲望”破坏了鸟类生存空间的主题,在情感上反思、忧虑、叹息占主体。

(2)缺失环境的安全感:

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使鸟巢充满危险;人类行为的强横霸道使鸟儿不断逃离。

 【解析】关于鸟巢的遗弃原因,文中有明确的表述:

安全感。

只是,安全感缺失的缘由并不只是第三段的“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更有下文通过“我”儿时的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霸道蛮横的破坏。

(3)①引出鸟巢空置原因等文章具体内容,是文章写作的线索;②揭示主题,通过对鸟巢“空”的原因的追问与分析,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③喻指人类整个生存环境,以此为题,更有警示意味,深化主题内涵。

 【解析】“空鸟巢”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