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27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docx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作业doc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间:

45分钟)

一、选择题

1.《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  )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3.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

对此合理的的解释是(  )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4.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5.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

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

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

这说明当时(  )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性质变化

B.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

6.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加伦提出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军队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

同时用部分兵力监视与防备湖南、江西边境与广东、福建边境,待两湖战场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该地区之敌。

最后,集中兵力北上,消灭敌人盘踞在华北地区的残余势力。

加伦提出的方针(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B.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指导

C.旨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指导了红军反围剿斗争

7.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

这一转变说明了(  )

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B.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D.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

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八路军成立纪念日

C.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下表是192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部分)(数据整理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此表说明(  )

时间

岁出

总额

军费支出

占百分比

债务支出

占百分比

经济建设

占百分比

教育支出

占百分比

1928年

49700

49.7

33.3

0.6

1.5

1929年

61875

42.9

33.4

0.4

2.6

1930年

71200

43.8

39

0.2

2.0

A.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B.巨额债务支出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

D.国民政府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

10.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1.1935年1月,红军占领某重镇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其会址位于如图中(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第11题图

12.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二、非选择题

1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

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

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

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

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14.争取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

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做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

是否真的被“淹死”?

结果如何?

 

(2)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辛亥革命的“事业”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晚年为了完成这一“事业”,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

影响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夺取“民族革命运动”伟大胜利的经验教训。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选择题

1.C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与五四运动一致,“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指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指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共还没有诞生,故D项错误。

2.B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材料中由学生引发的“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数据解读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时间节点,日本对华贸易的减少是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因五四运动抵制日货所至,D项正确。

4.A 【解析】 本题考查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是基于工人力量还不够强大,陈独秀时任中央局书记,其认识有助于统一战线建立,故A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毛泽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5.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政策,近代后期中国革命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是井冈山时期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对乡村的权力改造,未说明乡村民众的经济诉求,故C项错误;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中共对乡村的权力改造,表明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故D项正确。

6.B 【解析】 本题考查北伐战争。

材料反映了苏联军事顾问加仑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受此方针的指导革命军队集中在两湖战场作战,后进军江西、福建,最后消灭在华北敌人的残余力量,可见此战争为广州国民政府组织的北伐战争,故选B。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A、C、D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重大军事行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7.B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

据材料可得这一转变的出发点是调动农民对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可得这一转变结合了国情和革命的实际(尤其是土地革命的发展),说明了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符合革命的需要,不涉及土地政策尚未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在材料不涉及,事实上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故D项错误。

8.C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抗战时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1945年之后的称谓,故C项正确。

9.A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政权的对峙。

材料中军费支出比重巨大,再结合时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可知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故A项正确;巨额债务支出不能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故B项错误;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不能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故C项错误;从教育支出占百分比低来看国民政府没有关注民众生活重视教育,故D项错误。

10.C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革命方式的变化”指的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变成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方式,“中央领导的变化”指的则是遵义会议上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

故选C

11.B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图中①是瑞金,②是遵义,③是会宁,④是吴起镇。

其中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A 【解析】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

根据材料“1934年12月……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移师陕北的信息,故B项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1)特点:

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举措: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作用:

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任务:

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因素: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14.

(1)表现:

五四运动。

没有。

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奋斗目标: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意义: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政治:

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影响: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

(4)五四运动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中共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当时革命的国民党成为合作对象;孙中山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联合中共,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