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133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25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1-5班。

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地完成。

三、内容分析 

八年级主要学习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内容分为总论和分区两大部分,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七章南方地区、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九章青藏地区、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第五章是对总论的总结和对分区的引领,后面的第六至第九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7、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授课进度安排表

章       节内容

课时

周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1、地理差异显著2、四大地理区域

2

1

第六章北方地区

 

1、自然特征与农业

2

2

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2

3

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2

4

4、祖国的首都——北京

2

5

5、单元回顾及检测

1

6

第七章南方地区

 

1、自然特征与农业

2

6-7

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2

7-8

3、“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

8-9

4、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2

9-10

5、单元回顾及检测

1

10

第八章西北地区

1、自然特征与农业

2

11

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2

12

3、单元回顾及检测

1

13

第九章青藏地区

1、自然特征与农业

2

13-14

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2

14-15

3、单元回顾及检测

1

15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1、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2、做负责任的大国

2

16

期末复习

全册教材整理与复习

2

17

期末测评

考试

18

 

学生花名册

初二.1班:

张程卓

马梦涛

哪郎

刘玲

邹庆

马瑞蕊

王丹丹

索杰

邓程程

扎西罕措

马媛

泽让汪须

马海鹏

扎巴

胡光垒

罗中玲

丹增洛热

李杰

措里

杜宗旭

 

初二.2班:

旦真措

格兴初

格登甲

华尔措

马旭松

刘杨红

洛绒尼玛

马德芳

马康

马永霞

马友茜

赵雪峰

三朗泽朗

索朗甲措

吴亚萍

索朗多

央金拉么

江辉

易戈玛

泽郎姐

扎西泽让

扎用

卓玛江么

万清甲

泽让卓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内容: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六、课型及教学方法:

课型:

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

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地理图册

教学手段:

以学生的自由发言,讨论为主,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如果做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1、学生活动:

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

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

(略)

师:

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

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

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

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

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

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

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

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

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

“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

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下面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完成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

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

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

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

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阿坝州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

北部的草原四县以畜牧业为主,中部的马尔康为文化、行政区,南部的金川、小金、茂县、汶川等主要为自然生态区和旅游区。

我们学校在北部的阿坝县城,请一位阿坝本地的同学说一下阿坝跟马尔康的差异

学生:

[讲授新课]

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于地理的差异描述也越来越具体了,阿坝州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的;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

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学生:

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板书: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展示:

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

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

学生:

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

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

降水、气温、地势等。

过渡:

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

板书:

3、四大区域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气候

活动:

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学生:

小组观察、讨论并填充表格:

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高原、平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高原、盆地

高原、盆地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提问:

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学生:

纬度因素。

提问:

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

学生:

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提问:

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

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

拓展学习:

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题2,并思考原因。

学生:

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课堂练习:

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四大区域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高原、平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高原、盆地

高原、盆地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例如:

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十、作业布置:

学生完成地理练习册,并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十一、教后记:

成功点:

不足点:

改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验

一、考试时间:

二、课时:

2课时

三、考试内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试卷见练习册)

四、布置作业:

复习第五章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五、考后记:

成功点:

不足点:

改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试卷评价

一、教学时间:

二、课时:

2课时

三、评讲内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卷

四、布置作业:

复习第五章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五、教后记:

成功点:

不足点:

改进: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内容:

自然特征与农业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

能力目标: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课型及教学方法:

课型:

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提问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

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地理图册

教学手段:

1、组织学生归纳各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学会运用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2、通过收集有关各区域的地理文字资料、景观图片等材料,学会收集资料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学会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

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

A、B、C、D。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②是

 

小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北方。

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

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

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

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

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板书)1、范围

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

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主要省区包括: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等。

(板书)2、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地形。

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一下地形

山地: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

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

平原:

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板书)3、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1,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

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

1、读下图(课本P10图6.5),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区。

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小结: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

由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板书)4、土壤:

“黑土地”和“黄土地”

承转:

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就形成了明显得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特点。

第二课时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请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完成5、6两题。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

5.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为。

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称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6.找到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在书中做标注)

请学生发言进行展示。

(小结)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夏季雨热同期等发展农业生产大的优势,但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有极大的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承转)我们以华北平原的春旱为例进行一下分析。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2,认识华北平原的春旱成因及其影响。

2、阅读课本P12图6.8,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华北平原春季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华北平原的人们该如何应对春旱?

请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

春旱

3、措施:

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地理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二、黑土地黄土地

1、土壤:

东北:

黑土地(冷湿环境)

华北:

黄土地(冲积扇平原)

九、教学小结:

华北平原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极少;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用水量大;华北平原河流较少,水量小;华北平原耕地多,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华北平原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空间变化、修建水库调节降水的时间变化等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并记忆所学知识点

十一、教后记:

成功点:

不足点:

改进: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教学内容: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东北平原的开发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掌握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概况、工业分布与资源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运用种资料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分布与资源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东北三省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条件。

六、课型及教学方法:

课型:

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

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读图法等。

七、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教学手段:

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分析农业发展的方法,在东北地区可以作为一种迁移。

但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则是在中国地理部分首次接触到,但在世界地理部分学过印度、日本等国的工业分布,所以可以进行迁移学习。

重要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读地图来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然后据此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并结合人文特点东北形成了商品粮基地,这种逻辑关系要搞清。

除读图法外,学生还应该主要用讨论法、分析比较等方法。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由东北的图片引入东北三省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东北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

经济发展如何?

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

课前预习。

明确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范围。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板书: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提问:

什么是白山、黑水?

学生:

发表看法

教师:

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

长白山,黑水是指:

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

各抒己见。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学生:

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1.范围:

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2.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为长白山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内蒙古高原。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

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

    

3. 河流:

山地的东南方有江和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       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

东北三省气候        。

(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 

5.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板书)1、范围 

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说明东北三省的范围:

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板书)2、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及P15图6.12说明东北的地形。

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以下地形:

 

◆山地: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山脉排列呈马蹄形。

 

◆平原:

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

 

(板书)3、河流众多 

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说明东北的主要河流,主要有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及相邻的国家朝鲜、俄罗斯。

 

通过读图,让学生对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山河大势加深印象。

 

 (板书)4、气候冷湿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

1,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教师进行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