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135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二.课前准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

)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

说谎话骗人。

诬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

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

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

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

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

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自学交流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

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③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

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五、拓展延伸:

读1-5段,思考;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巩固提高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说:

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熟读课文,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

“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含义:

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

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

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

玄奘、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①从人数上看:

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

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

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

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

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

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

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

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

板书设计:

中┏自夸“地大物博”┓

国┏敌论据┃只希望国联┃┓

人┃┗味求神拜佛┛┃以偏概全

失┃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掉┃直接反驳:

┏失掉“他信力”

自┃┗发展着“自欺力”

信┃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论据:

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10、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流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约 

分钟) 

1.介绍作者:

邓拓,笔名马南屯,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的杂文重史识、 

史论,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短小精练。

2.文章从一出戏说起,引起读者兴趣。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论点和结论,并提示学生:

找结论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题目。

从本文的题目看,主要在“何尝”两字上下功夫。

1.通过听讲,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要记住作者的笔名。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风,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2.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

表明作者论点的句子在第三段第一句话。

文章就是围 

绕吴汉有没有杀妻而展开议论的。

通过分析“何尝”二字,可以看出吴汉没有杀妻。

3.提问:

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3.回答:

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二、分析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及作者的论据(约 

1.提问:

作者先说许多人看过一出戏,以此来开头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读文章的第二段,看这个戏的 

主要剧情,了解作者认为它在哪个主要情节上不符合历史事实,然后才能 

知道作者是怎样用论据推翻它的。

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情节还有很多, 

试让学生概括出来。

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很多,为什么作者选中杀妻这一情节展开论证?

组织学生讨论,并提示学生联系第三段思考:

这是不是无关紧要的,涉及到什么问题?

1.回答:

使看过的人马上想到剧情,没看过的人对此产生兴趣,起设趣的作用。

2.读完后对剧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概括出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

他娶了王莽的女儿,捉住刘秀报功;

他与王莽有杀父之仇;

他使王莽的女儿自刎,其母命令他杀妻,等等。

吴汉确实是起兵反莽,后来的确成为中兴名将。

3.联系第三段最后一句,回答:

作者认为 

这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关系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一 

地位。

说到底是历史观的问题。

三、分析论据.看作者是怎样论证的(约 

作者的论据分布在哪几段?

2.提问:

作者从哪些书籍的原始资料中寻找依据?

第四段从《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

从第五段找出原因,这说明什么呢?

作者在从《后汉书》找到了吴汉的生平和家庭夫妻关系之后,为什么 

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

作者从《后汉书》和《东观记》寻找证据;

他为亭长,并非总兵;

而且对他和王莽的关系根本没提,因为作者想找出 

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想使读者更加信服。

这说明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作者其实是在旁征博引,使读者更加信服,因为如果单独从一本书上找 

又举出《东观记》中的文字作证明?

这为什么不是多余的?

4.作者在第七段介绍刘珍是为了说明什么?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作证,只 

有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出了自己对编写戏剧的态度,作者用“虽然……但是 

……”,这表明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

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样可以使它们相互印证。

4.回答:

是说明刘珍的《东观记》的可靠性,以使读者更加信服。

5.作者从他的人品来说,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杀妻一事表明忠孝,一定会上书的。

这是很有力的推断。

最后一段作者用这组关连词, 

表明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第2课时) 

1.让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1.回答教师的提问。

2.讲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2.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效组织论据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组织论据的方法。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熟悉本文内容(约 

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讲到的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难理解的文言字句,一一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3.让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文章最后一段和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1.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用课本上的原话回答。

2.就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询问,也可以自己查词典等等。

3.自己概括,只要言简意赅,言之成理就可以;

文章开头和最后是前后呼应或对应关系。

二、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作者是怎样组织论据的?

试让 

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再作出回答,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

引经据典,步步为营。

2.作者在论证时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在哪一段中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

让学生逐段分析。

3.把以上作者的论证过程向学生交代清楚后,提问: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怎样?

作者先是用最一般的原始材料论证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杀妻的情节,然后又研究和这个情节有关的章节,再举出可以和其观点相印证的其它史书的资料来论证。

好处是论证充分严密,使读者信服;

第四段用摆事实的方法,第六段、第七段和第八段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只是有的段落侧重二者中的一种。

作者十分注重论据的充足性、论 

证的充分性、逻辑的严密性,很显然,作者治学严谨。

三、找出作者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作者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他对编写戏剧的看法或态度,让学生找出来在哪一段。

作者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在文中 

哪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应持的态度?

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

可组织学生讨论。

表明作者态度的段落是文章的最 

后一段。

学生找出并读出来。

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来,“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应采取客观的 

事实求是的态度”。

3.积极讨论,回答:

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治学严谨等。

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对一出戏剧的剧情的介绍,指出该剧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合之处。

作者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我们从中要学习他的论证方法和分析论证过程, 

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吴汉何尝杀妻论点:

结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短小精悍。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的范例,学习本文主要学习它的论证过程,看作者怎么组织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议论文整体结构。

练习设计 

2.填空。

邓拓笔名是——。

答案与提示:

马南屯。

3.谈谈你对历史剧编写的看法。

◆个性练习设计 

1.文章的题目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2.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写议论文应注意什么?

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全面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等。

3.谈谈你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分析本文最主要的应该是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通过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是组织材料和逻辑论证的过程。

在论证过程中,自己要自圆其说,不要有漏洞。

补充资料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191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社社长等。

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

1961年,邓拓以马南屯为笔名,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后来,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他们在这里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966年,邓拓由于被四人帮等诬陷,含冤自尽。

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