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155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

地质实习指导书1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质资料打好基础。

2.实习要求

⑴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岩层产状的测定,地质点的工作内容,地质路线的观测,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节理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等。

⑵仔细观察与认识不同时代地层的主要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及物理地质现象,达到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⑶对实习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归纳、分析,并结合水工建筑物、港工建筑物、工业民用建筑物以及道路和桥梁工程等,进行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⑷认真并按时完成所规定实习内容,根据野外观察实测资料、记录、标本及作业等,实习结束时编写实习报告和绘制基本图件,以利于巩固实习效果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习准备工作

1.思想方面实习前首先要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

讲明实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宣布实习守则,要求严格遵守。

为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

野外实习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困难较多,要求同学做好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求实习队必须是一支战斗性强纪律性严的组织。

在实习队部领导下,每班设正、副班长各一人,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设小组长一人,小组是完成实习任务最基本单位。

各班设学习、生活、宣传、卫生、文体、保密安全干事若干人,分别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2.学习方面

为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校内课堂讲授,野外现场进行教学实习的方式。

为此要求结合实习内容,重点对主要造岩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地史概要,地质图等部分进行复习准备。

对实习指导书认真学习。

在实习期间,结合现场教学所讲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如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工程地质测绘,以及库、坝区,边坡,洞室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实习期间的政治学习结合实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并借助看电视、读报纸、参观及座谈等方式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

3.实习备品

⑴自备雨具,草帽,书包,教材,书夹,记录本,电筒,三角板,半圆仪,铅笔,小刀,橡皮,胶布,方格纸,作业纸等。

⑵向地质实验室借用

地质罗盘仪、地质锤、实习指导书,地质图等。

三、实习的内容与方式

1.外业工作

实习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概要,布置实习内容及地质路线的具体安排,结合边讲课、边实习的现场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紧密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教学实习,逐步培养同学的独立工作能力,为此,实习期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以教师多讲解,同学观察认识为主阶段;②教师少讲解,多提出问题,同学多思考的独立工作阶段;③以同学观察分析为主,教师答疑小结,独立工作的阶段。

外业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⑴地质路线观测

主要是通过几条地质现象比较丰富的典型路线,使同学能观察到主要的地质现象,其内容包括:

1)实习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和特征,地层的接触关系,风化情况和工程特性等。

2)主要的地质构造现象:

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测定岩层的产状、确定褶皱的类型,研究断层和节理的性质、分布及发育规律等。

3)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

本区的地貌特征(山形,阶地、河曲等),查明河谷纵、横剖面情况,研究河谷阶地及其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等。

4)物理地质现象:

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5)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井、泉的调查,了解本区不同岩层的透水性和地下水位,查明地下水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的关系等。

⑵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地质点的选择、位置的确定、地层时代、岩性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地质构造特征、地质现象的观察、地质图的使用,绘示意剖面图及素描图,标本的采集及记录描述等。

⑶原位试验参观结合实习地区的情况,有条件时参观勘探试验工作,如钻探、物探、抽、压水试验等。

⑷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评价结合实习地区的建筑物进行参观;对水工、港工、土木、交通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观测、分析与评价。

主要有:

①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②坝(闸)两岸及河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③引水隧洞及泄水建筑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④电站,厂房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⑤港口、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隧洞等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以上外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实习动员时详细讲解布置。

2.内业工作

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野外实习效果,对收集的实际地质资料,应及时进行分析整理,以便得到全面系统的深入认识。

配合外业主要有下列内业工作安排:

⑴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记录及标本的整理,地质现象的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讨论;节理统计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的绘制;

⑵区域地质概要及有关资料的阅读;

⑶勘测及试验工作的有关资料;

⑷参观水工等建筑物时记录的有关单位介绍的资料的整理;

⑸按时完成实习作业及阶段小结,作好实习总结报告。

四、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1.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罗盘(简称罗盘)是地质工作者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被称为地质工作“三件宝”之一。

借助它可以测量方位、地形坡度、地层产状,因此必须学会且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⑴地质罗盘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

罗盘的式样很多,但结构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常用的是圆盘式罗盘,由磁针、刻度盘、瞄准器、水准器等组成,如图1。

它们各部件的主要功能如下:

1)磁针(19):

为一中间宽、两端尖的菱形磁性钢针,安装在底盘中心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用来指示南北方向。

若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14),不让磁针转动,以免磨损顶针降低灵敏度。

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地磁场吸引力不等,磁针的北端大于南端,而且磁引力是倾斜的(不是地球表面的切线方向),故使磁针发生倾斜。

在测量时,为使磁针处于平衡状态下自由转动,所以常在磁针的南端绕上若干圈铜丝,用来调节磁针的重心位置,以求磁针的平衡。

同时也可借此标记来区分磁针的南北端。

2)圆刻度盘(12):

也称水平刻度盘,用来读方位角。

一般的刻记方式是从0°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隔10°作一标记,连续刻到360°,南(S)和北(N)分别为180°和0°,东(E)和西(W)分别为90°和270°,这种刻记法也称方位角法。

注意:

刻度盘是按逆时针方向刻记,而实际方位的度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所以刻度盘上东、西与实际方位相反,这是为了在测量方位时能直接读出读数。

因为测量时,磁针保持不动(始终指向南北),转动的是罗盘外壳(即刻度盘),当刻度盘向东转时,磁针相对向西偏转,故刻度盘上按逆时针方向刻记所读的数与实际的度数相同。

图1罗盘的结构图

1――上盖;2――连结合页;3――外壳;4――底盘;5――手把;6――顶针;

7――玛瑙轴承;8――压圈;9――小瞄准器;10――反光镜;11――磁偏校正螺丝;12――圆刻度盘;

13――方向盘;14――制动螺丝;15――拔杆;16――圆水准器;17――测斜器;18――长水准器;19――磁针;20――瞄准器;21――短瞄准器;22――半圆刻度盘;23――椭圆孔;24――中线

3)半圆刻度盘(22):

也称竖直刻度盘,刻在罗盘的方向盘上(13),用来读倾斜角和坡度角。

一般以水平为0°,垂直地面为90°,它们之间每隔10°标记相应数字。

4)长瞄准器(20)和小瞄准器(9):

在测量方位角时,用来瞄准所测物体,使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5)反光镜(10)、椭圆孔(23)和中线(24):

反光镜起映像的作用,椭圆孔和中线用来透过视线瞄准被测物体。

6)圆水准器(16)和长水准器(18):

前者用于保持罗盘水平;后者用于指示测斜器保持铅直位置。

7)制动螺丝(14):

起固定磁针之作用,以保护顶针,减少磨损。

8)磁偏角校正螺丝(11):

用来转动圆刻度盘,校正磁偏角。

⑵罗盘的作用

因为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完全重合,故地球的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有一定的偏差,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图2)。

我国大部分地区,磁偏角都是西偏,只有极少的地区(新疆)是东偏,北京等地区的磁偏角为西偏。

罗盘测出的方位角为磁方位角,而地形图采用的是地理坐标,两者不一致,所以在一个地区工作前,根据地形图提供的磁偏角,对罗盘进行校正,使得磁北极(磁子午线)与地理北极(真子午线)重合。

磁偏角的校正方法见图2。

若磁偏角西偏时,用小刀或起子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校正螺丝,使圆刻度盘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的度数,见图2(a)。

图2罗盘磁偏角的校正方法

(a)磁偏角西偏5°(b)磁偏角东偏5°

罗盘在野外工作中常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测方位

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

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

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读方位角的方法,可根据罗盘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是读磁北针或磁南针所指的度数。

如果要测量某物体(E)相对于

测量者(A)的方位,当罗盘如图3放置时,就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其原理是:

若要测量E点相对于A点的方位,我们可以这样假设,B点是动点(因为被测量点可以选任何物体),A点是定点(人站着不动,相当一个参考点),那么AE线的方向是从A到E的。

测量E点相对于A点的方位,实际上就是测量AE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正北方向的夹角(a),也是长瞄准器所指方向与磁北针的夹角。

由于罗盘采用的是方位角,而且是按逆时针方向,所以必须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A

图3方位角的测量方法

为了便于记忆,不至于在测量时读错读数,可以这样记:

当罗盘的长瞄准器的指向与测量线(AB)的指向一致时,就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被测量物体较低时,罗盘放置与上述相反,把长瞄准器对准测量者,并放到眼前,折起短瞄准器,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其与罗盘平面的夹角小于90°,以

看清圆水准器为准。

测量时,视线通过反光镜椭圆孔,使短瞄准器的尖、椭圆孔的中线和被测量物体重合,同时保持罗盘水平(通过反光镜看圆水准器气泡居

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用手指按下制动螺丝(这个步骤必须做,因为在测量时,眼睛看不清读数,如果不按下制动螺丝,待罗盘放下来再读数时,磁针已转动了),然后再读数。

读数的原则同前。

2)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

交线的延伸方向。

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4,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

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

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4岩层产状要素测量方法

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4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述。

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

如图4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4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

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3)测量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是指斜坡的斜面(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其测量方法见图5,在坡顶、坡底或斜坡上各站一人,或者各立一根与人等高的标杆。

站在坡底的人把罗盘直立(如图5),长瞄准器指向测量者,并转动反光镜,以观察到长水准器为准。

线从短瞄准器的小孔或尖通过,经反光镜的椭圆孔,直达标杆的顶端或人的头顶。

调整罗盘底面的手把,使长瞄准器的气泡居中(在反光镜里看),这时测斜器上的

图5地形坡度的测量方法

游标所指示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坡度角,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从坡顶向坡脚测量坡度角。

2.野外地质记录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⑴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1)详细记录

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都要详细记录。

将看到的地质现象以及作者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等都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

同时要详细说明是在什么地点看到的以上地质现象,以便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如有需要,能根据记录找到该点。

2)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

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

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观察的预见性,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

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

4)图文并茂

图是表现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的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录。

⑵野外地质记录内容

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例如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常采用观察点与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

观察点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

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所在。

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的目的。

观察点、观察线的具体记录内容如下。

1)日期和天气。

2)实习地区的地名。

3)路线:

从何处经过何处到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

4)观察点编号:

可从No.01开始依次为No.02,No.03,…。

5)观察点位置:

尽可能交代详细,如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等,还要记录观察点的标高,即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判读出来。

观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6)观察目的:

说明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观察某一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7)观察内容:

详细记录观察的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

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

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

1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特性等;

2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字;

3岩层时代的确定;

4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

5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

6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还是轴部等;

7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延伸的方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

8地貌、第四系(山形,阶地、河曲等),河谷纵、横剖面情况,河谷阶地及其性质,水文、水文地质特征及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9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

10补充记录。

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如果观测点为侵人体,除化石一项不记录外,其他项目都应有相应的内容,

如④项应为侵入接触关系或沉积接触关系;⑤项应为岩体,是岩脉、岩墙、岩床、岩株或岩基等;⑥项应为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是褶皱轴部或翼部,是否沿断层或某种破裂面侵入等。

上述记录内容是全面的,但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而有所侧重。

8)沿途观察、记录相邻观察点之间的各项地质现象,使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9)绘各种素描图、剖面图,一般在记录簿的右页记录,在左页绘图。

10)路线小结,扼要说明当天工作的主要成果,尚存在哪些疑点或应注意之

以上记录项目应逐项分开,除日期和天气在同一格内之外,其余各项均要另开新行。

3.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⑴地层剖面示意图内容地层剖面示意图是表示地层在野外暴露的实际情况的概略性图件。

用于路线地质工作之中。

它是在勾绘出地形轮廓的剖面上进一步反映出某一或某些地层的产状、分层、岩性、化石产出部位、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地层的特征。

地层剖面示意图的地形剖面和地层分层的厚度是目估的而非实际测量,这是它与地层实测剖面图的主要区别。

⑵绘图步骤

1确定剖面方向,一般均要求与地层走向线垂直。

2选定比例尺,使绘出的剖面图不致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分层的需要。

如果实际剖面长,地层分层内容多而复杂时,剖面图要长一些,相反则短一些。

一般说,一张图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对于绘图和阅读都是比较方便的。

如果实际剖面长度是30m,其分层厚度是数米以上时,则可用I:

200或1:

300的比例尺作图。

3按选取的剖面方向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的高低起伏要符合实际情况。

4将地层及其分层的界线按该地层的真倾角数值用直线画在地形剖面相应点之下方,这时,从图上就可量出各地层及其分层的真厚度,注意检查图上反映出的厚度与目估的实际厚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须找出绘图中的问题所在,加以修正。

5用各种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地层及分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和时代,并标记出化石产出部位、地层产状。

6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及剖面图上地物的名称。

4.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

如果是横穿构造线走向进行综合地质观察时,应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它表示横过构造线方向上地质构造在地表以下的情况,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件,既要表示出地层,又要表示出构造,还要表示火成岩和其他地质现象以及地形起伏、地物名称以及其他需要表示的综合性内容。

绘好路线地质剖面图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必须掌握。

路线地质剖面图中的地形起伏轮廓是目估的,但要基本上反映实际情况,各种地质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也是目测的,应基本正确,各地质体的产状则是实测的,绘图时,应力求准确。

图上内容应包括图名、剖面方向、比例尺(一般要求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致)、地形的轮廓、地层的层序、位置、代号、产状、岩体符号、岩体出露位置、岩性和代号、断层位置、性质、产状、地物名称。

具体绘图步骤如下:

⑴估计路线总长度,选择作图的比例尺,使剖面图的长度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当然,如果路线长,地质内容复杂,剖面可以绘得长一些。

⑵绘地形剖面图,目估水平距离和地形转折点的高差,准确判断山坡坡度、山体大小,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将山坡画陡了。

一般山坡不超过30°,更陡的山坡人是难以顺利通过的。

⑶在地形剖面的相应点上按实测的层面和断层面产状,画出各地层分界面

及断层面的位置、倾向及倾角,在相应的部位画出岩体的位置和形态。

相应层用线条联接以反映褶皱的存在和横剖面的特征。

⑷标注地层、岩体的岩性花纹、断层的动向、地层和岩体的代号、化石产地、取样位置等。

⑸写出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地物名称、绘制图例符号及其说明,如为习惯用的图例,可以省略。

从作图技巧方面来说,应注意以下三个“准确”:

①地形剖面图要画准确;②标志层和重要地质界线的位置要画准确。

如断层位置、煤系地层位置、火成岩体位置等;③岩层产状要画准确,尤其是倾向不能画反,倾角大小要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线条花纹要细致、均匀、美观,字体要工整,各项注记的布局要合理。

5.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

地质素描是从地质观点出发,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的画幅。

野外勾绘的地质素描,通常是在调查观察过程中进行的,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就在自己野外记录本上用铅笔或钢笔画,不可能精工细作,故又称“地质素描草图”。

⑴地质素描的优越性

地质素描比地质摄影优点多。

地质素描除了不受天气、镜头取景范围、近景与远景的限制和比较经济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分析某种地质现象,认为哪些特征应当强调,哪些附属物或近旁的草木对这些特征有所干扰而应当排除时,若采用照像的办法,忠实于客观景物的复制,就会主次不分,不能突出地质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若采用素描技术处理,则完全可以根据观察者的需要,对各种地质现象特征和附近的景物有所取舍,该突出哪些,该精简哪些,都任凭自己的运笔予以描绘和体现。

事实表明,一份地质调查报告,如果能充分运用地质素描,既有助于揭示和说明问题的现象本质,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做到简明扼要、文图并茂,效果更佳。

⑵地质素描的基本知识画地质素描必须掌握透视法则。

比如公路两侧排列成行的电线杆,每一根的高度;肯定都是相等的,但当我们朝天线杆的尽头望去时,只觉得近处的杆子高,向远处挨个儿低下去,而且公路两侧电线杆向尽头交汇于消失点。

这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法则大体上归纳为:

“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前远后”、“近弯远直”、“近清远潆”等。

这些都是实地运笔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素描运笔的线条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是轮廓线,这是最主要的线条,用于勾画景物的基本轮廓,因此运笔时必须抓住景物的关键部位,按透视法则予以表现[图6(a)];二是阴影线,在轮廓线勾画的基础上,如何使景物符合“立体感”的形象,必须运用阴影线,表达光线在景物上的明暗反差,如图6(b)所示。

运用得当,景物逼真;运用不善,则损伤轮廓线,甚至使景物无法辨认。

因此,运用阴影线时,需掌握如下几个要点:

图6素描线条

(a)轮廓线;(b)阴影线

1)方向性:

阴影线的起伏必须保持与景物表面的起伏一致,掌握“线条随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