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185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docx

杭州地质实习指导书1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

 

周万蓬 张群喜 姜勇彪 编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10年6月

前 言

地学类各专业通过一、二年级对《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综合地质学》等一些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地质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地学类各专业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环节。

综合考虑了地质现象及其他各方面因素选择杭州作为野外实习基地。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前人曾作过大量工作,曾对“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水文与水资源”和“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改以及杭州城市建设的发展等,原有的实习路线、实习内容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不适合当前的教学需求,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为此,根据杭州地区现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教学的需要,需重新编写实习指导书,以使学生在野外实习前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和实习区的基本地质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本次实习指导书改编是在东华理工大学几代教师、学生地质工作者辛勤劳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教师张利民、吴佩琦、余兴义、刘成东、陈少华、李满根等人编写的《杭州地区普地教学实习指导书》及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地质系教师李建波、蒋振频、张群喜、王正其、罗能辉等编写的《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杭州)》。

实习指导书的编写是在“全国放射性实验室示范中心”的资助下完成,感谢全国放射性实验室示范中心主任孙占学教授、副主任张树明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各位同仁及学校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全书的编写工作主要由周万蓬、张群喜、姜勇彪等完成。

限于编者水平和时间上的仓促,指导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望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编者

目  录

前 言I

第一章 杭州地质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要求1

第一节 实习的目的、意义1

第二节 实习要求1

第二章 杭州地区基本地质概况2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2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3

第三节 前人地质研究简史5

第四节 地层6

第五节 岩浆岩9

第六节 变质岩9

第七节 构造10

第八节 杭州的地质景观及其成因分析12

第三章 野外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17

第一节 准备工作17

第二节 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18

第三节 地形地质图的判读18

第四节 罗盘的使用19

第五节 野外地质定点的方法和意义24

第六节 野外记录格式24

第七节 野外地质素描图和信手剖面图的制作26

第八节 地质标本与样品的采集28

第四章 实习路线及其内容29

路线1:

钱塘江大桥头29

路线2:

南山公墓—玉皇顶30

路线3:

四眼井-南高峰顶31

路线4:

紫云洞—宝石山32

路线5:

水河河闸—上海总工会疗养院—二分部门口33

路线6:

灵山洞34

路线7:

灵隐寺—法云弄34

参考资料35

附: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编写提纲36

第一章杭州地质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第二章绪论

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

第一节 实习的目的、意义

地质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大自然是地质科学的天然实验室。

地学类相关专业已学习了《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综合地质学》等一些地学基础课程,需要有一次较全面的野外地质实习来检验、巩固、加深和提高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因而,进行杭州野外地质实习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野外地质实习不仅能把所学到的地学基础知识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也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杭州地区有着灿烂的人文历史,丰富的地质景观,地质现象复杂而多样,对开拓地质视野,增强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地质形象思维,加深地质现象的宏微观概念等非常有好处,因而把杭州作为野外地质实习区是东华理工人几十年的选择。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野外对地质现象的实地考察,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地质工作习惯和地质工作精神,增强对地学知识的求知、探索兴趣。

第二节 实习要求

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对地质学知识感性认识水平,增强学习兴趣,通过杭州野外地质实习需要理解、掌握下列地质现象及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1、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过程。

2、熟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

3、常见矿物、岩石、化石的认识及肉眼鉴定。

4、基本构造的判识,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5、重要內、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

6、地层相对年代确定方法的具体运用。

7、了解实习区主要的地层、岩性及主要构造线的方向,并了解其地质发展史。

8、掌握地形地质图的判读、罗盘的使用(校正、定点、产状测量等)。

9、掌握野外记录格式、信手剖面图的制作、素描图的绘制、标本的采集、重要地质现象的描述等的基本技能。

10、掌握实习报告编写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章 杭州地区基本地质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杭州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七大故都之一,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副省级城市。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

市区面积683Km2,人口171万。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

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

山水秀丽,以西湖湖光山色最为出众,山间溪流、岩洞和清泉引人入胜,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灵隐寺、岳王庙、六和塔、三潭印月——不胜枚举;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有晋代葛洪进行过长期的科学试验,有造就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发明者——北宋时代的毕升,有岳飞、于谦、张苍水、龚自珍、秋瑾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样在这里,也有内外地质作用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因此,我校普地实习选定在环西湖北、西、南侧的低山区进行。

实习路线多数也是旅游路线,这样同学们在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可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之美,可谓一举两得。

杭州地区交通情况见图2-1。

图2-1 杭州地区交通情况图

实习区处在山地和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为构造剥蚀的低山丘陵地形,北、东、南三面为堆积平原。

低山丘陵地形,山坡一般平缓,沟谷舒宽,溪流短浅,因岩性和剥蚀程度差异可分为三个地形单元。

外圈山体:

如五云山、天竺山、北高峰等;由志留-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山坡较为陡峻。

中圈山体:

如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等,由石炭-二叠系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很发育。

内圈山体:

孤山、葛岭、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夕照山、丁家山等由二叠系砂页岩组成,高度<130米。

堆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5米,由第四系组成。

西湖象一颗明珠被一开口朝向北东的马蹄形低山丘陵所环抱,呈椭圆形,南北长约3.3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湖水面积约5.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5米,湖水因循环不良,水质不佳,1986年7月引钱塘江水补给后,水质有所改观。

钱塘江位于实习区南部,是浙江省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浙皖交界的栖霞岭,全长489公里,呈“之”字形弯曲流经杭州西南地区(故有些地段又名之江),因受潮汐和洪水水流作用河床极不稳定,河道多次变迁,在其两岸留下阶地、河漫滩等河流地貌。

杭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交替明显,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6.10C,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霉雨为本区降水重要类型之一,常在每年的6月份左右,在7-8月常有台风影响,平均年蒸发量1252毫米。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杭州市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

近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地震活动与球川一萧山深断裂、昌化-余姚深断裂以及临安-马金深断裂自全新世初以来多次活动有关,尤其与前两个深断裂交叉部位的活动关系最大。

地震多为弱震(3级~5级以下)和微震(1级~3级以下)。

杭州市域地质发展经历了前覆冰纪(前震旦纪)陆壳增生并成熟、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一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在中元古代为弧间或弧后盆地,神功运动后变成大陆边缘岛弧环境,堆积一套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反映活动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覆冰纪——新元古纪,在拉张的背景下,市域西部断陷变为浅海盆地,东部变为浅海台地。

台地边缘在市区——淳安一带有浅滩发育。

早、中寒武世,市区以北为浅海台地,以南为斜坡和浅海盆地。

随着斜坡带的侧向堆积作用,台地边缘不断向南推进,至晚寒武世,已抵达桐庐分水到萧山小石盖一带。

早奥陶世,斜坡带最为发育,重力滑动、滑塌沉积和碎屑流沉积状广泛见于临安樟村、板桥,桐庐分水,富阳俞家山,萧山小石盖等地,小石盖还见有钙屑浊积岩。

中奥陶世,海侵扩大,台地向北退缩到余杭荆山岭附近。

晚奥陶世,由于华夏板块、扬子板块各自向北漂移过程中相互靠拢以至碰撞,盆地南部开始抬升,沉积中心向西迁移。

以临安——马金断裂为界,西北部为浊流盆地,东南部为深水陆棚。

早、中志留世,由于板块继续推挤和造山带大量陆源碎屑的快速充填,盆地深度变浅,盆地位置继续向西北迁移,致使晚志留世杭州市区隆起成为陆地。

经过早、中泥盆世的风化剥蚀之后,晚泥盆世转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早石炭世,建德以南为陆地,杭州市区附近沦为滨海地带。

晚石炭世,海侵扩大,市域成为广阔的浅海,其中还有小型生物碎屑浅滩发育。

二叠纪,东南部拗陷成滞留盆地。

早、中三叠纪,杭州市属浅海盆地。

晚三叠纪,由于印支运动影响,海水从我国南方退去,从此结束了漫长的海侵历史。

因后期强烈剥蚀作用,杭州市域的三叠纪荡然无存。

至三叠纪末,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产生席卷中国东部的印支运动,形成杭州复向斜等一系列北东向的复式褶皱,从而进入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的新阶段。

侏罗纪,市域处于隆起剥蚀环境,仅在临安——马金、萧山——球川两断裂带有小型断陷盆地接受中侏罗统含煤岩层的沉积。

稍晚,板块俯冲加剧,部分地壳重熔,岩浆开始强烈活动。

早白垩世,广泛发生串珠状中心式火山爆发及裂隙式脉状火山喷溢,形成临安亭子山、天目山、富阳新登等一系列构造火山盆地。

杭州市区葛岭——宝石山小型构造火山盆地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中、晚白垩世,区域应力转入引张体制,伴随断块活动,在昌化-余姚断裂南侧形成断块隆起,北侧形成断陷盆地。

第三纪杭州市域以差异性升降地运动为主,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区长期上升遭到风化剥蚀;东北部的平原区长期下降接受堆积,尤其是钱塘江河口、杭州湾附近的滨海平原,地势低洼,陆源碎屑沉积甚厚。

第四纪晚更新世中、后期,海水进退交复,形成岩相变化较大,成因类型复杂的全新世沉积层。

就杭州实习区地层来说,位于江南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的交接地带,出露的地层具有过渡型的特点,以下古生界表现尤为显著,如下中奥陶统与扬子地层区(如南京)相似,上奥陶统与江南地层区(如浙西)相似,但泥盆系以上与扬子地层区相似。

实习区自震旦纪至二叠纪经历了长期地台发展阶段,印支运动以后进入陆缘活动阶段,从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来看,大致经历了下列4个地层发展时期:

1、震旦纪-志留纪

晚寒武世,余杭荆山至望江山沉积了白云岩,化石稀少,为浅水、盐度高的局部浅海环境,仅产圆货贝,属扬子沉积区。

早奥陶世,随钱塘海盆扩大,荆山一带生物群已有江南及扬子型混生现象,所以本区拟为江南-扬子过渡区。

中、晚奥陶世,海侵加剧,成为浅海-滨海环境,沉积类复理式建造和碳酸盐地层,厚度很大(可达千米)。

早志留世,继续海侵,本区属滨海潮坪还原环境(沉积300-400米泥砂岩,富产腕足类)。

中、晚志留世地壳抬升,钱塘海盆逐渐收缩,才沉积巨厚的以长石石英岩屑为主的粗碎屑岩,表明当时属氧化条件下的滨海-三角洲环境。

2、泥盆纪-二叠纪

志留纪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本区缓慢抬升成陆,沉积间断,早石炭世缺少沉积。

中、晚石炭世进入海侵时期,先沉积了黄龙灰岩,与晚泥盆世珠藏坞组均呈平行不整合,局部海盆边缘呈小角度不整合接触。

随后,连续沉积了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早二叠世,地壳抬升,水体变浅,沉积盆地趋于封闭滞流环境,沉积了夹有燧石条带的栖霞灰岩和丁家山组硅质岩。

二叠纪末,东吴运动使钱塘台拗再次成陆,经受剥蚀、直至三叠纪。

3、三叠纪-白垩纪

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席卷整个古生代地层,形成西湖复向斜,并伴生许多断层破碎带,从而造就了今日所见的杭州地区的构造格局。

受印支运动影响,本区缺失下、中侏罗统。

晚侏罗世,葛岭等地发生强烈火山喷发,堆积中酸性-酸性为主的火山碎屑岩。

火山喷发有三个旋回,所以葛岭等地火山碎屑岩段分为三个亚段。

在晚侏罗世,除火山活动外,尚有少量岩浆侵入和断块构造,使印支期褶皱形态受到破坏。

燕山晚期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变为拉张,富春江-钱塘江断陷沉积了下白垩统朝川组的河流相紫红色碎屑岩。

4、第三纪-第四纪

直入第三纪之后,本区发生差异性升降为主的地壳运动,缺失第三系至第四系下更新统沉积。

中更新世在山麓地带形成湿热气候的网纹状红土;上更新世有山前坡麓地带冲洪积及坡积;全新世山间河谷堆积为混杂粘土砂卵石层,平原地带由于海水进退交复,除冲积之外、尚有海积、湖积夹泥炭。

晚近时期的升降运动造成山区岩溶洞穴的成层性,以及与之相应的夷平面,按高程可分:

一级夷平面:

215-225米南高峰千人洞、南高峰南侧;

二级夷平面:

170-175米烟霞洞、紫来洞;

三级夷平面:

90-110米将台山东侧、龙井寺附近、水乐洞、慈云洞;

四级夷平面:

50-85米将台山西南坡及采石场附近、北观音洞、蝙蝠洞;

三级基座阶地:

15-45米梯云岭、玉乳洞、石屋洞、玉皇山和莲花峰的坡脚、南观音洞、飞来峰脚;

一级海蚀超河漫滩阶地:

10米南观音洞南边

其次,沿富春江-钱塘江两岸也发育三级基座阶地,高程40米左右,同时也发育高程不同的夷平面。

球川-萧山深断裂在晚近时期多次活动,沿断裂带表现低频弱震。

第三节 前人地质研究简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作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

在杭州地区进行的地质工作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舒文博等人命名“唐家坞砂岩”、“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

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

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

1万地质图;

1970-1973年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础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杭州煤炭工业学校等。

第四节 地层

实习区及其附近出露的地层名称、代号及接触关系见表2-1:

表2-1实习区地层划分表

地层名称、代号、接触关系

厚度(米)

全新统

鄞江桥组Q4y

4-6

更新统

莲花组Q3l

3-20

之江组Q2z

4-22

中生界

白垩系

下统

朝川组K1c

34

侏罗系

上统

黄尖组J3h

>512

二叠系

下统

茅口组(丁家山段)P1m2

>74

栖霞组P1q

150

石炭系

上统

船山组C3c

141

中统

黄龙组C2h

128

下统

叶家塘组C1y

91

泥盆系

上统

珠藏坞组D3z

>50

西湖组D3x

279

志留系

中统

唐家坞组S2t

600-800

下-中统

康山组S1-2k

310-330

下统

大白地组S1d

200-250

安吉组S1a

71-172

现将杭州地区出露的有关地层由老到新介绍如下:

(1)志留系出露于杭州西南部,发育较全,均为砂泥质岩石。

下统

安吉组(S1a):

见于龙团山等地,厚71-172米左右,与下伏文昌组假整合,为黄绿-灰绿色石英岩屑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有交错层理和水平纹理。

底部为灰白色细-中粒含砾石英岩屑砂岩。

产雕刻雕笔石、适度双笔石、正形贝、慧星虫等化石。

大白地组(S1d):

实习区见于西南角,但出露不全,厚200-250米,与下伏安吉组整合接触。

为灰黑色中厚细砂岩夹黄绿色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

发育水平微层理,局部具粉砂质泥岩条带。

层面上时见土黄色近圆形斑点。

产轭螺贝、小型始石燕等化石。

下-中统

康山组(S1-2k):

见于实习区西南、西北角,厚度310-330米,与下伏大白地组整合接触。

底部为灰绿色含磷含砾砂岩;中部为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组成韵律层,局部含砂泥岩条带;顶部为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

见有交错层理、波痕、泥裂和虫管,化石稀少,仅见舌形贝、藻类化石及鱼类骨片。

中统

唐家坞组(S2t):

围绕西湖复向斜外围分布,如六和塔、天竺山、北高峰等地,厚度600-800米,与下伏康山组整合接触。

由于岩性坚硬,常构成高山山体。

区内以六和塔附近的公路、铁路开挖面出露较好。

中、下部为浅黄、黄绿色夹浅紫色厚层-块状、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英岩屑砂岩的韵律层;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岩屑石英不等粒砂岩。

见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还见波痕和泥砾等沉积构造。

化石罕见,邻区见鱼类化石。

(2)泥盆系(D)

上统分两组:

西湖组(D3x):

见于虎跑、狮子山、棋盘山、天马山、龙门山、美人峰、灵峰山和将军山等地,构成西湖复向斜外围的二级山头。

厚279米,与下伏唐家坞组为假整合接触。

主要为白色薄层-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及含砾石英砂岩,顶部尚夹有少量含云母石英细砂岩、绢云母泥质粉砂岩,以含乳白色脉石英砾石为其特点。

本组与唐家坞组相比,粒度变粗,成分变纯,分选变好。

本组上部产星芦木、鳞孢穗、斜方鳞皮木、无锡亚鳞木等植物化石。

珠藏坞组(D3z):

实习区见于灵峰、龙井、四眼井、水乐洞、青龙山等地,出露不全,未见顶,厚度大于50米,与下伏西湖组整合接触。

本组岩性以紫红色及杂色粉砂质泥岩与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砂岩互层为其特征。

下部以石英砂岩为主,有时相变为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砂岩、泥岩互层,两者近于等比。

石英砂岩中微水平层理发育,并可见交错层理。

页岩中含丰富植物根茎化石。

如鳞孢穗、痕木等。

(3)石炭系(C)

区内石炭系分布广泛,常组成向斜核部。

下石炭统以砂泥质沉积岩为主,中-上石炭统均为灰岩,由于其抗风化能力较强,常构成向斜山。

下统

叶家塘组(C1y):

区内分布较广,厚91米,与下伏珠藏坞组为假整合接触。

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夹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砂质砂岩及黑色炭质页岩薄层,局部有构造加厚。

粉砂质岩石中可见水平纹层、微型舟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产线纹长身贝、舌形贝和瓣鳃类化石。

中统

黄龙组(C2h):

分布于万松岭、四眼井、水乐洞、龙井等地。

厚128米,与下伏叶家塘组为整合接触。

区内黄龙组岩性稳定,以灰白色厚层-块状层结晶灰岩为主,底部为白云岩或砂质白云岩,下部含白色燧石条带及团块;中上部具缝合线构造。

化石丰富,有纺锤蜓、小纺锤蜓、假史塔夫蜓、犬齿珊瑚等。

上统

船山组(C3c):

分布于玉皇山、翁家山、飞来峰等地,厚度142米,与下伏黄龙组为整合接触。

为灰、灰黑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及含燧石灰岩。

下部具缝合线构造,中部含“船山球“,上部含燧石条带,燧石小而圆。

下部产麦粒蜓,中上部产假希瓦格蜓等。

(4)二叠系(P)本区二叠系仅见下统,与石炭系整合接触。

下统分两组:

栖霞组(P1q):

分布于将台山、三台山、南高峰、玉泉等地,厚度150米左右,与下伏船山组为整合接触。

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燧石局部富集成层,本组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苔藓虫、瓣鳃类化石。

如米斯蜓、多壁珊瑚、米契林珊瑚、新轮皱贝、拟纺锤蜓、南京蜓。

本组底部发育一层约数米厚的灰色、灰黑色(风化后为褐黄色)泥质粉砂岩,通常称其为梁山段或梁山层。

茅口组(P1m2):

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可分为灰岩段(下段)和丁家山段(上段),灰岩段分布在南高峰、三台山顶和玉皇前山,厚86米,呈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燧石灰岩,底部为硅质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互层,有时相变成块状硅质岩,顶部夹薄层状硅质岩。

本段化石丰富,以蜓类为主,如南京蜓、希瓦格蜓等。

丁家山段仅见于西湖西侧丁家山(命名地点也在此),厚度74米,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杂色砂泥岩,含磷质结核及黄铁矿晶体,夹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粉细砂岩,底部硅质岩含大而圆的磷质结核,局部可开采用作磷肥用料,含腹菊石、围脊贝和瓣鳃类化石。

(5)侏罗系(J)杭州地区仅出露上统

黄尖组(J3h):

分布于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和孤山等地,厚度>512米,超复于古生代地层之上。

岩性为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沉积岩。

栖霞岭以西为暗紫色、灰绿色流纹质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熔凝灰岩或角砾熔凝灰岩,底部为凝灰质砂岩及砂砾岩;栖霞岭以东的宝石山、葛岭地区,则由紫、紫灰色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角砾熔结凝灰岩夹凝灰岩、凝灰熔岩组成,假流纹构造非常普遍,并富含赫色透镜状或团块状碧玉。

葛岭一带可能为独立的单体火山机体,喷发中心位于断桥附近,关岳庙牌坊旁边发现火山通道。

火山岩层向火山通道方向倾斜,通道内岩性为灰紫色熔结集块角砾岩,角砾和集块呈定向排列。

长轴陡立,个别集块呈拖尾朝下的“蝌蚪状”,指示通道内物质上涌的特征。

通道处熔结集块角砾岩与含碧玉玻屑熔结凝灰岩呈切割关系,产状近于直立。

(6)白垩系(K)仅见下统

朝川组(K1c):

分布在九溪、梵村山麓地带,仅出露下段,厚度34米,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

为紫红、暗紫色凝灰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砂砾岩,夹辉石安山岩及安山岩等。

(7)第四系(Q)

更新统

之江组(Q2z):

分布于闲林埠-古荡,浙大-玉泉,六和塔-转塘等山前坡麓向平原延伸地带。

厚4-22米,为残坡积、洪积层,岩性上细下粗,由砾石、砂砾石、粘土、亚粘土组成,下部坚实,上部发育灰白色蠕虫状网纹。

莲花组(Q3l):

分布于灵山、中村、留下等地山前及坡麓地带,厚3-20米,为冲洪积、坡积物,以洪积物为主。

呈褐黄、浅灰色,上部亚粘土含砾石,结构紧密,下部砂砾石夹粘土,稍密。

主孢粉。

全新统

鄞江桥组(Q4y):

组成东部平原,下段为泻湖相沉积,由灰黑色有机质粘土组成,含大量贝壳体,厚3-5米;中段为全新世海侵最盛期的产物,分布广泛,有非常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为青灰色淤泥质粘土,厚3-7米;上段为河口相、湖沼相沉积,组成平原表部和钱塘江两岸阶地,由砂土、粘土及泥灰薄层组成,厚12-26米。

第五节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

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