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176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利信息化概论Word下载.docx

②水利工程的简称。

定义①不准确,因为“水力”是水能的概念,即能量的概念,不能包含“水”的全部;

定义②仍然不能包括“水利”的全部内容,例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称为“水利工程是农业的命脉”显然不能代表毛泽东的水利思想,因此定义②最多只能称为狭义的“水利”。

根据笔者的理解,可以定义为:

人类围绕水而开展的一切兴利除害事业的总称。

也可以理解成“水利事业”的简称。

水利工程 

人类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控制、管理而建设的兴利除害工程的总称。

包括防洪(堤防和某些具有防洪功能的水库)、分蓄洪、灌溉、调水、供水、发电、航运、污水处理工程等等凡涉及关于水的兴利除害工程,也简称水利(狭义),例如兴修水利,就是兴建水利工程。

水库 

以兴利除害为目的而拦蓄一定量河川径流并可调节水流(量)的蓄水工程。

一般多指在河流上建坝抬高水位而形成的人工湖。

根据需求不同水库的功能各异,例如为了防洪的需要,水库功能为拦蓄和控制洪水;

为了发电,水库的功能为储能;

为了灌溉和供水,水库功能是“储水仓库”;

对于航运,水库则起到调节枯水期流量,淹没急流险滩,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

水利枢纽工程 

根据综合利用水资源的要求,由各种不同作用的工程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体。

一般包括拦河坝(大坝、水坝)、泄洪建筑物(溢洪道、泄洪洞、泄洪闸)、航运建筑物、发电建筑物、放水建筑物等。

水利工程所涉及的专业(与水利信息化有直接关系的专业):

水文气象、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水工建筑、机电、金属结构、环评(水土保持、水质环境)、自动化等。

水利行业 

从事水利工作(事业)为水利服务的行业。

水利行业的现行体制 

水利主要还是公益性事业,政府为主的水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水行政管理机构(水利部,流域水利机构,地方水利厅、局、处、所,供水、水务等),技术管理机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调水局,具政府职能的事业机构等),企业化的勘测设计研究院,水利工程建设队伍,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科研高校等等。

水利工程的特点 

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水利工程决不允许失事。

水灾害是自然现象,人类要达到控制自然灾害是永远不可能的,而设法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则完全有可能。

水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原因分析:

信息不灵。

水旱灾害 

中国是水旱灾害多发性国家。

据历史资料,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过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较大水灾或较大旱灾。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动荡,甚至改朝换代,常常是在出现严重的水旱等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发生的。

新中国建立后,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数量上超过了几千年来建设水利工程的总和,显著地增强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但是由于信息不灵,建国以来的几次大水灾仍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1954年长江、淮河同时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4万。

1963年海河流域大水,5座中型水库失事,冲毁小型水库330座,104个县受灾,死亡人数超过1万。

1975年淮河出现局部大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和一些中小型水库垮坝,死亡人数近3万。

1.2 

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文化

信息[Information]∶信息与物质不同,它没有物质那样的实体,而是一种既抽象又无所不在的东西。

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是一种弱物质性的物质。

其实,人们对信息并不陌生,但是要给信息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则是很困难的,目前有不下100种定义。

例如:

信息是信号,是数据,是情报,是知识;

信息是宇宙万物和生灵相互赖以生存和进化的讯息和信号的集成…;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音信、消息的意思;

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有目的地标记在通讯系统或计算机的输入上面的信号…(如电话号码的一个数字);

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三侠五义》:

“听说智化求见,必是丈夫有了信息,连忙请进”。

“信息论”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将信息上升到理论科学的高度进行数量、发送、传递和接收研究,通过数学运算得出信息传递的能力和效率。

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信息的性质较为特殊,信息技术是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

信息正在变成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日常商品。

信息获取 

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传递 

通过各种载体将信息从一处传递至另一处;

信息分析 

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 

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 

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

信息资源 

信息是一种资源,即信息资源。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即对决策者有意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劳动的对象━信息(数据)、信息劳动的工具━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信息生产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等。

信息既然是资源,就需要进行开发和利用,否则就是资源浪费。

信息资源已经被提到国家、民族、组织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这样的高度。

信息资源具有与材料、能源等其它资源显著不同的特征,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信息资源的特殊性质 

信息资源不同于材料、能源这一类物理资源。

信息资源的广泛性 

政治、军事、经济、能源、交通…无所不包,组成信息的海洋。

信息资源的认知性 

根据需要认识信息,分析有用信息,舍去无用信息,清除垃圾信息。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最重要的特性。

物理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消耗过程,信息资源不同于物理资源,国家和组织机构都可以通过共享信息资源、通过同一信息最大限度地重复使用来减少物的消耗,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取得信息作用的最大效果。

信息时代提倡信息共享,开放公共信息。

  信息资源的保密性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利益冲突、技术手段等等因素,控制了信息的传播,使得信息传递具有很强的约束条件。

  信息资源的矛盾性 

常常会出现获取的同一功能的信息是矛盾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中都可能利用信息的矛盾性提供相反的信息。

  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常常过期作废。

  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 

信息利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由于时间原因而不能在决策之前获取信息,由于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能力不足等等,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

因此,信息不完全性的研究就成为决策科学和信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应遵循的规律,追求完全的信息提供是不现实的。

  信息内容与载体可分又不可分性 

同一信息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承载,正是可分性的存在,才有了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变换内容和载体关系的过程中,加速了信息资源的处理和传递,电信、计算机、复印机都是建筑在此特性之上的;

信息和载体的不可分性,使信息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递和保存,某些信息内容与载体分开之后就失去了意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e 

简称IT) 

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和概念,说法数以百计,可以大致概括为:

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支撑技术;

信息材料技术(电子材料以及光学材料技术)是基础;

通信技术(网络、传真(感)器和信号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的直接组成部分。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笔者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信息技术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现代高科技技术。

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通信、显示及应用的技术。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实际上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是一种进步,而从复杂再回归简单,则构成一次飞跃。

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科技含量来说,的确堪称是十分复杂的高科技技术,然而对于应用来说,当技术在用户那里体现出复杂性,应用必然陷入僵局,这也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显得有些尴尬的一面。

  在今天稍微复杂一些的系统中,你很可能会看到三种以上的数据格式、若干不同技术架构的服务器、相异甚至对立的操作系统或应用平台。

异构的设备、繁杂的操作、混乱的数据……被日益复杂化的IT基础设施所累的CIO们发现,长期以来花样繁多的采购开始令自己的数据中心越来越难以驾驭。

有报告认为,数据中心的使用率一般仅为35%。

除此之外,介入安装、配置、调试、调整、升级和维护工作的人员也随着信息系统的复杂而日益增多,IT支出的成本计算已经远不止采购IT厂商的产品那么简单。

虽然几乎每个厂商都在大谈所谓“把TCO(总体拥有成本)降到最小”,但这种局部的努力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鉴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给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出了十分艰巨的任务:

打破壁垒,建立统一标准将使得技术本身的发展从无序过渡到有序,使应用回归商业的本质而不必顾虑技术的高深。

而在此基础上IT产业链的重构则会令技术通向市场的鸿沟能够消除。

  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作为一种文化,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

信息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属性:

广泛性 

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

传递性 

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教育性 

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

深刻性 

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到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中国的信息技术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第43位 

由世界经济论坛、Insead和世界银行最新发表的一份名为《2002-2003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的信息技术综合排名列世界第一,美国、新加坡、瑞典、冰岛四国分列第二到第五位。

这份发表于正在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报告还显示,中国的信息技术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列第43位。

芬兰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并不奇怪,自由软件Linux的原作者Linus(Linus 

Torvalds),在发布Linux还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

目前Linux已经成为当今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操作系统。

1.3 

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 

是一个外来概念,最先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把信息化作为社会形态演变的综合性概念提出的。

西方国家普遍使用信息概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信息化的定义与信息的定义一样,花样繁多,说法不一。

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对信息化的概念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归纳出5种观点:

①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

②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化,而且要求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③电子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的汇流;

④是在信息技术产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环境;

⑤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反映了从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之后还出现了多种信息化的定义,业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将信息化当成一种过程来看待,即:

人们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网上信息词典定义: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取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笔者的理解,给信息化下一个最简单明确的定义: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现代化过程。

企业信息化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政府信息化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办公,共享信息资源,开放公用信息,建立上传下达的沟通渠道,提升政府办公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行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行业信息化建设:

网络是基础,应用是核心,技术是工具和手段,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才是目的, 

信息化文化和信息化精神 

信息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新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开放精神、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共享精神。

2信息化在中国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信息化问题的研究。

1997年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

2001年1月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任组长,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任副组长。

“信息化”最早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中是1989年江泽民的文章《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我国的发展战略问题》,指出“信息服务业将会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 

信息化最早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199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和1995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提法。

随后的各种《规划》、《纲要》对信息化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媒体对信息化的抄作多在1995年之后,是近两年使用频繁最高的词语。

在中央文件中出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提法,是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刚刚过去的2002年被称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标志之年。

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从根本上说,信息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信息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国家信息化信息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乃至所有国家的基本国策。

中国把国家信息化当作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

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体系:

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国家领导人论信息化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1年底江泽民为胡启立《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写序,明确提出“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武装工业和国民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基本国策之后,“信息化”便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报告或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近两年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IT寒冬一片,但“信息化”却如春风抚面。

打开各种媒体,不提信息化就好象跟不上形式,领导干部讲话不提信息化就似乎没有文化。

正是这样的大环境,才为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信息化过程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这里的复杂并不是指信息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因为从理论上讲,当今的信息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人类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任何要求,因此业界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之说。

信息化的复杂过程,主要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复杂性,在于体制、机制、规则、法律、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社会科学的问题,如果那些不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落后的机制不转变、陈旧的观念不转换,进行任何“化”都是很困难的。

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四个现代化的过程。

 “金”字工程“金关”、“金税”、“金桥”、“金卡”、“金盾”、“金财”、“金农”、“金水”…..

3水利信息化 

3.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的水利现代化过程。

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效能和效益。

水利信息化是全国行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水利水利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形式。

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全面技术升级活动的统称。

数字水利大致由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和决策等子系统组成,融合了大规模的计算机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形成了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图文信息。

如何把这些大规模的综合数字图文信息真实地重现出来,提供一个高亮度、高分辨率、多窗口的数字显示平台,是“数字水利”的关键技术之一。

从治水理念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兴利除害目的,工程水利必须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治水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对水资源管理和调配要用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在客观上要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持。

从技术发展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整体摸清水资源这一宏观巨系统提供了可能。

远程遥测自动化技术为水资源监测提供了千里眼,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对大面积水流进行快速实时模拟成为可能,如火如荼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水资源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发展的数据库技术使得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各类数据存储检索变得容易,卫星遥感技术使大面积灾害监测和评估成为现实。

各种先进的技术全面推动着水利行业技术升级,构成了数字水利丰富的内涵。

数字水利连接水利行业与信息技术,其关键技术有:

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

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数字水利技术无处不在。

随着时间推移,信息技术将与水利行业全面融合,数字水利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以数字起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数字地球、数字国家、数字城市、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数字长江、数字黄河、….。

3.2水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最先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后才逐步引入了全方位的现代信息技术,至今也有20年的历史。

80年代曾经热过一阵子水利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据了解成功的不多。

水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这也相当于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当时的信息技术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远不能满足海量水利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的要求,多限于局部应用。

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开展,主要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

2001年水利部成立了由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部长索丽生任组长的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设立了办公室。

水利部直属的单位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利厅(局)成立了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一些单位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相应的机构,一些单位指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取得可喜成绩:

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

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联机管理;

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

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并相继进行了一些流域和地方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

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不够,开发应用水平较差,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3.3水利信息化的最新动态 

2003年1月11日至12日,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水利信息中心联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部机关有关司局、水规总院、流域机构、水利信息中心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规划编制组关于《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及其附件《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规划》和《全国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规划》的汇报并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中央已经决定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并将"

金水工程"

作为"

十五"

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

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为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

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部信息中心要求编制组全力以赴,抓紧修改完善,争取在今年正式出台。

 4 

水利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个大概念,而信息化建设则主要是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具体实施的过程。

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

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

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

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具体到某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又是根据项目本身的目标、任务、需求、功能、特点等等要求来确定的。

全国性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水利部高层决策,各地方项目由当地水利行政部门或业主单位拍板。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

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