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18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19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9页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9页
亲,该文档总共3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3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洪涛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第一篇 保险基础

第一章 危险管理与保险

1.1 复习笔记

一、危险概述

1.危险——纯粹风险

危险是纯粹风险,也是产生保险的前提和根源。

危险和风险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1)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或决策的过程中,预期未来结果的随机不确定性。

这种未来结果的随机不确定性,是指出现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正面效应就是收益,负面效应就是损失。

根据这种未来结果的随机不确定性,我们将风险划分为如下三类:

①收益风险,即只会产生收益而不会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只是具体的收益规模无法确定。

比如受教育的风险问题。

②纯粹风险,它是指只会产生损失而不会导致收益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纯粹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如地震、洪水、火灾等。

③投机风险,它是指既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

如股票投资。

(2)风险与危险

纯粹风险即“危险”,危险与风险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用集合的观点来考察两者的关系,危险集合包含于风险集合之中,是风险集合的子集。

2.危险的定义及特性

危险是指损失发生及其程度的不确定性。

根据危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形态,可以概括出其具有如下特性:

(1)客观性

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消灭危险。

同时,客观性还表现在可以用客观尺度来测度,即可以根据概率论来度量危险发生的概率大小。

危险的客观性决定了进行危险管理、采取诸如保险之类的化解危险的措施对任何团体与个人都具有必要性。

(2)损失性

①危险是未来发生的,而不是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或者说危险的损失一定是未来的损失,而不是过去或现在已经存在的损失;

②危险的后果必然是对人身及其财产的安全造成威胁、形成危害,并可能导致危险损失。

损失是危险的必然结果,只是损失的程度不同。

(3)不确定性

危险的不确定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损失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②损失发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③损失发生的地点是不确定的;④损失的大小是不确定的;⑤损失的承担主体是不确定的,即由谁来承担损失是不确定的。

可见,客观存在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危险固有的内在的本质。

(4)普遍性

危险的普遍性表现在危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危险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5)社会性

危险强调损失,因此与人类社会的利益直接相关。

无论何种危险,都是相对于人身及其财产的危害而言,也就是说,危险的后果最终都是由人来承担的。

没有人和人类社会就谈不上有危险,危险具有社会性。

(6)可测性

危险是一种损失的随机不确定性,即在许多的不确定中,某一结果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则,可以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利用损失分布的方法来计算危险损失发生的概率、损失的大小及损失的波动性。

(7)可变性

危险可变性是指危险的性质、量、发生与否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

这种变化往往表现在:

①危险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②危险发生的大小可以随着人们对危险认识的提高和管理措施的完善而发生变化;③危险的种类会发生变化。

3.危险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构成危险的要素有危险因素、危险事故、危险损失和危险载体。

(1)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引起或促使危险事故发生、损失增加或扩大的原因和条件。

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通常可以将其分为有形危险因素和无形危险因素。

①有形危险因素也叫实质危险因素,是指能导致或增加某一危险事故发生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物质因素,或引起损失的机会和损失程度的客观条件。

②无形危险因素也可以称为人为危险因素,它往往与人的心理或行为有关,通常包括道德危险因素和心理危险因素两种。

其中,道德危险因素是指人们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恶意或故意做出不利于他人的事情或行为而存在的危险;心理危险因素也是一种无形因素,但它是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和过失,导致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待损失的态度。

(2)危险事故

危险事故又被称为危险事件,是指引起损失或损失增加的直接的或外在的事件。

没有危险事故就不可能有损失的发生,因此,危险事故是导致损失发生的媒介。

如刹车系统失灵造成交通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刹车系统失灵是实质危险因素;交通事故为危险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危险损失。

(3)危险损失

危险损失是偶然发生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或灭失。

其中,经济价值表明危险损失必须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

由灾害事故导致的危险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①直接损失是指在发生危险事故时立刻或首先导致的损失,亦称之为事故现场损失;

②间接损失,又称为关联损失或费用损失,是危险事故发生后,受其影响而发生的损失或额外费用的支出。

(4)危险载体

危险的载体是指危险的直接承受体,即危险事故直接指向的对象。

危险载体可以分为人身载体和财产载体。

①人身载体是指人的身体、生命和健康、失业、老年人赡养等方面的危险损失发生时承载的主体,它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自然人所属的组织;

②财产载体则是指危险损失发生时受到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财产,包括人们所拥有的、与他人共有的,或具有使用权、抵押权、留置权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财产。

③此外,还有两类特殊情况:

一是责任事故,因其损害的对象既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或者二者均可能遭受损害,从而可以根据危险事故导致的直接损害后果进行归类;二是信用危险,它发生在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其直接承受体是权利人,而权利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5)危险要素之间的关系

危险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危险因素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引起危险损失并由危险载体承受危险损失。

4.危险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危险进行如下分类。

(1)自然危险与社会危险

根据危险的起因,危险可划分为自然危险与社会危险。

①自然危险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危险,如地质运动引起地震等灾害。

自然危险是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人力难以抗御的危险。

②社会危险是指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危险,这种危险的特性是与人类自身(包括自然人个人、法人乃至国家、社区等)行为密切相关,行为失常或出现不可预料的行为后果等均可以归人社会危险,如偷盗、抢劫等。

经济危险、政治危险和法律危险都是社会危险。

其中,经济危险是由于相关经济因素的变动或决策失误而致使产量变动或价格涨跌等产生损失的危险,如企业管理不善,资金周转不灵导致损失、破产等;政治危险是由于种族、宗教、利益集团、国家之间的冲突等政治原因造成损失的危险,以及由于政策、制度的变革与权利的交替而引起的危险,它同样可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法律危险是由于法律的修改和变更等原因导致人们的经济损失的危险。

(2)静态危险与动态危险

这种划分是根据危险发生的形态来划分的,其依据则是社会经济是否正常。

①静态危险是在社会经济正常的情形下,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作用和人们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危险。

通常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不可避免的,如地震、火灾、盗窃等。

静态危险一般只对个体产生损害影响,且危险事故对个体来说是偶然的,就社会整体而言,却能发现一定的规律性。

②动态危险是指以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为直接原因的危险,即由于社会、政治及产业政策修改等导致的危险,如罢工等。

动态危险的影响较为广泛,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整体而言均难以找到其规律。

(3)基本危险与特殊危险

按照危险所涉及和影响的范围划分,危险可分为基本危险和特定危险。

①基本危险是指特定的社会个体所不能控制或预防的危险,它是由非个人的或是个人不能阻止的因素所引起的危险,涉及范围通常较大。

此类危险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过程,一旦形成,任何特定的个体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遏制其蔓延,必须进行阶段预防才能克服。

②特定危险是指与特定的社会个体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它通常由特定的因素引起,是由个人或家庭、企业来承担损失的危险。

如由火灾、盗窃等引起的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他人的财产损失和身体伤害所承担的责任危险等。

(4)财产危险、人身危险、责任危险与信用危险

这种划分是以危险损失的后果为依据,即任何危险导致的危险损失均不外乎下述四种:

①财产危险是指个人和家庭或企业对其所有的、使用的或保管的财产发生损害、灭失、贬值的危险。

②人身危险通常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其中,生命危险是与人的生存与否有关的危险,而健康危险主要影响的是人们身体的健康程度。

在此,人的死亡是必然的事实;而健康危险则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③责任危险是产生在法律基础上的损害赔偿责任,往往称为第三者责任危险,它是由于人们的过失或侵权行为导致他人的财产毁损和人身伤亡,在合同、道义、法律上负有经济赔偿责任的危险,它又可以分为对人的赔偿危险和对物的赔偿危险。

④信用危险是指人们在经济交往过程中,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导致对方经济损失的危险。

二、危险管理

1.危险管理概念与危险管理成本

(1)危险管理概念

危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当事人通过对危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危险加以处理,以尽量小的成本去争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的行为。

(2)危险管理成本

危险管理成本是指由于危险的存在和危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出的费用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是危险的代价。

一般包括危险损失的实际成本、危险损失的无形成本或机会成本以及处理危险的费用。

①危险损失的实际成本又称为危险事故的代价,是指对一个经济单位而言,危险事故的发生导致的实际损失。

这种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②危险损失的无形成本又称为危险因素的代价,是指经济单位面临某种危险时,由于危险因素的存在使社会经济福利、社会生产率、社会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再生产等多方面存在的潜在危险损失,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损失或机会成本。

③处理危险的费用,是为预防和控制危险而采取各种合理措施的费用,即预防或控制危险损失的成本。

2.危险管理的过程

危险管理的过程通常包括危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危险识别、危险衡量、危险处理(危险对策选择和实施)和危险管理效果的评估等。

(1)危险管理目标的确定

①损失发生前的危险管理目标是:

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至最低;减轻和消除精神压力。

②损失发生后的危险管理目标是:

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况。

对于企业来说即维持企业的生存、保持生产能力和实现利润计划、保持企业的服务能力并对社会履行责任。

在确定危险管理目标时应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目标的现实性。

目标的确定应在时间上考虑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目标可能实现的程度;在空间上充分研究经济单位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可行性。

第二,目标的明确性。

在设定具体目标时,目标的含义必须明确、具体,并且尽可能地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目标的层次化。

即将危险管理的目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区分层次,重要目标为高层次目标,需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而低层次的目标的重要程度较低,可以粗略设定,无须绝对限制。

第四,目标的定量化。

尽可能地利用数量指标来明确目标,便于管理与评估。

对于定性目标,也尽可能地采用科学方法转化,使之满足目标定量化的要求。

(2)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经营管理的资料和危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以及必要时的专家访问,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危险及其损失规律。

危险的可变性使得危险识别成为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危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危险的变化,随时发现新出现的危险。

危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有用于一般性危险识别的专家法、保险调查法等,也有针对经济单位内部特有状况而设计的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等。

此外,还可采用危险清单法、威胁分析法、事故分析法和危险因素预先分析法。

(3)危险衡量

危险衡量,又称为危险评价,是对某种特定危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估算,用以评价危险对预定目标的不利影响及其程度,为选择危险处理方法和进行危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损失概率又称为损失机会,是指危险损失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际发生损失或预期发生损失的数量与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数量的比值。

损失概率通常用分数、百分比或小数来表示。

②损失程度是指标的物发生一次危险事故时的平均损失额度。

它是发生损失金额的算术平均数。

通常情况下,发生危险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程度成反比关系。

③损失的变异性,也称之为损失的波动程度。

通常这种变异程度通过损失变量的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

某种损失的波动性越大,其损失额度的不确定性就越大,相应地,其危险也就越大。

④此外,还需要注意危险损失的主观方面,危险损失的主观方面通常包括危险损失的相对性、综合性和时间性。

其一,危险损失的相对性是指在衡量危险损失时,除了测量损失的绝对量外,还应充分估计经济单位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损失的承受能力;

其二,危险损失的综合性是指需要考虑同一危险事故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经济单位的最终和综合的影响;

其三,损失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有些危险损失当场得以体现,而有些却是滞后反应,因此,衡量危险还需注意危险损失的时间性。

(4)危险处理

危险处理是针对经过危险识别和危险衡量后的危险问题采取对策并实施的过程,是危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①危险对策概述。

危险对策一般分为两类:

控制型危险对策和财务型危险对策。

第一,控制型危险对策是在危险损失发生前采取的防止和减轻危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

这类危险对策主要有危险回避、损失控制、控制型非保险转移。

第二,财务型危险对策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已发生的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

这类危险对策主要有危险自留或危险承担、财务型非保险转移、保险等。

在以上对策中的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保险又合称为危险损失转移。

危险自留和危险损失转移涉及资金的融通问题,因此,都属于损失融资。

②危险处理常见方法。

危险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

危险回避、损失控制、危险转移、危险自留。

第一,危险回避,又称为损失规避、损失回避,是通过放弃活动以消除某一特定危险带来的损失,是放弃或拒绝承担危险。

危险回避是危险处理技术中最简单也是最消极的方法。

危险回避有两种情况:

从一开始就放弃,从根本上免除危险损失;或在活动中途放弃某些危险活动。

第二,损失控制,是通过降低危险损失发生的频率,缩小其损失的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的一种危险处理方法。

损失控制主要是针对经济单位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危险损失而采取的一种危险处理方法。

损失控制与危险回避的区别在于:

损失控制以降低损失概率为目的,而不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而危险回避是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损失控制又称为危险控制,包括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即尽可能地采取措施防损和减损。

损失预防和抑制的目的是在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费用水平上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其中,损失预防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损失抑制是指在危险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范围或损失程度的行为。

损失抑制的重点在于减少损失发生的程度。

损失抑制还包括将危险单位进行隔离,以减少经济单位对特殊资产或个人的依赖性。

常用的方法是分割和复制。

第三,危险转移,是通过合理的措施,将危险及其损失从一个主体转移给另一个主体,即转移损失发生及其程度的不确定性。

危险转移包括两种:

一种是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

即转移可能发生危险损失的财产或活动,是通过非财务的方式将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转移。

另一种是财务型的危险转移,即通过财务方式转移危险损失。

财务型危险转移也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它是通过外部资金来支付可能发生的损失,转移财务负担。

二是保险,即通过购买保险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损失由保险人来承担,以确定的支出代替损失程度的不确定,转移的是危险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

第四,危险自留,又称为危险承担,是指由经济单位自己承担危险事故所造成的危险损失,也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型危险对策。

③选择危险对策的方法

危险对策的选择既要针对危险的实际状况,又要根据经济单位的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危险对策的可行性和效用。

通常情况下,危险处理需要将多种危险对策进行合理地组合实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具体如下:

针对某种危险:

当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低且发生的损失频率也低时,可选用危险自留和损失预防的对策;当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高但发生的损失频率低时,可选择危险回避方案;当发生的损失频率高但造成的损失程度低时,可选用危险自留;当发生的损失频率和造成的损失程度都高时,就要选用危险转移和损失抑制了,此时,保险是很好的危险损失转移手段。

(5)危险管理评估

危险管理评估是对所采用的危险对策的适用性和效益性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在危险对策选定之后,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跟踪监测其执行情况。

随着对策的实施,相关条件和危险对策实施的环境也会发生改变,为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随时检查和评估,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

①危险对策是否为最佳对策,可通过评估危险管理的效益来判断。

危险管理的效益就是获得的安全保障与成本的比值,即实施该危险对策可减少的危险损失与该危险对策实施费用和机会成本之和的比值,比值越大,效益越好,当效益比值大于l时,该危险对策可取。

②此外,在评估时,还应将当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相结合。

三、危险与保险

1.危险与保险的关系

(1)危险对保险的影响

①危险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危险无处不在,时时威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从而构成了保险关系的基础;

②危险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它主要表现在危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必然促使保险业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设计新险种,开发新业务,最终使保险获得持续发展。

(2)保险对危险管理的影响

①保险是危险管理中传统有效的危险财务转移手段

人们通过保险将自行承担的危险损失转嫁给保险人,以小额的固定保费支出,换取对未来不确定的、巨大危险损失的经济保障,使危险的损害后果得以减轻或消化。

同时,保险人作为与各种危险打交道的专业部门,不仅具有丰富的危险管理经验,而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防灾防损以及督促保险客户加强防灾防损,亦直接有效地化解着某些危险,从而是社会化的危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保险是最能够适应危险的不确定性与不平衡性发生规律的合理机制

一方面,保险是通过平时的积累满足危险发生时的补偿之需;另一方面,保险能将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平衡发生的各种危险进行有效分散并实现基金收付的周期平衡与自我平衡,这是其他任何机制都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的,因此,利用保险来处理危险及其损失,显然具有必然性与高效率性。

(3)互制与互促关系

①保险经营效益要受到危险管理技术的制约,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保险经营属于商业交易行为,其经营过程同样存在着危险,需要危险管理技术来控制经营过程中的危险;二是对于保险所承保危险的识别、衡量和处理,受到危险管理技术的制约。

②保险的发展与危险管理的发展又相互促进。

保险人丰富的危险管理经验,可使经济单位更好地了解危险,并选择最佳的危险对策,从而促进经济单位的危险管理,完善危险管理的实践,促进危险管理的发展,而被保险人危险管理的加强和完善,也会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可保危险

保险人通常将危险划分为可保危险与不可保危险,其中可保危险才是保险客户可以转嫁和保险人可以接受承保的危险。

作为可保危险,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危险损失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保险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危险的财务转嫁与责任的承担都是通过相应的货币计价来衡量的,这决定了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其危险损失的危险不是可保危险。

人身伤亡通过订立的保险合同中保险金额的大小来确定损失,故也可以用货币衡量。

(2)危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危险发生的偶然性是针对单个危险主体来讲的,危险的发生与损失程度是不可知的、偶然的。

对于单个主体无法预知的危险的发生及损失的大小,保险人可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的分析,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性,从而将偶然的、不可知的危险损失转化为可预知的费用支出,顺利实现保险经营的全过程。

(3)危险的出现必须是意外的

意外危险是指非故意行为所致的危险和不是必然发生的危险。

故意行为易引发道德危险,且发生是可以预知的,都不符合保险经营的原则。

(4)危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是由于保险需要大数法则作为保险人建立保险基金的数理基础,只有单个或少量标的的危险,是不具有此基础的。

在大量危险事故的基础上,保险人才能通过大数法则进行保险经营,计算危险概率和损失程度,确定保费。

(5)危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保险承保的危险,通常是具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只发生轻微损失的危险,不需要通过保险来获得保障,可通过危险自留的危险处理方法来处理。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危险

答:

危险是指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构成危险的要素有危险因素、危险事故、危险损失和危险载体。

危险具有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普遍性、社会性、可测性与可变性七大特性。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危险进行如下分类:

①按其发生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危险与社会危险;②按其发生的形态,可分为静态危险和动态危险;③按其所涉及和影响的范围,可分为基本危险和特定危险;④以损失的后果为依据,可分为财产危险、人身危险、责任危险与信用危险。

2.危险因素

答:

危险因素,是构成危险的一个要素,指引起或促使危险事故发生、损失增加或扩大的原因和条件。

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通常可以将其分为有形危险因素和无形危险因素。

①有形危险因素也叫实质危险因素,是指能导致或增加某一危险事故发生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物质因素,或引起损失的机会和损失程度的客观条件。

②无形危险因素也可以称为人为危险因素,它往往与人的心理或行为有关,通常包括道德危险因素和心理危险因素两种。

3.有形危险因素

答:

有形危险因素也叫实质危险因素,是指能导致或增加某一危险事故发生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物质因素,或引起损失的机会和损失程度的客观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一种实质危险因素可能对应于一种危险事故,也可以同时对应于多种危险事故,而一种危险事故也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实质危险因素导致。

4.道德危险

答:

道德危险是指人们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恶意或故意做出不利于他人的事情或行为而存在的危险。

道德危险因素是无形危险因素(人为危险因素)的一种。

5.心理危险

答:

心理危险但它是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和过失,导致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待损失的态度。

心理危险因素是危险因素(人为危险因素)的一种。

6.危险事故

答:

危险事故又被称为危险事件,是指引起损失或损失增加的直接的或外在的事件。

危险事故是导致损失发生的媒介,没有危险事故就不可能有损失的发生。

如刹车系统失灵造成交通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刹车系统失灵是实质危险因素;交通事故为危险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危险损失。

7.危险损失

答:

危险损失是偶然发生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或灭失。

其中预知的价值减少不是危险损失,而且危险损失必须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

由灾害事故导致的危险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①直接损失是指在发生危险事故时立刻或首先导致的损失,亦可以称之为事故现场损失;

②间接损失,通常又称为关联损失或费用损失,是危险事故发生后,受其影响而发生的损失或额外费用的支出。

8.危险载体

答:

危险的载体是指危险的直接承受体,即危险事故直接指向的对象。

危险载体可以分为人身载体和财产载体。

①人身载体是指人的身体、生命和健康、失业、老年人赡养等方面的危险损失发生时承载的主体,它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自然人所属的组织;

②财产载体则是指危险损失发生时受到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财产,包括人们所拥有的、与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