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18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均数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与前一版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一是改变了例2的编排方式。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矛盾,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二是在习题中编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是单纯的计算平均数,更多的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认识。

因此,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是要从“算法”水平理解平均数转变为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既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应用价值。

【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计算、处理信息或数据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因此,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2)说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价值和作用。

【说教法学法】

1、说学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和一定的教学手段。

新课标指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抽象概括,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等。

2、说教法

叶圣陶说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学法确定,教法与之相对应。

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收集口算比赛成绩的情境,学生解决哪组获胜的问题,激发矛盾,拉近平均数和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

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

通过图表演示,突破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

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观察前三个组的口算比赛成绩统计表,哪个组的成绩最好?

”引发矛盾冲突——人数相同,比总成绩就可以了,人数不同,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从而引出课题平均数,让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将三组口算成绩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以哪个组的成绩最好?

”作为驱动性问题,引发“人数不同,怎样比较才公平”这个矛盾冲突,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和必要性。

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体水平为平均数有“代表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过程,不是为了学习平均数而研究平均数,而是立足问题情境,从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使用平均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统计意义。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独立填写《学习单》,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观察算式总结求每组的平均成绩的方法(总成绩÷

总人数:

平均数)。

教师提炼总结计算方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利用“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这一数量关系计算出平均数,并没有任何的算法障碍,也是非常自然朴素的思维过程。

这一环节,关键在于借助“平均分”的方法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但对于“平均数"

与“平均分”的区别,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以防冲淡学生对求平均数算法的掌握,而是把这个问题“滞后”,在后面借助统计图来直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

二、体会平均数的特点,了解平均数的作用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强化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从意义的理解上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达成“算法”与“意义”的有机统一,即教学重点;

第二层次是从统计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究竟指什么?

即教学难点。

第一个层次:

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直观介入,帮助学生从意义的理解上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对“移多补少”的发现,梳理小结:

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再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一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

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直观介入,为学生发现平均数“移多补少”这一特征提供的形象支撑。

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强化的仍然是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达成“算法”与意的有机统一。

第二个层次:

从统计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究竟指什么?

通过追问:

师:

平均数“13”,它是1号、2号、3号、4号同学的成绩吗?

那它究竟代表谁的成绩?

在学生独立思考作答后,教师梳理小结:

个人成绩可能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

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个人的实际成绩,而是代表这个组的一般水平。

又提问:

“三组中个人最好成绩是3组3号,发挥最好的人在第3组,但这个组平均成绩却不是最好的?

”等问题,交流后小结:

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感知平均数受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具有敏感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具有敏感性”、“平均数介于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等,在小组学习中,三个问题情境的预设,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发现呈现出来。

通过一个小组活动:

计算其他小组的平均成绩。

设计的数据算出来有的小组的平均成绩是整数,有的是小数。

进一步强调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个实际的数据,而是代表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再“猜一猜”,冠军组的平均成绩是*题,他们组每个人的成绩是多少题?

第二次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再次计算平均数,一是强化算法理解,二是为猜一猜提供数据模型。

这个环节,是学生在已知某个组平均数的前提下,通过逆向思维,逻辑推理进行对原始数据的构造和呈现,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特征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小结:

你觉得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三、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问题

1、介绍“生活中的平均数”

2、在辨析说理中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价值和作用。

(1)平均水深110厘米,明明身高150厘米,下水游泳危险吗?

小结:

正确认识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规避生活中的危险。

2.P94页第5题:

明天我做多少个草莓蛋糕合适呢?

正确认识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更好的服务生活。

3.P94页第6题:

宾馆如果按照旅客的平均身高来订购一批新床,这样做合理吗?

为什么?

(不合理,有一批旅客的身高高于平均数,睡起来不舒服,应该用2m)

前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三题通过一个不适合用平均数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增强合理使用平均数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说设计思路】

这节课在设计时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玩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

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我先出示了三个组的口算成绩,让学生比较“哪个组的成绩最好?

”学生认为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数更合理。

进而利用“先合再分”平均分的方法探讨研宄求平均数的算法。

在学生算出各组的平均数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的成绩与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教学,逐步揭示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生活实际,选取了教材中以及生活中的实例,强化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和生活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且获得学习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