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188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docx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1.实施评价研究工作方案

一、实施评价目的

全面检查《规划》的编制情况、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客观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是否有必要修编和修改及其理由,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更有效的实施。

二、实施评价的主要工作程序

1、明确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思路;

2、收集上轮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资料;

3、实地查看用地布局情况,了解规划的社会影响;

4、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5、总结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经验教训,明确规划修编理由并提出具体建议;

6、进行成果整理,撰写实施评价报告。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当地人口、产业与区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明确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包括规划目标及主要用地指标、结构调整、用地布局调整的实现程度,规划管理(违反规划和调整、修改规划、规划重点项目)情况;

3、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指出措施本身及其实施中的不足和问题;

4、规划实施的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等;

5、规划的社会影响,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公众参与规划的意愿等;

6、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7、说明规划修编的理由,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现行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是否协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规划修编的理由;

8、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四、实施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有较强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准确、深入的评价。

2、系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首先是考虑确定反映规划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尽量考虑全面,然后对各个方面,用不同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指标和各个方面的结果,确定实施评价结果。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在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尽量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不能量化的则进行定性分析。

4、客观真实性原则。

实施评价首先应该实事求是,对规划的评价要能够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尽量避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实施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必须建立在真实、现势、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

5、历史性原则。

任何规划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做出的针对未来的一种安排,总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实施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因此整个工作中,应该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充分考虑规划编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6、建设性原则。

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规划,服务于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出发点必须是围绕如何改进规划、提高规划的质量、完善规划的管理、促进规划的实施,使规划切实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展开,重点是提出改进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五、实施评价预期成果

1、实施评价研究报告的文本和电子文档;

2、实施评价专题研究的大纲成果;

3、实施评价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4、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与上轮规划期初现状比较图、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与上轮规划期末比较图。

 

2.耕地保护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1、认真总结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耕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2、全面分析新一轮规划期间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形势;

3、研究制订适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目标及区域布局供选方案;

4、提出未来规划期间确保当地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的相关机制。

二、研究任务

1、查清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构成和分布,在分析变化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

2、在各项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必须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措施。

3、全面分析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关系,研究提出合理的规划退耕标准。

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

4、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研究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主要内容

1、当地上轮规划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评价。

重点分析上轮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得成效、主要经验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2、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结合当地耕地资源条件和历年粮食生产情况,分析当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当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

3、粮食需求量预测。

结合国家和当地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国家或上一级政府对当地粮食生产的要求,从确保当地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粮食生产需求量,研究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预测不同目标条件下的耕地需求量。

4、耕地生产潜力测算。

根据当地历年耕地产量变化以及当前耕地生产条件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对当地的耕地生产能力进行测算。

5、耕地占用趋势分析,包括生态建设占用耕地预测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预测。

生态建设占用耕地预测主要是结合生态建设目标专题研究,预测全区内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预测主要是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预测全区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6、增加耕地潜力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拟订该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明确全区域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明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确定当地耕地面积增加目标。

7、耕地占补平衡分析。

根据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要求,分析当地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是否实施了占一补一的措施,这是当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

8、拟订耕地保有量目标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综合分析耕地现状面积及未来规划期间的耕地需求量、占用量、增加量,结合国家政策、耕地资源条件,综合确定全区域耕地保有量目标和基本农田面积目标。

9、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

根据当地的耕地保护目标,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粮食主产区的划定结果,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

10、拟订下一级行政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结合各单位耕地变化情况和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结果,拟定下级行政区、各区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11、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背景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新形势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四、基本思路

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修编规划的首要原则。

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与控制非建设性占用耕地并举、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数量与质量并重等要求,测算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耕地保护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五、技术路线

(一)依据国家下达的指标,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

(二)分析人口发展,粮食消费结构,评估粮食的需求水平;

(三)分析耕地的生产能力,预估耕地的产出水平,结合粮食需求量,确定耕地的需求水平;

(四)预测耕地的减少趋势,分析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与布局,以及因灾毁弃耕地的规模和布局;

(五)评估耕地的补充潜力,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可以增加的耕地规模与布局;

(六)对比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规模与布局,分析耕地占补平衡的程度与问题,确定耕地的供给水平;

(七)对比耕地的需求与供给,分析耕地供需平衡的程度与问题,结合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及研究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条件和利用现状,并以国家下达指标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研究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规模与布局;

(八)制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战略,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措施。

六、研究预期成果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报告

2、耕地生产能力分布图

3、农用地分等定级图

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5、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和粮食主产区布局图

6、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七、研究资料要求

(一)研究区域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专题研究资料、规划图件(电子文件);

(二)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

(三)历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及补充耕地统计资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成果资料;历年耕地开垦基金归集和土地开发整理投入情况资料;

(四)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土地统计年报资料;建设用地审批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资料;

(五)土地利用现状图(电子文件);

(六)历年基本农田保护区检查报告;

(七)历年占补审批情况资料和生态退耕执行情况资料;

(八)历年统计年鉴;

(九)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资料;

(一十)辖区土壤普查、土地适宜分类、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

(一十一)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及建设资料;

(一十二)历年粮食总产、单产、调入、调出及预测等相关资料;

(一十三)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政策资料;

(一十四)研究区及辖区内各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增长变化及预测资料;

(一十五)土地利用补充耕地潜力分析、生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预测资料。

3.节约和集约用地专题研究

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年月底以前(共30个工天),完成专题研究任务,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论证和依据。

二、研究目的

根据中央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结合我省土地利用实际,围绕保障未来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并从规模、结构、时序等方面,提出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三、研究任务

1、在研究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各类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提出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标准;

2、评价各类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并提出规划期内可能实现的现实潜力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3、在统筹各业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研究确定各类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和盘活存量用地的目标,提出统筹增量和存量的配套措施;

4、研究提出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控制比例,并提出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与农用地的政策措施;

5、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测算潜力;

6、研究提出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制度性建议。

四、研究内容

1、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形势判断

总结上一轮规划期间建设用地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经济建设消耗土地资源的趋势,预测分析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宏观层次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社会经济指标,界定各项指标对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关系,提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判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长期趋势,总结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综合评判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形势。

2、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指标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设计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划控制指标;在现行相关标准基础上,通过补充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提出规划修编的集约利用指标的控制标准;根据各地现状土地利用格局和产业布局发展方向,按照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研究制定各类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比例。

3、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预测

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来源类型,测算理论潜力;研究影响潜力实现的制约因素,结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和闲置用地的调查,通过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保障措施的多方案预测,测算不同方案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

4、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统筹安排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新一轮规划期间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按照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需求和规划期内可实现的潜力情况,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存量和增量,提出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及其占用耕地规模;从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目标出发,提出各类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规模的时序控制方案。

5、农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

6、提出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建议。

五、技术路线

六、研究计划

整个研究工作分作四个阶段:

1、资料收集阶段。

项目组拟定资料收集清单,在省国土厅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研究要求,下发相关表格,要求各市、州、县配合进行补充调查。

计划在年月日之前完成。

2、分析研究阶段。

依据掌握的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

该项工作计划在年月日前完成。

3、论证完善阶段。

对研究的初步成果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召开开评议会,提出修改意见,并按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该项工作计划在年月日前完成。

4、成果整理阶段。

整理专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向省厅提交研究报告。

计划在年月日前完成。

七、研究成果

1、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专题研究报告;

2、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理论潜力分布图;

3、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现实潜力分布图;

4、湖北省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安排规划图。

八、专题研究需要的资料清单

1、1996——2004年土地变更资料

2、1996——200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3、详查年对应的土地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资料

4、工业用地详查资料(包括闲置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

5、城镇以及农村居民点建筑总面积资料

6、历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7、“十一五”规划

8、城镇各类用地资料(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9、本轮规划修编其他专题资料

10、区域规划有关资料

11、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以及图件资料

4.优化城乡用地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任务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用地的原则,围绕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时调控城乡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1、××市城乡用地现状分析。

纵向分析城乡用地变化发展趋势;横向分析城乡用地结构、布局,与××市人口、产业、经济对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预测人口规模和城乡人口结构。

分析××市社会人口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期间××市及各县市近、远期总人口和城乡人口结构。

3、分析规划期间××市及各县市近、远期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层次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4、研究全市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与特点,确定分区域、分类型多层次调控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5、结合全市“四查清、四对照”及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工作成果,分析各类开发区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开发区用地总规模、新增用地及其占用耕地量,通过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合理确定开发区用地布局。

6、分析全市及各县市城乡居民点内部挖潜和循环利用潜力,提出挖潜措施,估算合理的新增用地和占用耕地规模,确定各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目标。

7、分析研究各县市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特点和分布特点,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和对策建议,并测算各县市挂钩比例与目标。

8、提出××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

三、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四、预期成果

1、××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问题研究报告。

2、专题图件。

包括××市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图、××市城市发展用地规模控制图、××市农村居民点集散度分布图、××市基础设施及独立工矿用地布局图、××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重点工程布局图等。

3、专题研究相关基础资料汇编

五、进度安排

整个研究工作分作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阶段。

项目组拟定资料收集清单,在州国土资源局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收集与专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一般30天完成。

2、实地调研阶段。

在上述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编制的需要,组织力量对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状况,明确各地区将来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以及完成基础资料的补充收集。

一般15天完成。

3、分析研究阶段。

依据掌握的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

该项工作一般30天完成。

4、论证完善阶段。

对研究的初步成果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召开评议会,提出修改意见,并按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该项工作一般10天完成。

5、成果整理阶段。

整理专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向州国土资源局提交研究报告。

一般5天完成。

5.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出发,分析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明确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指标和管制规则,为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方案指标分配提供依据。

二、研究任务

按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原则,围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研究提出分类指导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目标及政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从人口、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城市化、工业化等方面定性、定量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各区域土地利用的特征。

2、客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区域在全国和全省的功能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结构和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布局,研究其对未来土地利用的影响。

3、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包括数量、类型、结构、质量、比较优势和限制条件,预测规划期间土地利用需求,全面分析规划期间土地资源总体供求态势。

4、依据规划期间土地资源总体供求态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调控目标与指导方针。

5、分析行政区域内不用地区的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目标,按照用途和地域分区相结合的办法,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管理措施。

6、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开发整治的要求,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防止重复建设的土地调控目标和措施。

7、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及其管理措施。

四、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五、预期成果

(1)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报告;

(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图;

(3)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图;

(4)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

(5)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6.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提出实现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措施,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研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

二、研究任务

全面分析土地利用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地生态建设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测算土地生态建设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土地利用模式建议;确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的总目标、分项目标和重点建设区域;根据当地独特的生态保护要求与旅游资源条件,对需要采取特殊保护的生态用地和旅游用地划定保护范围;分析和评价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避免或减少不良影响的技术、经济措施和政策建议;提出落实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土地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关系着手,通过土地生态现状和生态建设需求分析,提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探讨适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方案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

1、分析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

2、分析和预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生态退耕等)的用地需求。

3、确定土地生态建设的总目标(包括森林覆盖率、生态退耕面积、灾毁耕地面积、生态保护区面积等)、分项目标和重点建设区域。

4、提出落实土地生态建设目标,避免或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从已有的土地生态环境资料、文献和科研成果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状态下即将产生的问题。

分析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总结出影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因子,并确定各影响因子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程度。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各影响因子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有关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和目标的研究成果,制定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以及重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以此目标为基础,建立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需求分析模型。

对达到或实现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或标准的用地需求分析和测算。

针对以上的分析和计算结果,提出落实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的政策措施。

五、预期成果

(1)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报告;

(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图;

(3)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图;

(4)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

(5)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7.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制度创新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思路

总结国内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和实施制度方面新的理念;结合上轮规划实施情况,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次规划修编和未来土地利用的背景,提出规划修编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具体建议。

二、研究内容

  1、归纳国内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和实施制度方面新的理念;

2、总结上轮规划发挥的主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3、分析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未来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特点;

4、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划理论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5、提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理论与实施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创新的具体建议。

三、工作程序

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阶段。

精诚中心提供资料清单,由规划修编专班负责提供研究的当地情况基础资料;项目组确定人员,收集理论研究资料。

计划在二十天内完成。

2、调查阶段。

主要是对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采取阅读资料和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座谈的方式进行,分别选取市、县、乡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计划在十五天内完成。

3、研究阶段。

对国内外规划理论新的理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农用地与耕地保护、基于规划用途和管理的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选择、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实施管理制度创新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计划在四十五天内完成。

4、专家评议和成果整理阶段。

初步成果形成后,组织专家、领导、一线管理人员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交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报告;成果完成后,可根据评审意见和规划修编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计划在十五天内完成。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一)新一轮规划修编的理念创新

1、全球化理念:

重视国际市场的导向作用和竞争因素,把握国际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性,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市场为基础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规划指导思想的超前意识和战略思维。

2、社会化理念:

规划体制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权制转为契约制,规划决策主体由单一转为多元化,社会和公众参与成为规划编制的必要途径,规划编制程序由至上而下的单一控制转为上下交互式的联动运作。

3、弹性理念:

赋予规划以生命的意义,让规划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使规划具有合理的弹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规划在编制时留有弹性,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弹性,在实施进程中保持弹性。

4、动态规划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