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94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0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docx

四年级奥数数列规律总汇

寻找常见数列的排列规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仔细观察数据的特征(对于一些特殊数要有一定的积累,如平方数、立方数),根据数据特征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二、对数列中相邻两个数作差或相除,根据差和商的情况找规律。

三、统筹考虑数列中相邻的三、四个数,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奥赛天天练》第1讲,模仿训练,练习2

【题目】:

按规律在“?

”处填数。

【解析】:

(1)小题,仔细观察前三幅图,通过计算可找到规律:

上格的数字与左下格数字之差的2倍就是右下格数字,如第一幅图中:

(8-6)×2=4。

所以第四幅图中“?

”处的数字为:

(13-6)×2=14;第五幅图中“?

”处的数字为:

32-(24÷2)=20。

(2)小题,仔细观察前两幅图,通过计算可找到规律:

中间方格中的数字就等于左、上、右方三角形中三个数字连乘的积,如第一幅图中:

1×4×5=20。

所以第三幅图中“?

”处的数字为:

3×5×2=30;第四幅图中“?

”处的数字为:

56÷(7×8)=1。

《奥赛天天练》第1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将8个数从左到右排成一行,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恰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

如果第7个数和第8个数分别是81,131,那么第一个数是多少?

【解析】:

根据题意列出数列(未知数字用方框代替):

□、□、□、□、□、□、81、131……

“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恰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倒过来可以推出,这个数列中每个数等于这个数后面两个数的差。

如:

第8个数等于第7个数与第6个数的和,则第6个数就等于第8个数与第7个数的差,可求出第6个数为:

131-81=50。

依次倒推,可求出前面5个数。

第5个数为:

81-50=31;

第4个数为:

50-31=19;

第3个数为:

31-19=11;

第2个数为:

19-11=8;

第1个数为:

11-8=3。

四年级奥数解析

(二)找规律巧填数(下)

《奥赛天天练》第1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从下边表格中各数列的规律可以看出:

(1)“☆”代表_,“△”代表_;

(2)81排在第_行第_列。

【解析】:

观察表格寻找规律,一般包括三个观察方向: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

不难看出这个表格中的数字都是奇数,从左上角开始,沿着右上到左下的方向从小到大依次斜向排列。

解法一:

简单枚举。

按照表格中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填出表格中所有空格里的数字,则题中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解法二:

探索规律。

依次从表格中不同的方向观察,寻找规律。

从表格的第一行横着看,这是个递增数列,后面的数依次比前一个数大:

2、4、6……。

所以,“△”代表的数为:

31+12+14=57;

从表格第一列竖着看,这也是个递增数列,后面的数依次比前一个数大:

4、6、8、10……。

所以,“☆”代表的数为:

29+12+14+16=71;

从表格的左上角向右下角斜看,看到的数列是:

1、9、25……。

这个数列的前三项依次是1的平方、3的平方、5的平方……,按照这个规律排下去,81是9的平方应该是第5项,排在表格的第5行第5列。

    解法二比解法一更有效。

《奥赛天天练》第1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在1,2两数之间,第一次写上3;第二次在1,3之间和3,2之间分别写上4,5,得到:

14352

以后每一次都在已写上的两个相邻数之间,再写上这两个相邻数之和。

这样的过程共重复了8次,那么所有数的和是多少?

       

【解析】:

解法一:

简单枚举。

按照规定的要求重复8次相同的操作,写出8次重复操作后的所有数字。

起始数列:

1、2;

第1次后:

1、3、2;

第2次后:

1、4、3、5、2;

第3次后:

1、5、4、7、3、8、5、7、2;

第4次后:

1、6、5、9、4、11、7、10、3、11、8、13、5、12、7、9、2;

第5次后:

1、7、6、11、5、14、9、13、4、15、11、18、7、17、10、13、3、14、11、19、8、21、13、18、5、17、12、19、7、16、9、11、2;

……

再求出第8次后,所有数的和(略)。

重复次数少,题目简单,这种解法比较适合。

当重复次数增加到一定的程度,这种解法非常繁琐,很容易错,人力甚至无法计算。

解法二:

探索规律。

从简单的情况开始,依次列出每次操作后所有数的和,再寻找规律,并按规律求解。

起始值:

1+2=3;

第1次后,数字总和:

3+3=6;

第2次后,数字总和:

6+4+5=15;

第3次后,数字总和:

15+5+7+8+7=42;

……

起始值和前面三次计算后得到的和依次是:

3、6、15、42……,这是个递增数列,从第二项(第1次操作后的总和)开始,后面的数依次比前一个数多:

3、32、33……,按照这个规律,8次重复操作后的所有数之和为:

3+3+32+33+34+35+36+37+38=3+3+9+27+81+243+729+2187+6561=9843。

上面这道算式也可以用数列求和公式求解,不过四年级孩子只能通过先乘后加进行计算了。

本题答案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一部分。

四年级奥数解析(三)算式谜(上)

《奥赛天天练》第2讲《破译算式谜》、第3讲《文字算式谜》,分别学习乘、除法竖式算式谜和文字算式谜。

算式谜又被称为“虫食算”,意思是说一道算式中的某些数字被虫子吃掉了无法辨认,需要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理判定被吃掉的数字,把算式还原。

“虫食算”主要指横式算式谜和竖式算式谜,其中未知的数字常常用□、△、☆等图形符号或字母表示。

文字算式谜是前两种算式谜的延伸,用文字或字母来代替未知的数字,在同一道算式中不同的文字或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数字或字母表示同一个数字。

文字算式谜也是最难的一种算式谜。

简单算式谜的解法,在三年级奥数课堂已有说明,请查阅:

user3/4092/archives/2008/53612.shtml

本册奥数教材介绍的算式谜,是三年级奥数的继续和延伸。

解答算式谜最关键的一步是找准“突破口”,即:

认真分析算式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尽可能找出所有的隐藏条件,选择有典型特征的部分作出局部判断。

再由局部的突破,利用算式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推理逐步还原整个算式。

其次,通过题中的已知数字和数量关系,有时只能判断出算式谜中部分数字的取值范围,这时可采用列举、尝试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排除不合题意的数字,找到正确的答案。

最后,算式谜解出后,一定要验算一遍。

算式谜的解题步骤比较复杂,解题思路表达出来也很繁琐,但解题过程中有许多步骤可以适当地运用口算、心算和估算来解决,只要掌握了解题策略,大多数的算式谜都可以引刃而解。

《奥赛天天练》第2讲,模仿训练,练习2

【题目】:

在下面算式的□内填入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解析】: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方格里的数字用字母代替(不同字母表示不同位置的数字,有可能是相同的数字),如下面算式:

         

因为两位数AB和3的积是七十多,所以AB可能是24、25或26。

又因为AB与C的积是一百多,且个位上数字是0,所以:

(1)当AB是24或26时,C只能等于5。

用24和5代替AB和C,通过计算可得使原式成立的一组答案:

A=2;B=4;C=5;D=4;E=2;F=2;G=2。

用26和5代替AB和C,通过计算可知这组数字不合题意。

(2)当AB是25时,C可能是4或6。

用25和4代替AB和C,通过计算可得使原式成立的第二组答案:

A=2;B=5;C=4;D=5;E=5;F=0;G=0。

用25和6代替AB和C,通过计算可知这组数字不合题意。

所以,这道算式谜共有两组解,分别是:

840÷24=35;850÷25=34。

《奥赛天天练》第2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在下面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解析】: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方格里的数字用字母代替,如下面算式:

(1)题推理过程:

①因为A1B和3的积是四位数H2J5,个位上数字为5,所以B肯定是5;

②因为A1B和3的积是四位数H2J5,A1B和2的积是三位数D3E,所以A肯定是4;

③由①、②可知算式中第一个乘数是415,415乘以C的积是四位数3F2G,即三千多,所以C肯定是8。

把A=4、B=5、C=8带入原式,可以求出其余方框里的数字,这个算式谜的答案为:

415×382=158530。

(2)题推理过程:

①由倒数第二步,四位数PSTR减去三位数JM4,余数为两位数4Y,可知P是1,S等于0,J等于9。

②由最后一步4YZ减去NWX余数为0,可得N是4,即E乘以A4B积是四百多,只能有两种可能:

A等于1,E等于3,或A等于2,E等于2;

③把A等于1,E等于3,P是1,S等于0,J等于9,N等于4带入算式,尝试计算。

D乘以三位数A4B积为三位数JM4,综合①、②步得到的信息,即D乘以一百四十多,积为九百多且个位数字为4,所以D只能是7,B只能是2。

因为三位数A4B乘以C积是三位数LK4,即142乘以C积是三位数LK4,C只能等于2。

把除数142和商273带入原式求出题中其余方框里的数字,可得这一题的一个解:

38766÷142=273。

④把A等于2,E等于2,P是1,S等于0,J等于9,N等于4带入算式,尝试计算。

因为D乘以三位数A4B,积是三位数JM4,即D乘以三位数24B,积是九百多且个位数字为4,所以D肯定是4,B等于1或6。

当B等于1时,C乘以241等于三位数LK4,C只能等于4,算得三位数LK4就是964,三位数FGH减去九百多,不可能余一百多,不合题意。

同理可证,B等于6也不合题意。

所以这题只有一组解:

38766÷142=273。

《奥赛天天练》第2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某人洗衣服时,不小心把两个人卖同一种货的单据以及两人分钱的账单洗烂了。

经细心拼凑,只能回复成下面的样子,记帐时他还记得第一个人卖的这种货比第二个人多。

请根据这些条件回复此帐的本来面目。

【解析】:

这一题中四个算式是相互关联的,要综合考虑。

(1)式中两个一位数相加,货物总重量肯定是十几,十位上数字是1;

(2)式中每千克的价钱等于总价除以货物的总重量,所以货物总重量就是式中的除数,个位数字为7;所以两人所卖货物总重量为17千克。

(1)式中和为17,两个加数只能是8和9,因此第一个人卖出货物重量为9千克,第二个人卖出货物重量为8千克。

③(3)式中,第一个人的钱等于卖出货物的重量乘以每千克货物的价钱,因为货物重量是9千克乘以单价两位数,总价还是两位数,所以货物的单价只能是每千克10元或11元;结合

(2)式中的商即货物单价的个位数字不可能为0,所以货物的单价只能是11元。

④把两人卖出货物的重量、单价带入四个算式,可以求出其余方框中的数字,恢复此帐本来面目:

第一个人卖出货物9千克;第二个人卖出货物8千克;货物总重量为17千克;货物单价为11元;总价为187元;第一个人得99元;第二个人得88元。

注:

在解析中一些用文字或字母表示的多位数,在word上不好操作,书写不够规范,只能用文字说明,例如:

三位数JM4。

后面关于多位数的表示与此相同。

四年级奥数解析(四)算式谜(下)

《奥赛天天练》第3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下面算式中同一个汉字代表相同的数,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

问每个汉字各代表什么数?

(1)优优优优优优÷学=学习再学习;

(2)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解析】:

(1)题,由原式可得:

 

学习再学习

×学

————————

优优优优优优

 

从低位算起,“学”和第一个“习”相乘积的个位上数字是“优”,“学”和第二个“习”相乘积的个位上数字还是“优”,即:

“学”和第二个“习”相乘的前一步计算没有进位。

所以,两位数“学习”和“学”的积就是三位数“优优优”,“再”是0。

可以从“学”入手,列举出“学”可能取的值:

3、4、5、6、7、8、9,一一试算,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数字,也可以“优”入手列举出可能值,再筛选出答案。

通过计算可得本题只有一组解:

37037×3=111111。

(2)题,两位数“认认”和“真真”分别是11的“认”倍和“真”倍,四位数“踏踏实实”等于11乘以三位数“踏0实”,因此三位数“踏0实”肯定是11的倍数。

所以三位数“踏0实”与11的商是“认”和“真”的积,且“踏”与“实”的和为11(根据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可知)。

列举出三位数“踏0实”可能的取值有:

209=11×19;308=11×28;407=11×37……

其中只有308符合题意,它与11的商28可以写成两个一位数4和7的积,其它各数与11的商都不合题意。

所以,此题有唯一一组解:

44×77=3388。

《奥赛天天练》第3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下式中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代表一个一位自然数。

你知道每个汉字各代表多少吗?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

———————————————

盼盼盼盼盼盼盼盼盼

 

【解析】:

①这一题中第一个乘数是8个数字各不相同的八位数,积是9个相同的数字“盼”9个相同数字组成的九位数,唯有除以9才能得到8个数字各不相同的八位数商(只有除以9才有8个不同的余数,余数不重复才能保证商的数字各不相同),因此“□”代表的数字是9。

②本题的积是111111111的“盼”倍,其中:

111111111÷9=12345679,“盼”不可能是1,因为原式中第一个乘数里,“盼”不是排在最高位的,而是排在百位上。

“盼”依次取:

2、3、4、5、6、7、8,一一试算,可得“盼”等于7时符合题意,本题有唯一一组解:

86419753×7=777777777。

《奥赛天天练》第3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下面算式中“数”、“学”、“俱”、“乐”、“部”这五个汉字各应代表什么数字?

 

1数学俱乐部

×3

————————————

数学俱乐部1

 

【解析】:

①“部”和3的积的尾数为1,所以“部”代表数字7;

②把“部”是7带入算式计算,3乘7等于21,写1进2,3与“乐”的积加2所得结果的尾数为7(“部”是7),则3与“乐”的积的尾数为5,所以“乐”代表数字5;

③依此类推,可算出其它汉字代表的数字:

“数”代表数字4;“学”代表数字2;“俱”代表数字8。

《奥赛天天练》第3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下面的竖式中不同的字母代表0~9中不同的数字。

求出它们是竖式成立的值。

SEND

+MORE

———————

MONEY

 

【解析】:

①式中两个四位数相加和为五位数,所以和的最高位上数字M肯定表示数字1;

②从高位看起,M是1加上一位数S的和最大只能是10,如果前一位进一,则最大是11,所以O可能是0或1,M表示数字1,所以O只能代表数字0;

③把M、O表示的值带入算式,N不能等于0、1,O表示数字0,所以E和O的和就不可能进位,所以,只能是N比E大1,S表示数字9;

④N比E大1,且N与R的和的个位数字为E,R只能为9或8(前一位进1时,R可以是8),S已经表示数字9,所以R只能是8;

⑤排除题中已出现的数字,0~9中还剩下2、3、4、5、6、7六个数字,Y最小是2。

结合④的推理可知D和E的和最小满12,E比N小,所以E可取5或6,对应的N可能是6或7。

⑥试算。

当E等于6,N等于7时,不合题意。

当E等于5,N等于6时,可以推算出D等于7。

所以这一题有唯一一组解:

9567+1085=10652。

四年级奥数解析(五)等差数列(上)

《奥赛天天练》第4讲《等差数列》、第5讲《等差数列求和》,帮助孩子进一步认识等差数列,学会运用等差数列的几个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果用an表示数列的第n项,用Sn表示数列前n项所有数的和,则有以下公式:

通项公式为:

an=a1+(n-1)d;

前n项求和公式:

Sn=n(a1+an)÷2;

项数公式: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所有项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首项=总和×2÷项数-末项;

末项=总和×2÷项数-首项。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辅导时,可以以最简单的自然数列为例,介绍等差数列中一些名词的含义,并利用具体数据,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帮助孩子理解通项公式、项数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切忌死记硬背。

以数列“1、2、3、4、5、6、7、8、9、10”为例,帮助孩子理解求和公式的原理:

这是个等差数列,首项为1,末项为10,公差为1,共有10项。

数列和为:

1+2+3+4+5+6+7+8+9+10。

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列重复一遍插入原数列中,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20项的数列:

“1、10、2、9、3、8、4、7、5、6、6、5、7、4、8、3、9、2、10、1”,这个数列的总和为:

(1+10)+(2+9)+(3+8)+(4+7)+(5+6)+(6+5)+(7+4)+(8+3)+(9+2)+(10+1)=(1+10)×10。

新数列的和是原数列的2倍,所以:

1+2+3+4+5+6+7+8+9+10=(1+10)×10÷2。

把这个数列换成其它等差数列可以得到相同的验证: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奥赛天天练》第4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一只小虫沿笔直的树干跳着往上行,每跳一次都比上一次升高4厘米。

它从离地面10厘米处开始跳,如果把这一处称为小虫第一次落脚点,那么它的第100个落脚点正好是树梢,这棵树高多少厘米?

【解析】:

小虫子第一次落脚点的高度为10厘米,后面每一次的落脚点都比前一个落脚点高4厘米,所有落脚点的高度形成一个首项为10、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第100个落脚点的高度就是这棵树高度为:

10+(100-1)×4=406(厘米)。

《奥赛天天练》第4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下面的算式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第100个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4+2,5+8,6+14,7+20,……

【解析】:

这一列算式中,每个算式的第一个数都比后一个算式的第一个数少1,每个算式的第二个数都比后一个算式的第二个数少6,所以,后面算式的和总比前一个算式的和多:

1+6=7,所有算式的和组成了一个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首项即第一个算式的和为:

4+2=6,则第100个算式的得数是:

6+(100-1)×7=699。

《奥赛天天练》第4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在124和245之间插入10个数以后,使它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这10个数中,最小的是几?

最大的是几?

【解析】:

由题意可得这个等差数列首项为124,末项为245,项数为12。

所以这个数列的公差为:

(245-124)÷(12-1)=11

则插入的10个数中,最小的是:

124+11=135;

插入的10个数中,最大的是:

245-11=234。

四年级奥数解析(六)等差数列(下)

《奥赛天天练》第5讲,模仿训练,练习2

【题目】:

一辆双层公共汽车有78个座位,空车出发,第一站上一位乘客,第二站上两位乘客,第三站上三位乘客,依此类推,那么第几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

【解析】:

每个站点上车乘客人数是个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坐满乘客即此前所有站点共上78位乘客,也就是这个数列的数列和。

解法一:

列举法。

从1开始依次加2、3、4、5、……,求和,直到和为78,可得:

1+2+3+……+12=78。

所以到第12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

解法二:

利用求和公式推导。

由求和公式可得,(首项+末项)×项数=78×2=156,而由题意可知首项为1,末项等于项数,即首末两项和就等于项数加1。

再对156进行因数分解可得:

156=12×13。

所以这个数列的项数为12,即第12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

四年级孩子对因数分解还不太熟,可以考虑第一种解法。

《奥赛天天练》第5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1)2000-3-6-9-…-51-54;

(2)(2+4+6+…+96+98+100)-(1+3+5+…+95+97+99)。

【解析】:

(1)3、6、9、…、51、54,是个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项数为:

(54-3)÷3+1=18。

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

2000-3-6-9-…-51-54

=2000-(3+6+9+…+51+54)

=2000-(3+54)×18÷2

=2000-513

=1487

(2)解法一:

先分别求和,再求两个和的差。

(略)

解法二:

对应相减。

(2+4+6+…+96+98+100)-(1+3+5+…+95+97+99)

=(2-1)+(4-3)+(6-5)+…+(96-95)+(98-97)+(100-99)

=1+1+1+…+1+1+1(50个1相加)

=50

《奥赛天天练》第5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一本书的页码从1~62,共有62页。

小丽在把这本书所有页码数累加起来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有一张纸被撕掉了,她把其他页码加起来的和是1858。

问被撕掉的这张纸上的页码是多少?

【解析】:

书上任意一张纸都有两个相邻的页码,由题意得这本书少了两个相邻的页码,两个页码数应该是两个相邻的数字。

先求出1~62这62个页码数的和:

(1+62)×62÷2=1953,

则撕掉的两个页码数的和为:

1953-1858=95,

95=47+48,所以被撕掉的这张纸上的页码是47、48。

《奥赛天天练》第5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盒子里装着写有1,2,3,…,134,135的红色卡片各一张。

从盒中任意摸出若干张卡片,并算出这若干张卡片上的各数的和除以17的余数,再把这个余数写在另一张黄色卡片上放回盒内。

经过若干次这样的操作后,盒内还剩下两张红色卡片和一张黄色卡片。

已知这两张红色卡片上写的数分别是19和97,求那张黄色卡片上所写的数。

【解析】:

去掉剩下的两张红色卡片,摸出的所有红色卡片上数字之和为:

1+2+3+……+134+135-19-97=(1+135)×135÷2-19-97=9064。

每次“从盒中任意摸出若干张卡片,并算出这若干张卡片上的各数的和除以17的余数,再把这个余数写在另一张黄色卡片上放回盒内。

”即放回的黄色卡片上的数比每次摸出的数少了17的整数倍,所以,无论摸出多少次,盒中剩下来的数除以17的余数不变。

而且黄色卡片上的数字是余数(比17小)。

9064÷17=533……3,所以最后那张黄色卡片上数字为3

四年级奥数解析(七)平均数问题

《奥赛天天练》第6讲《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在三年级奥数课堂已经作了简单介绍,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基本数量关系式为: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这三个数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准题中什么数量是总数量,其对应的总份数及平均数各是什么数量,再运用对应的数量关系求解。

本讲介绍稍微复杂一点的平均数问题,即灵活运用上面的基本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变式问题。

《奥赛天天练》第6讲,模仿训练,练习1

【题目】:

求下列20个数的平均数: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