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19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全Word下载.docx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各点。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

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

,表示

是正数;

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

是负数;

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②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

3、相反数

①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②a的相反数-a

③a与b互为相反数a+b=0

相反数的意义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3)0的相反数是0。

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相反数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相反数。

表示一个有理数,则

的相反数表示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

例如,+7=7,特别地,+0=0,-0=0。

相反数的特性

  若

互为相反数,则

,反之若

,则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0

4.多重符号化简

  

(1)相反数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

是-1的相反数,而-1的相反数为+1,所以

 

(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

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

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

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5、绝对值

①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距离,表示成|a|。

a(a≥0)

②|a|=

-a(a≤0)

 1.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2.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3.绝对值的主要性质

  

(2)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a|≥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

  (4)两个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运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因为两个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是:

绝对值较大的负数一定在绝对值较小的负数左边,所以,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比较两个负数的方法步骤是:

  

(1)先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

  

(2)比较这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3)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个正数大小的比较,与小学学习的方法一致,绝对值大的较大.

6、倒数:

知识结构

①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作互为倒数。

即:

,则

互为倒数。

②a的倒数是

(a≠0)

③a与b互为倒数ab=1

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4)0没有倒数

①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

1②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1

立方等于经本身的数是±

1,0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关系:

关于原点对称

7、乘方

1.求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

中,

取任意有理数,

取正整数.

  注意:

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看作是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

次幂.

(1)当

时,

为正整数);

  

(2)当

  (3)当

  (4)

为正整数,

为有理数).

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

的区别.

乘方符号法则

负数的积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8、科学记数法

①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a×

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②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9、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①准确数、近似数、精确度

精确到万位

②精确度精确到0.001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③近似数的最后一位是什么位,这个数就精确到哪位。

④有效数字

⑤如何求较大数的近似数,有两种方法,一种用单位,一种用科学记数法

10、有效数字: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明确近似数的有效数字需注意的两点:

一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

二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

如果是整数有效数字是构成整数的个数

如果是小数,有效数字是这个小数从左边的第一个非0的数字数起到未位为止

二、有理数的分类

1、按整数与分数分

正整数

整数0

负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分数

2、按正负分

正有理数

有理数0

负有理数

三、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

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2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a+b-c=a+b+(-c)

3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方法规律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

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分配律:

a(b+c)=ab+ac

4有理数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相加。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

法则1: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

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

一确定符号;

二计算绝对值。

5乘方符号法则:

五种运算:

  运算:

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

和、差、积、商、幂;

混合运算顺序:

①三级(乘方)二级(乘除)一级(加减);

②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进行;

③有括号的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④能简便运算的应尽量简便。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总复习

一、主要概念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必须是等式的形式;

2、只含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

4、分母中不含未知数.因此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四个特点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这两个分别是移项和去分母的依据.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根据

1、去分母-------------------等式的性质2

2、去括号-------------------分配律

3、移项----------------------等式的性质1

4、合并----------------------分配律

5、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6、验根----------------------把根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边看求得的值是否相等

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1、分母是小数时,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转化为整数;

2、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各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此时不含分母的项切勿漏乘,分数线相当于括号,去分母后分子各项应加括号;

3、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4、移项时,切记要变号,不要丢项,有时先合并再移项,以免丢项;

5、系数化为1时,方程两边同乘以系数的倒数或同除以系数,不要弄错符号;

6、不要生搬硬套解方程的步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佳解法。

7要注意所求得的解是否为原方程的解.即解完方程后,应将所求得的解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如果左边=右边,说明所求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如果左边≠右边,说明求解过程有错误,应认真检查看是哪一步计算出了错.这一步可以不写在书面上,但是不可疏漏.

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2、设未数

3、找相等关系

4、列方程

5、解方程

6、检验

7、写出答案

等式●方程●方程的解

1.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可见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一个等式.

2.等式性质的应用

应用等式的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时,必须注意:

(1)强调一个“”字.性质1告诉我们,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性质2也有个“都”字,要求对等式进行变形的方式要保持对等,也就是说,变形必须两边同时进行.

3.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方程是一个有待于研究的等式,即研究这个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什么确定数值时等式才成立.解方程的任务就是“确定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所取的数值”,我们把这个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又叫做“”).这样的值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也可能没有,所以方程可能有一解、多解,也可能无解.如3x-5=4x+3的解只有一个x=-8,方程2x-7=5x-(3x+7)的解就有无数个,而方程2x-3=2x+2则无解.求方程的解或判定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通过一定的变形,就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4.方程解的检验方法

要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其方法是:

将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计算其左、右两边的值,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如果左、右两边的值不等,那么这个数就不是方程的解.

第三章《图形初步认识》总复习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一、常见的立体图形

(1)柱体:

棱柱: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两个相邻的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棱柱。

如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圆柱:

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围绕它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2)锥体:

棱锥: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

如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圆锥:

以直角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围绕它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3)球体: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而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

(4)多面体:

围成棱柱和棱锥的面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叫做多面体。

如图:

下列图形分别为:

棱柱(长方体)、棱锥(三棱锥)、圆柱、球体、圆柱。

温馨提示: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日常观察为基础,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关键是要分清楚物体各部分上下左右的关系。

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因此研究立体图形往往要从平面图行开始。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它具有两个基本性质:

由线段围成,

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按边数多边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在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为若干个三角形,特别是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将它分为(n-2)三角形。

三、立体图形的画法――三视图法

视图的概念:

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方向看一物体,然后描绘出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这样就把立体图形转化为了平面图形。

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概念: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正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视图和立体图形的联系:

由立体图形可以画出该物体的三视图,反之,由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可以说出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1)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圆锥展开是一个扇形。

(2)棱柱和棱锥的展开图:

棱柱和棱锥都是由平面围成的多面体,沿它们的某些棱剪开,所得到的平面图形就是它们的平面展开图,对于同一个立体图形当我们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式,得到的平面图形是不同的。

(3)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规律:

展开图全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时,应考虑长方体或正方体;

展开图中有圆和长方形时一般是圆柱;

展开图中有扇形时应考虑是圆锥;

展开图中有三角形时应考虑棱锥或棱柱,当展开图中有两个三角形和3个长方形应为三棱柱,如果全是三角形(4个)时应为三棱锥。

多姿多彩的图形导学

  一、立体图形

  我们生活在立体三维世界中,随时随地看到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有些物体,像石头、植物等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奇形怪状.同时也有许多物体有较为规则的形状.我们研究的是一些具有较为规则形状的物体.如柱体、锥体、球体等.

  1.常见的立体图形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这几种立体图形: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说明:

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棱柱,因为它们比较常见,为大家所熟悉,所以在此单独列出.

  Ⅱ.棱柱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

  

(1)柱体

  ①圆柱:

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如图).

  ②棱柱:

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棱柱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如图).

  

(2)锥体

  ①圆锥:

  ②棱锥:

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三角形.棱锥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等(如图).

  (3)球体:

封闭曲面组成的图形.

  (4)多面体:

围成立体图形的面都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

  2.棱柱与圆柱的区别及联系

  棱柱与圆柱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差别,如何正确区分它们呢?

  3.圆柱与圆锥的区别及联系

  圆柱与圆锥能比较容易地区别开来,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呢?

  二、平面图形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平面图形(planefigure).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一些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由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成的优美图案.

  三、视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说的是:

从前面看,觉得庐山是一座又开阔又高大的山岭;

从侧面看,又觉得庐山是一座险峻陡峭的高峰;

再从远处和近处,从高处和低处看庐山,总觉得它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我实在说不出到底什么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自己就在庐山中呀.

  这首诗正是诗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景观的结果.下面我们也学着用诗人的眼光去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1.三视图

  主视图:

从正面看到的图,

  左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图,

  俯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

  下面我们看几个由小正方体搭建成的图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从正面看就得到主视图;

从左面看就得到左视图;

从上面看就得到俯视图.(如下图所示)

  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城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就是我们以下要研究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net).我们以正方体为例进行研究.

  将正方体展成一个平面图形,是指正方形的六个面展开后所成的六个正方形中的每一个至少有一条边与其他的正方形的某条边重合即相连.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呢?

  我们都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如果把它展成平面图形,6个正方形中的每一个正方形至少有一边与其他正方形相连.因此,我们从它的上底面入手,先将上底面中的四条棱中剪开三条,然后沿着和连着的棱有公共点的侧棱顺次剪下去,到达下底面,然后再将下底面的四条棱中剪开三条,便可得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如图,我们给正方体的12条棱进行编号.

  如果沿着棱②→③→④→⑤→

→⑩剪开,我们就得到展开图

(1);

  如果沿着②→③→④→⑤→⑨→⑩→

展开,就得到展开图

(2);

  如果沿着②→③→④→⑤→

→⑨→⑩展开就得到图(3);

→⑨展开,就可得到图(4).

   

  展开的方法很多,刚才的展开图,都是沿着和边④有公共点的边⑤剪开的,如果沿着和边④也有公共点的边⑥剪开后,和以上四种展开图差不多.

  如果沿⑥继续剪开,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经过旋转,平移等都可以得到以上四种展开图,因此,我们在此不考虑由于旋转等造成的相对位置不同,将这种展开方式归于前面一类.

  同样将上底面的②→③→④这三条棱展开,但接下来不沿着和①有公共点的棱⑤剪,而是沿着和①无公共点的侧棱⑦或⑧继续剪至下底面的三条棱,便可得到如下两个平面展开图(图(5)、图(6))

  我们可以观察以上六个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它们有规律可寻找吗?

  这六个平面展开图有共同的特性,中间连排的四个正方形恰好是正方体的侧面,而分布侧面两边的两个正方形无论和四个侧面中的哪一个相连,都能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那么,是不是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只有六种呢?

  我们还像前面那样给正方体的每条棱做同样的编号,如果沿着②→③→④剪开后,再分别沿着⑥→⑨→

和⑦剪开,便可得到展开图(7).类似的还可以得到图(8)、(9).

在以上的几种展开图中,是侧面的三个或四个正方形相连,如果让他们两个两个相连结果会如何呢?

  我们剪出六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正方体的六个面,将这六个面摆成下面两个图的情形,如图(10)、(11),然后将它们折叠,结果发现这六个面围成了一个正方体.

  只要沿着②→③→④剪开后,再分别沿⑤→和⑦以及⑨剪开便可得到图(10).

  沿着②→③→④剪开后,再将⑥→⑩→和⑤剪开,便得到展开图(11).

  我们再来看,如图(12),这个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后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把一个正方体展开后6个正方形的每一个正方形至少有一边与其他正方形的某边重合,在这个图中,虽然满足了上面的要求,但右上角的正方形和相邻的三个正方形相连的情形是无法折叠起来的,因此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

  那么,将正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棱呢?

  由于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其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即未剪开的棱)有5条,因此需剪开7条棱.

  五、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平静的水面(如图)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而酒杯(如图)的凹槽则给我们以曲面的形象.

  夜晚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如图),节日的焰火画出的曲线组成优美的图案(如图),这些都给我们以线(line)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