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060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法家、道家、墨家思想

2)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讲授、阅读归纳、思考交流讨论等)

3)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论证、阐述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

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如孔子思想等

2)阅读归纳法:

荀子、孟子、庄子等思想

3)独立思考法:

孔子思想不被当时诸侯王接受原因、儒家思想核心等

4)合作探究法:

儒家思想影响及现实意义等

5)习题练习法:

知识的巩固运用

6)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古鉴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诸子百家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应继承创新、大力弘扬

3)一定时期思想史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反之,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

4)官方思想或主流思想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且不断创新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第一课,本章节主要讲授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应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演变过程,是整个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灌输学生以下思想:

“一定时期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反之,思想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主流思想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它必然在不断的变革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整个章节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内涵,另外孔子思想还涉及到选修四人物评价的内容,整合必修选修内容,在这一块更应重点掌握。

虽然2015年新课标1、2的40题对孔子、孟子思想都已有所考察,并选择题也作为常考内容考察,但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本章节将仍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热点内容,并且对文科生学科素养及文科生知识面的拓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应重点讲解,深挖吃透,理解掌握!

预计2课时。

将“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两个重点内容分开在两个课时掌握,分散学生一课时重点内容消化的学习压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上高二已学习了必修一、必修二两本必修,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思维及素养,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仍然很差,加之本课是必修三第一课内容,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思想文化知识的模式,因此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仍然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挖掘各家思想的本质内涵,使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根据课堂反映,一定程度上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潜力。

四重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原因、孔子思想

难点:

“百家争鸣”原因分析,孔子思想影响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百家争鸣”含义导入“百家争鸣”的学习

1)提问:

“百家争鸣”主要有哪几家?

争什么?

为什么争?

导入到“百家争鸣”的原因

回答:

百家:

虚指,主要有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争:

治国理念和处世方式

原因:

社会转型期,阶层利益和政治派别的不同

(教师引导社会转型期会出现哪些阶层,请从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分析社会变化)

回答:

奴隶主阶层、新兴地主阶层等

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政治:

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

教育:

学术下移,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2)思考:

“百家争鸣”历史意义

回答: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

3)(2分钟时间同桌间相互表述学习内容,加深记忆同时培养学生阐述问题能力)

4)习题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即学即用能力:

①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②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对国家统治权利的争夺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③“朝秦暮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生动写照,造成这一状况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A.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B.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C.诸侯为称雄争霸,重视招揽人才D.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2.道家、法家、墨家学习

1)学生阅读P6关于老子思想的内容,教师结合具体资料,讲解归纳。

强调“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老子反对战争,对和平生活渴望的真实写照。

另外“无为而治”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不采取极端措施,强制民众去做某些事情,将民众卷入战争等,而不是什么也不做。

资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固将自化”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师生共同分析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

现实意义: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

2)学生阅读庄子、韩非子、墨子思想,并归纳:

庄子:

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无差别(齐物论),因此要放下荣辱、生死等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论)

韩非子:

法术势三者合一,强调法治,强调君权,顺应大一统专制集权的需要(现实意义:

强调法治,强调社会变革具有现实意义)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现实意义: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平等博爱,尊重人才)

3)习题针对性训练: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3.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白板展示孔子像及对联,学生直观的认识孔子,认识他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线万世”

台湾将其诞辰9.28定位教师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历史十大名人之一

今天全世界孔子学院有两百多所,《论语》被译为英语、拉丁文等

伏尔泰异常推崇中国文化,启蒙运动时期一度掀起“中国热”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

2)提问:

孔子缘何如此受到人们的推崇?

学生阅读P4回答,教师近一步引导,从学术成就、学术思想、教育成就三方面归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归纳:

学术成就:

整理六经

学术思想:

①仁

对他人:

爱人,强调宽容、善良、等美德,“亲亲尊尊”,由近及远,有等级差别之分

对统治者:

以德治民(统治者具有美德)

对自己:

克己复礼

②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

③中庸之道:

协调仁与礼之间的关系

有仁无礼,就会产生无等级之爱,模糊尊卑界限;有礼无仁,会激化社会矛盾。

因此二者之间要把握好度的掌握,“过犹不及”,统治者要使二者之间和谐统一,“和而不同”

教育成就: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教育思想等

思考:

孔子思想不可取性?

我们对于孔子思想态度?

回答:

尊卑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等

态度:

辩证看待、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2)学生阅读,自主学习孟子和荀子思想,并概括儒家思想的核心

教师补充:

荀子思想中人之性恶,不仅要用王道来教化,同时要用霸道来规范他的行为,因

此有王霸兼用、礼法兼用思想。

归纳: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性恶论、礼法并用

学生思考回答:

核心:

仁政、民本思想、美德、教化等

探讨:

孔子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4分钟)

学生回答:

影响: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个人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

现实意义: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自我约束,自律;现实意义:

建立社会规范,完善法律体系,稳定社会秩序;现实意义:

对中国的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实意义:

政府政策、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有借鉴意义

六.小结及作业布置、书目推荐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异彩丰呈,都对社会发展提出各自的设想。

儒道法墨各家对后世影响更大,早期儒家思想形成,熟记孔子、荀子等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将连连看内容作为小结知识的检测: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儒家不治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道家法治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法家贤治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墨家儒治

上心的文化人学派

课后作业:

请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依托,结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影响及现实意义(500字左右)

书目推荐: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中华书局2016

王恩来《人性的寻找:

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16

彭富春《论孔子》人民出版社2016

3)习题针对性训练

①罗家伦在《中国民族思想的特质》中写道:

“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

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

”此说一个最为有力的佐证是(  )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②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

七当堂检测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着,岁炙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儒家文化在现代仍受重视原因?

答案:

(1)主张:

仁政、无为而治、法治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

政治:

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孔子 “仁”“礼”的学说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影响;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合理内容和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等。

(结合孔子思想,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八板书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阶层利益和政治派别的不同

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政治:

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

教育:

学术下移,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2.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道家、法家、墨家

1.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

庄子:

齐物论、逍遥论

现实意义: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

2.法家:

韩非子:

法术势三者合一,强调法治,强调君权,顺应大一统专制集权的需要

现实意义:

强调法治,强调社会变革具有现实意义

1.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现实意义: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平等博爱,尊重人才等

三.儒家思想的形成

1.创立:

孔子

1)学术成就:

整理六经

20学术思想:

①仁

对他人:

爱人

对统治者:

以德治民

对自己:

克己复礼

②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

③中庸之道

3)教育成就: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教育理念等

不可取性:

尊卑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等

态度:

辩证看待、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2.发展: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礼法并用

核心:

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稳定社会秩序等

影响: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个人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

现实意义: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自我约束,自律;建立社会规范,完善法律体系,稳定社会秩序;政府政策、为人处世、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方面有借鉴意义;对中国的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九教学反思

1.优点:

1)史论结合,史料的运用使各家思想的学习更具体直观更具说服力,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初步认识各思想家的代表思想及言论,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及能力的培养。

2)根据各思想家的思想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及学科潜力的培养。

3)关注学生学科能力及学科思维素养的培养,能做到以古鉴今,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

2.不足:

1)面面俱到,课堂安排过于紧凑,讲授过多,留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使得思考和讨论流于形式,对学生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不到位。

致使学生在后面讨论后谈现实意义的时候表现不是很好。

且不能当堂检测巩固所学,是为课堂败笔。

挽救措施:

增加课时,可将其加为2.5课时;讲完思想就逐条去谈现实意义,便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加深印象。

2)图片展示完孔子后,可请学生来谈孔子对后世及当代的影响,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