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13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些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

从自况“七十书怀”到“天山行色”,再到“故乡的食物”,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如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

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

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

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脉脉温情的打量,是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书中专门谈吃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

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

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

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

“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

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

2.下列关于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

比如用一个大萝卜,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也颇悦目。

B.《榆树村杂记》专门谈饮食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介绍非常详尽。

C.汪曾祺精于厨艺,在家烧菜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

他做的煮干丝,备受聂华苓青睐,以至于她“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D.汪曾祺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的眷念之情。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汪曾祺在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通过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来安抚疲惫的心灵,特别能打动人心。

B.汪曾祺在创作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时,经常到榆树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欣欣然的生活气息”。

C.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榆树村的生活片段,他将散文集命名为《榆树村杂记》就是为了纪念那段日子。

D.汪曾祺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文33篇,以冲淡、节制的叙述让读者有机会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这标志着他“重返”文坛,开文坛之新风。

B.汪曾祺的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C.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

”可见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

沈从文先生也欣赏他的生活态度。

D.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让真与美、日常生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答案】

2.D

3.C

4.A

【解析】

2.试题分析:

D项答非所问,是针对汪曾祺散文的解说,非题目要求的“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的解说,从原文第三、五段可以推断出。

A项,从原文第三段段末可看出。

BC两项则从第四段可得出。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第三、五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汪曾祺的散文,不是题目要求的内容,故选项属于答非所问。

3.试题分析:

C“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榆树村的生活片段”错,原文第二段是说“榆树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就在汪曾祺住的高楼对面……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

”,可见他并没有在榆树村生活。

4.试题分析:

A“这标志着他‘重返’文坛,开文坛之新风。

”错,从原文开头段是说“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

”,然后才“在天地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时间先后顺序弄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

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

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

傅璇琮在《<

学林漫录>

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

“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

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

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

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

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

《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

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

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

《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

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

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

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

“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

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

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

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

全唐诗>

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

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

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

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

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

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7.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请简要分析。

5.B

6.AB

7.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煌煌巨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

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

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

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5.试题分析:

B项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例如选项B项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6.试题分析:

C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修改润色稿”,D“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原因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也是原因。

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

7.试题分析:

本题应当从原文本中提取信息并恰当概括,如抓住文中的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如著书立言、编辑书籍、扶植后辈、热心教育、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等方面。

解答这类题目要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要联系全文,联系主题,速读文章,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不起的弟弟

陈忠实

这天,作家刚起来,弟弟来了。

弟弟从山区老家来,肩头上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着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

兄弟姊妹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的,作家总得给些钱。

弟弟坦然直言:

“哥,你别慌,我不要钱。

我知道你名气很大,还是没有钱。

”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坦率地说:

“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客运。

你想想,你怎么能有钱给我?

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弹了弹烟灰,大声呵斥:

“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

“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

事没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

前几年,你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

那时候你整天写稿子,没人登,我咋看你咋不像个作家;

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作家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

弟弟笑了:

“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子,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拿到贷款。

刘县长是你的哥们儿……”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一张条。

过了两天,作家给刘县长挂了长途电话,说明来龙去脉,最后,点破题旨:

“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

我给他讲不请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了。

刘县长笑了:

“你的电话来晚了,你弟昨日后晌就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农行行长。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

“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

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元,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贷款5万元,这家伙把钱捣腾光了,谁来还贷?

他对这个弟弟最不放心,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

“你可得考虑换贷能力呀……”

弟弟说:

“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相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

“那就把我押上。

弟弟一笑,说:

“谁敢押你这大作家啊。

行长到是给我出了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

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

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

作家说:

“我的那本书早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押不成。

弟弟显然不懂《出版法》:

“你写的书怎么不由你呢?

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哪怕编个慌话,先让我把钱贷下。

作家缠不过,说:

“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

”说完“啪”地挂断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说:

“后来,那贷款缠没缠你?

刘县长多喝了几盅,大笑起来,给作家讲了一个可以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

三天后,交给传达室,我都认不出了,车铃摘掉了,车龙头换上了一副生锈的,车子的钢圈和内外胎换成旧的,只乘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没骂出来。

刘县长说:

“我看着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你常说的‘这个货’——只有这个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看望父母,顺便看望这个弟弟。

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

显然,汽车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

寒暄之后,作家指着自行车,说:

“你太丢人现眼了……”

弟弟笑起来:

“这算个屁事,车也不是刘县长自己的,公家给他再买一辆嘛。

哥,你跟他说是哥们儿,我沾不上大光,沾这么点小光,权当‘扶贫’嘛……”

瞅着嘻嘻哈哈的弟弟,作家什么也说不来。

走出窑院,面对弥漫着柴烟的村巷,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

我的乡亲们哪……

(选自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略有改动)

【注】①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献殷勤,过分热情”之意。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弟弟从老家山区进城找知名作家哥哥帮忙,他不要哥哥的现钱,而是要借哥哥的名义,他很体谅原本也不富裕的哥哥,说明他直率、善解人意。

B.“作家”开始时大声呵斥想买公共汽车的弟弟,后来却说“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

C.刘县长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作家的朋友,又是作家弟弟贷款的介绍人,是一位善于识人、处事缜密的好领导。

D.小说在设置、塑造人物形象时富有匠心,如描写刘县长与农行行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

前者是个有情有义又坚持原则的领导,后者则是个圆滑奸诈、媚上欺下的干部。

9.小说以“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

我的乡亲们哪……”结尾,如何理解这句话?

10.有人认为,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C

9.“呻吟”本是“因痛苦哀伤而发出的声音”。

小说这样结尾,反映了作家的沉重忧虑:

①是忧弟弟——不知何日他才能自尊自强;

②忧现实——在贫困落后地区类似弟弟这样的乡亲远不止一个,他们又是现实和历史滋生的产物,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依赖思想,真正脱贫致富。

10.同意。

理由:

①他未坚决制止或劝阻弟弟的不当言行。

②听任甚至纵容了弟弟的不合理行为,他亲自给县长写字条就是证明。

③对他人(弟弟)有审视,对自己缺乏反思等等。

不同意。

①他扶持贫困的兄弟姊妹,重亲情。

②对弟弟的人品、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如“凭你这号货,能搞客运?

”)③他给县长写字条是碍于手足之情的应付之举,随后又给县长打电话就是想消除隐忧等等。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

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

A项,“善解人意”错。

B项,“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于文无据,应是说明作家无可奈何。

D项,“后者则是个媚上欺下的干部”错,于文无据。

9.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理解文末画线句。

首先要分析划线句子,要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本句关键词是“呻吟”与“我的乡亲们”。

“呻吟”本是“因痛苦哀伤而发出的声音”,结合上文分析可知,“呻吟”反映作家的心中深深地忧虑,对弟弟及社会现状的担忧,“乡亲们”指弟弟和类似弟弟这样的乡亲。

对于句、段内涵题,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

接着深入挖掘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

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10.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谈谈是否同意“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

”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答题时要认真研读文中“作家”的言行以及作者和他人对作家的评价,联系文章主旨,分析作家的人性特点。

同意不同意都可以,关键是理由阐释,要能够自圆其说。

例如:

答同意,理由是①他未坚决制止或劝阻弟弟的不当言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

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

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

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

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

“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

“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

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

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

抑有待于彼者欤!

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

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

计算;

②朱之乱:

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B.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C.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D.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