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215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费尔巴哈论-解析完整版.docx

费尔巴哈论

分段解析完整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中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著作。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

一、历史背景

这本著作是恩格斯在1886年初写的。

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的第4期和第5期上。

1888年恩格斯进一步作了修改,写了序言,并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为什么书名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它是针对施达克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

施达克是丹麦的哲学家,他在费尔巴哈受到唯心主义围攻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费尔巴哈辩护,并于1885年写下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

但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特别是由于他不懂得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使他不能对费尔巴哈做出正确的评价,把费尔巴哈说成了唯心主义。

为此,恩格斯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编辑部的请求,针对施达克的小册子,写了《费尔巴哈论》一书,对施达克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同时对费尔巴哈作了全面正确的评价。

其次,它要说明费尔巴哈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舆论准备的经典哲学。

由于德国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例如资本主义发展的不足,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及其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分化,使其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哲学体系。

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使唯心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虽然在他们的哲学中以辩证法的形式不断的喷发着革命的怒火,但最终还是被体系所闷死。

费尔巴哈用“火的洪流”摧毁了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但是,由于排斥了革命的辩证法,他高举的唯物主义大旗仅仅占领了自然观的阵地,在历史领域仍然没能冲破唯心主义的藩篱。

因此,费尔巴哈最终也被挤到历史舞台的后面去了。

可见,恩格斯把本书题名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既是要说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结束了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路线的发展,也要说明费尔巴哈哲学也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没能挽救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历史命运。

最后,它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

恩格斯写作这本著作的目的就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基本原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他们在德国古典哲学走进死胡同时,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虽然他们都先后迷恋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但最终他们既没有陷入旧哲学的窠臼,也没有将旧哲学全盘否定。

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推动下,他们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吸取了其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从而创立了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阐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真正革命,它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终结。

二、内容简介

《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序言是1888年恩格斯为本书单行本的出版而写的。

介绍了本书写作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出版单行本的重大意义。

附录是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认为它虽然是马克思为进一步研究而匆匆写成的,但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用它作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费尔巴哈论》一书的附录是非常合适的。

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和一个结束语。

恩格斯以史为线索,把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

第一章首先分析黑格尔哲学,不仅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解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分析了其哲学的解体原因和过程。

第二章和第三章全面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恩格斯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提出了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标准,然后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性质,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揭露和批判了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第四章则把前三章综合起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建立起来的,并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新哲学的基本观点。

这四章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步步提高,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再现了从黑格尔出发,通过费尔巴哈达到马克思,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过程。

在更高的基础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在结束语中,恩格斯还阐述了哲学的阶级性,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伟大意义。

三、意义

《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参见《马恩选集》第4卷第4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

“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同上p508)如果说“《反杜林论》是一部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通论,那么,《费尔巴哈论》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它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人一生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全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并且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因而,列宁说:

“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V2p442)

《费尔巴哈论》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它可以使我们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原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搞好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最后,《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

它告诉我们对待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不应毫无批判的兼收并蓄,也不应一概加以排斥,而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加以继承,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1888年单行本序言

中心思想:

说明《费尔巴哈论》一书写作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单行本付印前的一些情况。

一、写作原因及历史背景。

(1—4段)

原因之一:

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1—2段)

恩格斯一开始就转引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说明早在1845年布鲁塞尔,他和马克思就已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马恩之所以产生这个愿望,首先是为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原则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势,以及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是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和前提。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离不开以前哲学思想发展的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积极成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在思想理论上有一定的联系。

但另一方面,两者之间无论在阶级性还是在科学性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因此马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初,就产生了阐明他们的新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的愿望。

其次,也是为了清算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对他们本人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

他们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属于青年黑格尔派。

马克思于1836年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他开始钻研黑格尔及其学生的著作,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俱乐部的活动。

恩格斯1841年在柏林服兵役时,也同博士俱乐部成员来往密切,在此以前他就受到了黑格尔学生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黑格尔的著作,在哲学观点上马克思把自由看成是人类精神的本性,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

恩格斯则认为只有理念和人的自我意识才是全能的。

之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受到他的强烈影响,成为费尔巴哈的拥护者。

从1842年到1844年他们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

在马克思当时的一些著作中有过对费尔巴哈的赞誉,甚至还有费尔巴哈哲学的某些遗迹。

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步成为纯粹的费尔巴哈派,而是在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不断克服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最后在1845年春天,他们共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成超越了费尔巴哈。

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恩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世界观的转变过程。

因此,当他们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旧营垒了走出来,摆脱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羁绊时,就产生了共同清算从前所受到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彻底抹掉旧哲学的烙印,阐明自己新世界观的愿望。

为实现这一愿望,马恩于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季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进行了批判。

书中不仅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及由费尔巴哈哲学装备起来的“真正社会主义”的反动思潮,并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在当时没能出版。

马克思1846年给安年柯夫的信中写道:

“您很难想象,在德国出版这种书要碰到怎样的困难,这困难一方面来自警察,一方面来自代表我所抨击的一切流派的利益的出版商。

至于我们自己的党,那么它不仅很贫困,而且德国共产党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党员由于我反对他们的空想和浮夸而生我的气。

”(《马恩选集》p331页)因此书稿只能“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写作《费尔巴哈论》,经过了四十多年。

这期间马恩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他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进行过说明,但无论哪本书都说得不够全面系统,对于费尔巴哈则更没有回顾过。

而费尔巴哈对他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哲学家都大,恩格斯深感欠着费尔巴哈一笔信誉债。

四十年来,由于马恩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从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没有机会回到从前的题目上去,这样他们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由来已久的愿望。

原因之二:

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

(3段)

这就是说恩格斯之所以在四十年后又写《费尔巴哈论》,实现他和马克思的夙愿,也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思想战线、阶级斗争的情况密切相关的。

首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准确地阐述和说明的需要。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以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流派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之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相继创立了自己的政党,工人运动处在新高潮的前夕。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好思想理论准备。

全面系统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用以武装工人阶级,提高工人运动理论水平,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其次,这是对复活德国古典哲学反动倾向进行反击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德国古典哲学也没有销声匿迹。

1848年革命后,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日益反动,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进军,更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仇恨。

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影响,欺骗和麻醉劳动人民,他们把已经终结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重新抬了出来,使“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

(单行本p2《马恩选集》v4p208)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一些国家流行着新黑格尔主义,资产阶级学者称之为“黑格尔复兴运动”。

其实新黑格尔主义并不是如实的复兴黑格尔哲学,而是从右的方面片面地发挥着黑格尔哲学中的糟粕,它抛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宣扬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攻击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与此同时,在德国则盛行着各种折衷主义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最恶劣的是新康德主义,其代表人物有朗格、李普曼、柯亨等人。

新康德主义者把黑格尔当成死狗抛在一边,在“回到康德去”的口号下,力图恢复康德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折衷主义,抛弃其唯物主义因素。

他们攻击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应当是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所谓的“伦理社会主义”。

面对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也应针锋相对的宣传自己科学的世界观,粉碎资产阶级复辟旧哲学的企图。

最后,这是澄清党内思想混乱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其来源,马恩多次声称自己是黑格尔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这就容易产生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流派则借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歪曲和攻击。

他们污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拼凑,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为一谈,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混为一谈,甚至污蔑马克思抄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种折衷主义也影响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与党内的修正主义思潮一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引起了党内的思想混乱。

由于以上原因,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又系统地说明是很有必要的了”。

(p4&P208)

原因之三:

为了满足新时代编辑部的要求,评述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对费尔巴哈做出正确的评价。

(4段)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独占统治地位,后来,费尔巴哈开始对其进行批判,从1839年到1845年间,他先后写作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的原理》、《宗教的本质》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著作,在哲学界、思想界引起了重大的反响,招来了一些大学讲师对他的围攻。

(如新康德主义者朗格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说成是实证主义,文德尔班则攻击费尔巴哈是德国唯心主义的迷路的儿子,还说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一出悲剧等)正在费尔巴哈遭受围攻之际,丹麦的一位哲学家施达克出来为费尔巴哈进行辩护,并于1885年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

施达克的主观目的是维护费尔巴哈,但由于他不懂得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有着“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

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也歪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本来面目。

于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的编者请恩格斯著文评述施达克的小册子,恩格斯欣然同意,以便借此机会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做出了正确的评价,偿还他和马克思四十年前的心愿。

二、对本书付印前的情况说明。

(5段)

恩格斯指出,本书付印之前,他又重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旧稿,感到以这部书来完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目的是不合适的。

因为书中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对他的学说本身没有进行批判。

而已写好的解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部分,由于当时他们经济史方面的知识不足,对某些原理尚未明确说明。

但是,恩格斯从马克思的旧笔记本找到1845年春天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认为这个提纲虽然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但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p4、p208—209)恩格斯就把它作为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了。

思考题:

恩格斯为什么写作《费尔巴哈论》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评述黑格尔哲学。

恩格斯科学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革命意义;说明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和影响;最后概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意义。

本章有十八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五个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1-2段)

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段)

恩格斯通过施达克的小册子,引申出德国古典哲学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而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

恩格斯说:

“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就是说,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这本书,使人们返回到费尔巴哈本人生活和从事理论活动的时期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时期也正是黑格尔哲学达到顶峰并开始终结的时期。

这距恩格斯写作本书仅仅四十多年,“不过一代之久”,然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人却对他感到陌生,似乎相隔了整整一个世纪。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1848年革命之后,德国起了巨大的变化,处在革命发生以后时期的人去看革命前的情况必然会感到陌生。

四十多年前,德国还是一个政治经济都十分落后的国家。

英国早在17世纪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下半叶有发生了工业革命,从而成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法国在18世纪末爆发了1789年到1794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比较彻底的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19世纪初的德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总的来看,封建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仍占统治地位,政权掌握在封建贵族手里。

整个国家仍处在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全国分成三十四小邦和四个自由市,各邦、市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各自独立,就是在城市中,行会制仍大量存在。

这种状况就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恩格斯曾这样描述过德国的社会状况: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

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

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受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

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

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

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

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

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

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死骸的力量都没有”。

(《马恩全集》12p633—634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因此推翻封建制度实现国家统一,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德国的唯一出路。

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刚刚开始形成,政治上经济上都很不成熟,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不敢同封建势力公开决裂。

(1806年拿破仑军队打到德国,加速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出世太晚了。

当他们正要革命的时候,欧洲无产阶级已经强大并且日益觉醒;当他也想学着英法资产阶级那样对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发动进攻的时候,“它本身已经是同无产阶级以及城市居民中所有那些在利益和思想上跟无产阶级相近的阶层相对峙的了。

他不仅看见,在他后面整个欧洲都对它采取敌视态度。

”(《马恩选集》p322)因此,德国资产阶级宁愿拜倒在封建贵族脚下,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在拿破仑的威胁下,封建王朝对资产阶级作了些微不足道的让步,这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幻想。

所以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对封建势力怀有不满情绪,思想向往革命;另一方面,又不敢把革命付诸实践,“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v1p10)黑格尔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他就不能不反映德国资产阶级这一矛盾性格:

一方面论证现状必然要改变;另一方面又支持现存国家制度。

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幻想改良道路的哲学表述。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莱茵河畔出现了许多工业中心,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势力进一步强大,加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此时费尔巴哈高举唯物主义大旗,“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熏熏的思辨”。

(《马恩全集》v2p159)他为1848年革命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武器。

虽然1848年革命遭到了失败,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王朝战争,终于在70年代排除了小邦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

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农奴制的地主经济也缓慢的转化为容克式的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由于1848年以后所发生的事情,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所以恩格斯强调,这一切“仅仅是1848年革命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

(p5&p210)

另外,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德国工人阶级同时日益强大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在思想领域,1848年的革命风暴“毫不客气的把任何哲学都撇在一边”,结束了德国古典哲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甚至连费尔巴哈也被人们遗忘了。

1848年革命前后的变化如此之大,因此到1886年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时,过去的情况已经使人感到陌生,好像相隔很久了。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

(2段)

恩格斯之所以回顾1848年革命前德国的情况,是为了考察在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哲学究竟是代表封建贵族的利益,还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哲学革命和18世纪法国哲学革命的比较,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说明了黑格尔哲学和法国哲学一样,是资产阶级哲学。

从共同点来看,“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革命的前导”,即他们都为行将到来的政治变革制造了舆论,作了思想准备。

大家知道,18世纪欧洲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推翻封建统治,取消封建特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迫切的革命要求。

这种要求反映到思想领域,产生了伏尔泰、卢梭、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一批代表新型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哲学家。

他们高举战斗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旗帜,同作为整个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经院哲学进行了坚决斗争,形成了一股反封建主义、反唯心主义、反宗教神学的思想巨流,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从而成为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先导和舆论准备。

同样,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也起到了政治变革前导的作用。

虽然当时德国的经济还很落后,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特别是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的呼声愈来愈高。

这种要求反映到哲学上,就表现为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一直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德国社会制度变革的不可避免,为德国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从不同点来看,一方面表现在两国哲学家的遭遇不同,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受到了反动的封建专制政府和教会的残酷迫害,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两次被监禁在巴士底狱中,他的著作被烧毁,一生数次流亡国外,甚至死后遗骨也不能在祖国安葬。

唯物主义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