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255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Word格式.docx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

1901年《辛丑条约》

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吏治和军队腐败,战争指导思想错误,不了解世界大势。

(2)经济技术的落后:

武器筹备落后,指挥艺术缺乏,军队素质极差。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过程,文件)

意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3)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失败原因:

⑴主观上: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了解局限性就可以)

㈠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和理论指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⑵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教训: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文件:

《资政新篇》《太平军目》《天朝田亩制度》等

过程:

①1851年1月11日,桂平县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②1851年9月,攻占永安,太平军整顿建制,严肃军纪,清除奸细,封王,由东王节制诸王,初建政权。

③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进行北伐于西征、东征,1856年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④1956年天京事变。

⑤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原因,教训(兴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过程)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性质不一定全)

失败原因:

封建性;

买办性;

腐朽性

在引进西方的先进东西时,要学会引进更重要的东西,而不是拣了芝麻(设备、技术)丢了西瓜(制度、文化)。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过程:

求强(19世纪60~70年代)求富(19世纪70~90年代)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代表人物,文章)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准备不足(理论与组织);

操之过急(百日维新);

忽视统一战线(李鸿章.袁世凯等)

代表人物:

郑观应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文章:

《盛世危言》《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第三章(比较重要)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

掠夺铁路修筑权;

攫取采矿权;

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恶性膨胀

②社会矛盾激化③清末“新政”

④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使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离德。

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力量的形成。

2.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

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3.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报纸政党)

报纸:

《民报》和《新民丛报》政党:

革命派与改良派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这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编综述

1.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没写详细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共产国际的成立。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4)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2.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要让位于人民共和国?

(1)帝国主义不会容忍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不能容忍,也经受不起任何实质的民主改革,不会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作出原则性的让步。

(4)广大工农群众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其他任何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口号(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发展历程写的应该不全)

口号:

“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的不同之处: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③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这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2.中国的新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怀疑

1 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3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2)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启示

1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 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3.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没具体写)

(1)从时代特点看(2.)从领导力量看(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

(4.)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看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战

(1)李大钊1919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1920年3月,他在北京大学组织了我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问题。

(2) 陈独秀1919年1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本志宣言》,指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1920年9月,他在《谈政治》一文中,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指出劳动者“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3)毛泽东1918年,和蔡和森、何叔衡等在长沙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1918年8月,他为了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到北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9年7月,他主编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出版的《湘江评论》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宣传社会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

1919年冬天,他为了扩大湖南各阶层人民反封建军阀的斗争,第二次到北京,进一步研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4)周恩来1919年9月,和郭隆真、马俊、邓颖超等在天津组织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出版了《觉悟》杂志,开展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讨论。

(5)杨匏安,1919年底发表《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等,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它的发表几乎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可以说是该文的姊妹篇。

(6)瞿秋白在北京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王烬美在济南组织了“励新学会”,出版了《励新》半月刊。

阮啸仙在广东组织了“新学生社”。

在四川有《星期日》,在浙江还有《教育潮》等。

5.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条件(不太确定)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1)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纯洁-思想基础)

(2)是在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阶级基础)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大人员名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 

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 

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一大人员名单: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各个时期的文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文章:

从1928年10月至1930年5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

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

1927年后三次“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

(1)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2)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3)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

(转折点: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在军事问题上,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单纯防御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

在组织问题上,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第六章(抗日战争比较重要)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基本经验:

1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3.怎样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4.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建设抗日民族根据地的?

(三三制原则)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第七章

1.国共重庆谈判的过程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

胜利原因:

(1)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2)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

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八章

1.新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3.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现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反”运动。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标志。

下编综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括号内为详答)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985元。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

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飞船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辨别分析题

1.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问题。

例如: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问题。

如:

辛亥革命是不结果实的花。

3.关于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

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综合题目

1.中国社会发展规律。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