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263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好题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14新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

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

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

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

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

”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选自2010年4月10日“新华网”)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加沙地带仅有一个供游泳运动员训练的场地,里面拥有的加沙地带最好泳池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仅能满足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需要。

B.天生就是练游泳的好苗子,并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的杰哈德经历过太多的苦难,缺少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总显得很忧郁。

C.尽管家境贫寒、条件简陋、局势紧张,但杰哈德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参加游泳比赛的梦想,盼望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D.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只知道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E.对于加沙人来说,比赛结果远不及参赛本身重要,能够走出拉法口岸,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就是他们看似近在眼前,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梦想。

解析:

A.“仅能满足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需要”错,原文中是“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

”E.“永远也无法实现”错,原文是“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答案:

AE

2.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作者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增强现场感,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的追求。

3.“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这句话表明了加沙人冲出封锁参加比赛甚至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突出了参赛的艰难,从而表明了加沙人对参加比赛的强烈渴望之情。

4.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

伦纳德·

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

斯韦尼。

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

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

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

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

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

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

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

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

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穿越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国。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

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

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

”我不觉说道。

“是啊。

”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

”他怀着希冀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

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

机群将于9点10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字久岛上空会合。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

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

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波克机长告诉我飞机马上要拉升到投弹高度了。

这时我们已经飞临日本领海上空。

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

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

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

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15枚高射炮弹。

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

11点33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1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

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点01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

”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l万英尺的高度。

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

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

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

后来,当我们从200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

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

在这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

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

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 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

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新闻奖。

5.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②突出时间,渲染了原子弹投放之前紧张的氛围,现场感强。

6.文中8~12段记录了作者与吉里中士的对话。

怎样理解这段对话?

从作者与中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体会到人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迫切心情。

7.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画线部分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原子弹投放后的景象,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镜头感非常强烈,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8.有人说:

“一场对于科学最令人激动、最富有成效和最伟大的探索,最后却导致了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武器的发明!

成了科学家悔不该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科学是把双刃剑。

通过科学,人们可以探索世界、认识自然,进而改善生活;

通过科学,人们也可以摧毁物质世界,破坏生态,甚至危及生命。

1945年8月,原子弹的投放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灭亡,但同时原子弹给日本人民造成的危害——人类大量死亡、新生婴儿残疾、土地常年无法种植、各种辐射也是令人恐惧的。

经过无数天才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所发现的原子能,从它的奥秘被揭示后,便在战争的阴霾下成长。

人类一定要理性地利用科学为自己造福,而不要毁灭在自己手中。

板块二 访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

《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

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

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

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

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

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

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

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

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

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

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

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

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

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

就是回报。

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

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

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

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

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

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

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

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

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

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北大、清华、复旦三校联合而成,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大批“人杰”。

B.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迄今为止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很不够。

C.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

D.张曼菱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从落后的云南走出来的游子,寻找到了灵魂回归故土的方式。

E.中科院那位只想着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

A.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

B.西南联大本身具有历史价值,我们对它本身的价值发现不够,不是对联大的历史发现不够;

E.“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是张曼菱批评年轻人思想狭隘时给他讲的道理,并非对他的批评。

CD

2.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

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

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

③西南联大师生传承了5000年文明的文化精神。

3.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

综合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第一问:

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第二问:

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4.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

请阐述你的原因。

示例:

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

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

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

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

//同意。

“人生识字孤独始”就是人生识字始孤独。

当一个人识字读书有了知识,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就有了思想,有了感情,有了或大或小的理想和理念,开始对人生、社会、世界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感知自然、社会、自己和周围的人,如何不孤独,如何不油然而生忧患意识?

张曼菱不拒绝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并努力回报社会,正是最好的例子。

(答案必须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

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

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

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的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

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比较生活化;

二是有点自由派;

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