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77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气候变化与水资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这样一些影响,包括干旱、洪水以及海平面的升高,这些都导致对我们清洁水的供应会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的研讨会当中,来逐步考察一下气候变化以及水资源方面的影响会对我们这个地区有什么样重要的意义,我们今天研讨会所讨论的题目将包括气候变化对中国水供给的影响,我们也将讨论一下气候变化和水资源报道方面的问题,以及从今天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这次研讨会能够顺利举行也得到了很多相关人士的支持,在这里我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们想向科学发展网络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支持,也向今天的发言人表示感谢,包括来自于中国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的刘春蓁教授,来自BBC的JeremyBristow,还有来自必和必拓的HelenaRobinBordie,我们非常感谢必和必拓公司能够对我们举办的这一系列研讨会提供赞助和支持,对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参加今天这样一个活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对寻找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提供我们积极有益的贡献,希望大家能从今天的研讨会中有所收获。

现在有请刘春蓁教授到台上来做第一个发言,有请。

刘春蓁:

先生们、女士们,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媒体研修班。

我是1959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水温气象学院气象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大部分时间从事水的工作,所以今天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中国水的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

我报告的题目是“气候变化和中国的水资源。

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是水是可再生资源;

二是气候变化对我们水方面有哪些观测到的影响的事实,变化的趋势以及变化的原因;

三是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水资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环境因素,它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所以水资源对我们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俗话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水是由大气的降水提供的,大气的降水落到地面上以后渗透到土壤,补给地下水,就形成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再流入到大海里。

陆面的水和海洋的水通过蒸发,再返回大气。

这样一个水循环就把不同载体上的水周而复始地运转起来,来为我们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可再生的资源。

在不同的气候区这样一个水的循环由降水来变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份额是不同的,比如说在干旱气候区,只有很少的降水小于200毫米,有时候几十毫米,这样的降水大部分都是被蒸发了,蒸发量占了70%,而转换成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只有0-2毫米,而在湿润气候区,蒸发量就相对要少,转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份额就比较多。

在中国,可再生的水资源的总量是2.8亿方,而利用的水资源仅仅是8450立方,就是说仅仅占总资源量的31%。

而很大量的地表水都通过洪水流入到海里了,在工程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都流入到大海了。

在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是非常不均匀的,在华北降水大概是50-800毫米,耕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是65%,而水资源占总量仅仅是19%,GDP占总量的45%。

在华南,降水差不多800-2000毫米,可耕地占35%,水资源占81%,GDP占55%。

所以北方耕地面积多而水少,

我们中国的水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有三大水问题:

水多、水少、水脏,再加上我们人类活动是非常强的,以及我们经济发展对水的要求是越来越增加的,再加上气候的变化的影响,所以总结起来对我们国家的防洪安全、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和水工程的安全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现在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水循环的各个分量里所观测到的变化,观测事实是哪一些,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见图)这张图片展示了全球在未来已经发生的最近100年气温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最近100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面临着一个非常显著的变暖,这是IPCC第四次评价报告的主要结论。

近100年来,从1906到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升高了降低0.74度,而从1850年到现在100多年,最暖的12年是发生在1995-2006年。

而且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全球地表温度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引起的。

另外还有一个结论是气候的变暖很可能已经对自然的和生物的系统,无论哪个大洲,全球各个大洲已经发生了影响,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

(见图)这张图给出了在水圈里影响的表现,最突出的影响是冰冻圈,主要是在北纬冻土的地方。

这个影响使得冬季在冰上在冻土上运行的时间缩短了,而且一些有冰川的湖泊面积在增加,数目也在增加。

另外在极地一些以冰雪融化湖泊为主要的河流的径流也在增加,所以导致春季洪水提前。

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在极地的流域,由融雪所补给的春季的径流提前。

另外有些河流的温度、湖泊的温度也在升高。

湖泊和河流温度的升高对水生的化学和热力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水里面生物的生存也产生了作用。

这都是在IPCC第四次评价报告里给出的,全球的冰冻圈和水圈主要由于温度升高而产生的影响。

(见图)在我们中国,地表温度的升高也是非常显著的,和全球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最近20多年,温度显著升高。

从1986到1987年冬天,到现在为止,有19个暖冬都是发生在这期间的。

在这100年的时间里气温上升了0.5-0.8度,而最近几十年平均气温的上升的幅度是0.22度,比全球温度上升的幅度是要高一些的。

而观测到降水也发生了变化,降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北和华北降水是在减小,而西部降水在增加,华南降水增加。

(见图)这是我们国家的观测站,有543个有完整记录的观测站,从1961-2005年,红色的是温度显著升高,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

中国降雨的观测站,也是和刚才一样的。

(见图)从1980-2000年,我们国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北方降水减少了10%,径流减少了41%,而水资源减少了25%。

在华南,降水增加的不是很显著,但是水资源是增加了4%。

相应在最近20年里,北方的干旱和缺水是显著增加的。

而南方发生了多次比较大的洪水,大家都知道了,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洪水都是比较大的。

说到水资源系统,水的系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的、比较天然的水系统,天然的水系统就是受人类干预比较少,而且往往它的变化主要是由气温的升高影响。

当然,天然水系统也有由于降水的,就是人类干预比较少的。

另外就是被管理的水系统,对于被管理的水系统的变化除了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我们现在分头看一下对于天然的水系统主要分布在我们国家的西部,像青藏高原,还有一些湖泊。

在最近30年,青藏高原冰川的面积是减少了4000多平方公里,而冰川由于气候变暖使得每年冰雪融化的总量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差不多是四五百亿方尺。

有一些由于冰川所补给的湖泊,往往产生的洪水是增加了。

而在西藏高原和新疆,有一些湖泊的面积是扩展了。

(见图)左边是全球温度上升趋势,而右边是西藏的温度升高,我们可以看到西藏温度升高的幅度是非常大的。

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冰川后退。

(见图)这张图是1982年,冰川还都连在一体的,而到2006年,我们看到冰川已经断开了。

有一些湖泊周围冰川的面积从1970-200年是在减少的,由196平方公里面积缩小到174平方公里。

而相应湖泊的面积是在增加的,已经由1976年的1933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1981平方公里。

(见图)这是新疆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演变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几年,原来一个整体的冰川也分开了,分裂了。

刚才说的是自然的、天然的水系统,对于管理的水系统,我们国家的六大江河的径流从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管理的河流系统,因为这里面每条河流都有大量的水利工程来进行控制,还有很多的调水工程等等,所以这些河流基本上是属于管理的系统,另外还有一些湖泊受到调水和灌溉的影响,所以都是管理的水系统。

我们国家六大江河的径流在最近从八十年代以来都在减少,其中减少最突出的是海河流域,还有黄河流域,还有淮河流域。

(见图)这里我们给出了黄河花园口,蓝色的是7月份径流减少的情况,红色是年径流的减少情况,黑色的是下游力军站径流减少的情况。

下面给出的是兰州上游径流减少,一个是7月的,一个是年的,包括上游、中游、下游。

(见图)在海河流域径流减少的突出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来,这里选了三个水文站,有观台、七峡里、张家坟。

从1981-2004年,径流的减少要和丰水期就是50-80比,减少的幅度最少是40%,最大的是将近78%,减幅度是非常大的。

(见图)这是黄河的几个站,刚才提到的是从下游、中游到上游,从1981-2004年减少的幅度与1950-1980年比,力均减少达到50%,花园口是33%,上游的唐耐还站减少稍微少一点。

(见图)这是青海湖,青海湖的水位从1975-2000年,25年里水位下降了25米,而青海湖的面积从1950年的4568平方公里退缩到2000年的4256平方公里,减少了300平方公里。

(见图)这是华北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

地下水平均每年都超采100亿方,超采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

这张图给出了1959年和1981年北京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地下水位下降是十分严重的。

我们中国大概有669个城市,缺水的城市达到400个,其中110个城市是严重缺水。

其中有7万公顷到20万公顷的耕地面积都受到干旱的威胁。

湖泊其中有75%和沿海地区53%都受到了污染,而城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了97.5%。

我们给出了观测的事实,观测到这样一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说对于管理的系统,刚才提到这样一些变化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包括我们说的由于人为的气候强迫,就是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产生的气候变化,还有气候本身自然的变化影响之外还受到非常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水量的增加的影响。

所以,影响的因素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因此,要把这些因素完全定量的分离出来,比如说气候的因素占多少,人为因素占多少,以及气候强迫的因素和气候自然边远的因素,这些工作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现在也正在进行。

刚才提到,七十年代以来到现在,我们国家从全国的尺度范围来看出现是南涝北旱的局面,原因有几点:

一是我们国家因为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在这期间一直处于减弱的趋势,东亚季风减弱,所以不利于暖湿气流北上,雨带维持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另外,北方尤其中国区域,由于污染、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的作用是反过来的,它是阳伞作用,在它的作用下使得陆海的温差减少,也减弱了东亚季风。

另外,气温升高加剧了北方径流的减少,加剧了北方的干旱。

(见图)这是在IPCC第四次评价报告里,我们国家提供的七十年代以来季风减弱的情况,它和我们最近以来的北旱南涝的相关是比较大的。

我们再来看看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见图)未来100年全球将进入一个更加温暖的时期,这就是IPCC第四次评价报告里提供的,在不同的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型预测出来的全球平均温度大致要上升1.1-6.4,会进入一个更温暖的时期。

而在这样一个全球变暖的背景下,IPCC关于气候变化和水的特别报告里提到,有五个气候模型根据不同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和气候模型预测出来的未来2050年全球径流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气候模型预测的在有些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高纬差不多都相同,但是对其他有些地方给出的模型,不同的模型在同样的情景下给出的预报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综合了五个模型的结果,就说明目前在未来的预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见图)这就是综合起来的未来径流,增加的是蓝的,是高纬度,另外还有东南亚这些地方。

而红的是径流要减少的,全球气候模型要给出来的,我们中国华北径流是增加的,而南方稍微是要减少的。

这是全球模型国外来研究的结果。

在看看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对水的影响,缺水或者水的压力会有什么样影响呢?

采用了这样一个指标,就是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000方,认为是缺水的,水资源径流显著减少的标准就是径流减少的量要大于历史上30年平均的标准差。

(见图)这就是结果,从这儿来看,白的地方不存在人均小于1000方的,我们国家的华北缺水要减缓,这都是用全球模型给出来的。

而欧洲一些地方缺水情况加大。

(见图)这是我们中国给出来的2020和2050年所预测的温度和降水,平均温度在2020年增加1.3-2.1度,2050年增加2.3-3.3度。

而未来50年,降水总的来讲都是增加的,2020年增加2%-3%,2050年增加5%-7%。

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水利部用水文模型,来把气候模型的结果输入到水文模型,这是得到的结果。

从我们国家自己给出的结果来看,2008年相对于1960到1990年,北方的缺水并没有得到缓解,可以看到这些地方还都是缺水的。

而在南方,相反水是增加的。

所以,我们自己的预测结果是北方的干旱缺水未来不会得到缓解,而南方的洪水也可能还会加大。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气候模型给出的预测结果往往是不同的,我们这个结果和全球气候模型的结果显然不一致,这也告诉我们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仅仅用一种模型预测未来风险太大,所以现在一般用几种气候模型来给出一个集合的结果,这样就把它的不确定性稍微减少一点。

而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剧,从近30年来看,中国沿海的海平面总体上升了30厘米,其中天津沿海上升20公分,上海12公分,辽宁、山东、浙江超过10公分。

2000年起到2050年中国海平面将要上升13-22厘米,相应台风和风暴潮机率和强度增大,对我们沿海,因为我们的海岸线非常长,尤其几大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都是在沿海,所以受到的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现在来讲,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一个是研究的面还不够。

另外,即使气温的变化升高,有些在小尺度上局地的温度升高也还可能是自然变异,所以有些地方掩盖了人为强迫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子,它们的因素还考虑得不够。

另外,在IPCC第四次评价报告里所观测到的水的变化,主要考虑的是气温升高的影响,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对水资源而言,非常重要的是降水趋势变化的研究,这个原因还不够,这是因为降水的自然变异性太大了,而雨量观测的站网空间分布得不均匀、又比较少,时间覆盖率低。

另外再加上气候模型对降雨模型的精度比较低。

所以,如何在观测到的径流系列里分离出气候的自然变率、人为强迫变化以及非气候因素,包括人为干预与管理实践作用等等,还是非常大挑战的研究课题。

最后给出三点结论:

第一,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已经线路出来,反映在冰川海平面上升,还有一些河川径流湖泊水位的减少,而未来他们对洪水、干旱、水资源短缺的影响还可能进一步加大。

第二,在区域尺度上,人为气候变化和自然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交织在一起,所以正确识别水资源观测的变化原因,各个因素的作用与贡献对未来的政策有重要意义。

因为我们现在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不要现在一出现什么变化,一出现洪水,一出现干旱就全都因为气候变暖,也不要这样认为,但也不要以为这里面就没有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现在水文或者水资源变化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抓住这些东西来正确地未来政策,如果我们对现在变化的原因还人事不清楚,那么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就谈不到了。

第三,对于水资源系统的运用和管理,特别重要的降水的年际和年内的变异,我们每年进入汛期之前,防汛抗旱的国务院领导都会关心今年的汛情未来几个月是洪水年、干旱年还是平水年、枯水年?

特别关心的是这个。

所以,人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年内的变异,对于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尤其重要的。

所以我们如何改进气候模型,更好地模拟出人为气候变化,就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产生的气候强迫的变化对自然变异的影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尤其对我们国家的水安全,我刚才提到的四方面的安全,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非常感谢刘老师简明扼要的报告,把这么重要的问题用这么通俗的语言讲出来。

下面有请JeremyBristow从报道的角度给我们做一个简短的评价,然后在HelenaRobinBordie评价之后会进入问答阶段。

JeremyBristow:

非常感谢刘教授精彩的演讲,她用非常简单清晰的语言向我们作出了非常明确的概要的介绍。

听了她的介绍以后,我觉得从对气候变化进行报道的角度也有很多的信息令我感到印象非常深刻。

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来说,可能我们往往更多的是要注重一些事实性的东西,比如到底这个事情是发生了还是没有发生。

但是正如刘教授介绍的,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更多的是在说这个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比如说有60%的可能性会发生,而且这样一些情况的发生可能是以不同方式展开的,刘教授也讲到,在赤道地区海洋水温的变化就会导致对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作为一个记者,从我们报道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把气候变化这个事情本身的复杂性的信息非常好地传递出来。

所以,在我们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向广大公众进行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要对和我们一起工作的同事进行一个教育,应该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就是在这个领域当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什么事情一定、确定会发生。

对于在气候变化方面,我们现在讨论很多的是它未来的影响和结果都是一些潜在的,就是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我们更善于解决我们当下现在面临的威胁,比如说在50年以后有80%的可能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威胁,对现在的人来说从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好的接受的话,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所以作为记者,我们重要的任务是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些信息,让他们了解这些潜在的威胁。

我想讲的就这些。

HelenaRobinBordie:

确实,不确定性的因素实际上在经济领域也完全是如此的,包括在中国,也包括现在在国际上。

如果大家要问我,比如说中国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状况到底怎么样?

尽管我的工作是做这样的预测,但是我还是很难确定地告诉大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对风险、对这些不确定性的评估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另外,在刚才的报告中也听到了做模型、做预测整个过程中确实也是有着很多复杂性的,很多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对未来很长时间,比如说我们的一个项目要预测未来40-60年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比如说在一个模型中我们会考虑到在未来75年以后,当时水的供应和水资源的情况到底在经济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很难对水环境以及未来它对经济性的影响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模型的描述。

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对它未来所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的前提下,这个工作更加显得有重要意义。

现在进入问答阶段。

提问:

刘老师您好,我有一个疑惑,就是我在西藏的时候看到西藏的温度上升本身是有争议的,就是到底温度上升多少。

如果温度上升的技术有争议的话,那么我们的水资源未来的流失量是基于什么样的数字测算的?

我对此比较迷惑,它会不会使我们的径流量产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温度上升的问题,我刚才给出了西藏气温观测的事实,是比较明显的,我不知道你说的对西藏气温的上升有争议是指什么?

因为气温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均匀,也可能你知的那个地方气温是下降的,而我给出的是总的平均的情况,尤其是在西藏东部,上升是比较明显的,你说的是不是属于西藏的中西部?

区域分布比如中部和西部差距也很大吗?

对。

这个区域的冰川或者高山比较多,是不是也会影响变暖,也有变化吗?

刚才说的冰川的消融,和那个地方气温的升高,这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关系,就是由气温升高引起的。

健康时报记者:

从气温、水温变化和人体健康方面,咱们有没有相关的研究?

水体温度升高以后,一些污染像蓝藻事件等有增多的趋势,这和水温度的升高是有关系的。

而在国外这方面研究比较多,就是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它是通过水温的升高影响水本身的热力结构、化学成份。

人要喝水,另外还要影响水里的水生物,对水生物也有影响,像对大麻哈鱼的影响,国外也是有这个研究的。

刚才刘老师提到气候变化与健康的问题,我简单补充一个最近比较重要的研究。

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做了一项研究,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血吸虫北移的范围会扩大几十万平方公里,这是经过六年的数据测算得出的。

刚才在您的PPT里看到关于中国河流径流量未来变化的趋势,我发现您的PPT里是用五个不同模型里做出来的,但是在长江流域中段都显示径流量下降的趋势,能否说明长江流域径流量下降是比较明确的趋势?

这对咱们现在在长江中游,包括长江中上游的水电站有没有影响?

还有现在咱们建设水电站的时候,对将来径流量变化有没有考虑在里面?

非常好的问题。

应该看到,涉及到未来刚才提到不确定性的问题,五个全球模型给出的我们南方确实是减少,北方是增加的。

而我们国家用的区域模型,得到的结果相反。

一定说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完全根据这个来考虑具体的措施,我觉得是很难的。

但是对太长远的,比如说2050年未来的情况,未来长江水是少了,北方水是多了,这种可能也不能说不存在,因为现在也有这样的结果。

所以,关于如何对待不确定性的问题,刚才同行们都特别提到,对一个管理者如何对待气候变化,现在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对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未来50年要给出确定性的,就是我们现在水库的调度或者将来长江三峡的运用都要考虑未来长江水的减少,恐怕不会采纳,一个是时间太远,另外是否那么肯定。

所以,如何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应该让决策者考虑,也是需要今后研究和加强的一个问题。

现在国家花了很多经费要研究中国的水问题,水利部自己就有一个项目,叫做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投资了1000多万,现在正在进行,其中也包括了对重大水利工程的影响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我想,确实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不能作出直接相关的决定,但是作为媒体记者,作为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把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各种可能性尽可能传播出来,当我们传播出来这些东西,决策者在做决定的时候,也许不一定根据水多或者水少做决定,但是会考虑到这里会有水多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