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83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docx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例题,题目是:

  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参观科技馆。

有100名学生和50名老师。

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0元,儿童半价。

问:

需要多少元?

  小红举手,老师点小红上黑板解答,小红的算式是这样的:

  10/2=5(元)

  100*5=500(元)

  50*10=500(元)

  500+500=1000(元)

  答:

需要1000元。

  老师说:

“好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小月举手,老师点小月上黑板解答,小月的算式是这样的:

  (100/2)+50

  =50+50

  =100(名)

  100*10=1000(元)

  答:

需要1000元。

  老师说:

“非常好,请小月上台讲解。

  “我的是先用100/2=50(名),它的意思是:

因为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2倍,有100名儿童,所需要的票价就等于50名成人。

再用50+50=100(名),也就是加上老师,一共有100名“成人”,最后用100*10=1000(元),就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

”小月解说道。

  “很好,谢谢小月,你的解说很全面。

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巧算门票’,好,下课。

”老师说。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

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

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_”我呻吟道。

“来,吃个苹果吧!

”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

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

”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

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

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

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

”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

”“哦!

”我还是一脸疑惑。

“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

”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

“什么要求啊?

”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

“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

”“是啊,怎么了?

”这根吃苹果有关吗?

我心想。

“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

”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

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

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

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

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豁然开朗,我不能用量杯,先在里面装些水,记下水位。

随后把那个苹果放入水中,此时的水位上升了不少,再记下上升后的水位。

最后用上升后的水位,减去先前的水位,不就算出苹果的体积了吗?

我高兴极了,向妈妈汇报了实验结果,妈妈这回是满意的笑了。

  我大口地啃着苹果,这正是最甜美的食物!

  数学无处不在,你说是吗?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你碰到问题就不会自己想一想再问吗?

”妈妈火冒三丈。

哎呀,谁叫我这个头脑不是数学头脑呢?

做难一点的题目就开始问这问那,唉,还是自己想想吧!

  我呆呆地望着这道数学题:

同学们去植树,如果每人栽8棵,则少7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则多出8棵树,问有多少个学生?

他们一共要植树多少棵?

讨厌,又是盈亏问题,这奥赛快乐训练就不能出些别的题吗?

但是气归气,到头来不还是要做吗?

这道题有两种方案,每人栽8棵和每人栽7棵,这样每人少栽1棵,原来的少7棵就变成多8棵两种分配总差额是:

7+8=15(棵),诶,这样接下来的步骤不就和前面的例题一样了吗?

先根据方案找出个体差,再根据结果找出总差,然后求出总差中包含个体差的个数,最后根据数学公式:

总差额÷个体差=个数来求出结果。

这道题也可以运用这个公式啊。

得到:

  学生:

(7+8)÷(8-7)=15(个)

  树:

8×15-7=113(棵)或者15×7+8=113(棵)

  答案不就出来了吗?

有15个学生,一共要植树113棵。

  这认真想,还就有了思路和兴趣了,我便“唰唰唰”地往下做:

鼓号队同学排队,如果每行站8人,则多24人;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4人,问一共站多少行?

有多少个学生?

同样的思路,求出两种分配的总差额为24-4=20(人),再运用公式得到:

  行数:

(24-4)÷(9-8)=20(行)

  学生:

20×8+24=184或者20×9+4=184(人)

  我越做越高兴,自己能解出这么多难题,并得到一个重要的公式:

总差额÷个体差=个数,以后可以更好的运用来解难题。

  做着做着,我渐渐悟到:

其实做难题并不难。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泰师附小六(4)季雨欣

  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题记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买衣服,我一个人在家,这可了坏了我这个“滑头”。

我蹑手蹑脚的走到电脑旁,开启电脑,本想在“网”里“畅游”一番,可我这个聪明老爸早就知道我这招,便在电脑上设了密码!

唉!

怎么办呢?

只能碰碰运气是一下啦。

可我左试右试,每次都不行。

  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05÷2006分之2005

  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

  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

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

“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

”那不就成了,直接:

  =2005÷2006分之2005×2006+2005

  =2005÷2006分之2005×2007

  =2005×2005×2007分之6

  =2007分之2006

  啊!

终于算出来了!

在我伸懒腰时,脑子里又有一个“亮点”,也可以反过来用2005又2006分之2005:

  =1÷(2005又2006分之2005÷2005)

  =1÷(2005÷2005+2006分之2005÷2005)

  =1÷1又2006分之1

  =2007分之2006

  哈!

我用两种方法算了出来,正想把正确答案输上去,可门去却开了!

唉…

  可这一次虽没有玩的着电脑,但却也让我在无意中锻炼了自己,也想告诉大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每一道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不要说自己智商差,不要畏惧难题,只要仔细读题,认真思考,你也可以是100分!

  数学小论文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

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

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

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

“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

“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

“很好。

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算。

也可以这样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

“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数学小论文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跟数学有关的事情,例如你去小店买东西,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在学校举行庆典时,老师要点明学生人数;经营小店的老板要算一算每个月盈亏多少……这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

  瞧,我又碰上了一道数学难题了。

在玩推箱子的游戏中,当我玩到第七关时,我就不知道如何去推了。

问爸爸妈妈时,他们想了一下也不知如何去推,这可难倒了我,我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打算明天再想。

结果这件事就被我遗忘在脑后了。

  而就在前些天姐姐来到我家玩,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老姐的手机玩弄起来,偶尔发现了推箱子这个游戏,便饶有兴趣的玩起来,大约过了3分钟,我又与第七关相遇了。

我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力所能及的推法,仍旧无济于事。

姐姐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

“怎么样,玩不过去吧!

”我一听火冒三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关闯过去。

  我静下心来,手中拿着纸和笔,把自己尝试的每一种推法都画下来,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我一共整理出了十二种推法,终于找到答案。

后来学了数学,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穷尽法,即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都一一找列出。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

  数学小论文

  等差数列的小发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

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

  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

1+2+3+4+5……+97+98+99+100=?

老师讲解的算法为: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

  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

1-3+5-7+9……-1999+2001=?

  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

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但是,在计算1+5+9+……+2001,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

(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

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

  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

  5)6、8、10总共有几个数?

  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

  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

即,

  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

  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

  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

  2)2、3、4…·8、9、10的个数=(10-2+1)/1=9

  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

  4)2、4、6、8、10的个数=(10-2+2)/2=5

  5)6、8、10的个数=(10-6+2)/2=3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

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1+2001)*-(3+1999)*

  =2002*-2002*

  =1001。

  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数学小论文

  一天,我和妈妈上街去,看见一个小摊前围满了小孩。

好奇的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摊主设了个可得奖品的游戏。

一尺见方的硬纸板上用黑笔画了个“?

”并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上1.2.3.……12。

1.3.5.等奇数格上放了手表等较贵重的物品。

2.4.6.等偶数格上是些不值钱的小贴纸,纸盒正中有枚小指针。

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轻轻拨动小指针,它就会转起来,当它停下来时,看停在几号格,然后你再按指针所指的数字往后走相应的格数,这时走到的格子里的物品就归你了。

每玩一次只要付一元钱给摊主即可。

  奇怪,怎么玩的人都只得到小贴纸呢?

妈妈让我好好想想这中间有什么奥妙。

  我想,小指针可能停在1.3.等奇数上,也有可能停在2.4.等偶数上。

但问题的关键是还要往后走与它相同的格数。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也就是说,一个数加上它本身,结果肯定是偶数。

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奇数还是偶数上,最后得到的偶数的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得到奇数的可能性是0。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指针停在奇数“5”号格。

这时还应该往后走5格,6.7.……10,好,停在“10”号格上了,假如指针停在偶数“6”号格,再往后走6格,7.8.……12,就停在“12”号格上了。

  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哪里,往后再走同样的格数后,所得到的都是偶数,因此小朋友都只得到最便宜的小贴纸,而得到贵重物品的可能性是0。

这个摊主肯定能赚钱。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把戏只是运用了某些知识,只要你肯动脑,勤思考,多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你就不会轻易上当了,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

  _浅谈“最大公约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我们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课本,讲到了“最大公约数”的问题。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约数”。

我们说,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例如:

12能被1、2、3、4、6、12这六个数整除,那么12就叫做这六个数的倍数,这六个数就分别叫做12的约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那么,什么是“公约数”呢?

我们说,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例如:

12的约数是1、2、3、4、6、12;18的约数是1、2、3、6、9、18;那么12和18“公有”的约数1、2、3、6,就叫做12和18的“公约数”。

这四个“公约数”中,1最小,6最大,那么1就叫做12和18的“最小公约数”,6就叫做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

由此可以看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它们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二、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先分别求出每个数的“约数”,然后找出它们的“公约数”,再在“公约数”中找出最大的一个。

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质数”和“合数”。

课本上的定义是: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例如:

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例如:

4、6、8、9、10、12都是“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例如:

60=6×10=2×3×2×5;28=4×7=2×2×7。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也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就叫做“分解质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中的任意一个。

一般为了简便,常常采用“短除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所谓短除法:

就是先用一个能整除这几个合数的最小质数(除数),同时去除这几个合数,得出的商如果有一个是质数,则这个除数就是这几个合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得出的商都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有一个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相乘,就是这几个合数的“最大公约数”。

  三、“最大公约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下:

  “一张长方形的钢板,长75厘米、宽60厘米。

现在要把它切割成若干块小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边长为整厘米数,有几种切割法?

如果要使切割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可以切多少块?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求“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因为切割的正方形边长必须能同时整除75厘米和60厘米,这就是求75和60的“公约数”的问题;要使切割成的小正方形面积最大,也就是要使它的边长最大,这就是求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的问题。

  解题:

  1、用“分解质因数法”求出75和60的“公约数”:

  75=3×25=3×5×5;60=2×30=2×2×15=2×2×3×5

  75和60的“公约数为:

1、3、5、15,所以,有4种不同的切割方法。

  2、用“短除法”求出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

  3|_75__60_

  5|_25__20

  54

  所以,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是:

3×5=15

  要使切割成的小正方形面积最大,可以切割的块数是:

  (75÷15)×(60÷15)=5×4=20(块)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是和社会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就要从小学好各种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数学非常重要,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的,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

  比如你要盖一栋楼房,必须要计算好每一层楼的面积,每一个房间的面积,计算时你就要先看看它是什么形状,如长方形的面积是:

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是:

边长乘以边长,圆的面积:

ルr的平方……假如你不认真记好这些,面积就会计算错误,有可能导致沙石材料的浪费或因为材料供应不足而停工……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影响多大的麻烦啊!

所以,我们要从小背好公式,才不会引发大错误。

  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学好它,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介的方法:

首先,一定要抓紧上课的学习时间,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一定要全部弄懂,不留一丁点儿的漏洞,若有不明白的地方马上问老师;其次,回到家一定要将当天老师教的内容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复习完之后多做几道题巩固运用知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

  我们要攀登到数学这座高山的顶峰,去研究它,探索它,从中体会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