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92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docx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草一木总关情,一言一举皆育智-一记高三那语文组罗荣校长语文课

  文章来源:

佚名点击数:

54更新时间:

2014-09-26

  2014年9月24日,罗荣老师本学期的"一人一课"开讲,这次她选择了高三特色课型--试卷评讲。

本节课直入试卷难点--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解析,条分缕析中,没有标答的灌输,更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朴素的课例,却用最有激情的状态来演绎。

观此课,感触有三:

  一是高三语文教学对学生抚心励志比知识讲授更重要。

实验中学的学生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学习品质,高一高二时可能因为理科学习任务重而对语文学习有所忽视,所以在高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回归语文学习、为语文拼一把至关重要。

罗老师的课堂语言多有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感,对语文学习充满斗志。

  二是交给学生的答题方法要恒定。

有些题型,平时练习会遇见考试也会遇见;9月调考会遇见,11月联考也会遇见。

我们交给学生的方法要恒定,如鉴赏类的题目,诗歌鉴赏中有,现代文阅读中也有,罗老师对鉴赏类题目始终按照五步答题步骤指导,而且每一次指导时尽可能回顾以前的经典题例。

今天罗老师在题目讲授完成后还要学生悟一悟今日学习所得,这个步骤看是无意,实则及时巩固知识点,有助于记忆的长久性。

  三是总结归纳答题方法时要化繁为简。

高三学生拥有不少的复习资料,常常会见到资料编写专家把一种题目细分为若干种情况,推衍出多种答题模式,那么多题型推衍下来,我们的学生坐在考场如同大海捞针,还要分辨这是N种题型中的哪一个,然后再回忆其答题模式,再动笔写,可能吗?

所以,我们要化繁为简,以现代文阅读的第19小题为例,有专家总结出探究题的十大题型及答题方法,确实有道理,但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悟,尤其是结合我们自己平时指导探究题的经验,不难发现,探究题无外乎两大类:

一是向内结合文本做深度探究,一是向外结合生活做广度的联系。

然后再"内""外"有别地进行指导,不是更一目了然吗?

  今天这节朴素的语文课,见师者之情,见育智之用心。

  篇二:

《一草一木总关情教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

  回顾以某一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瀑布联句(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蝉(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菊(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竹石画(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明确咏物诗的相关概念

  1.定义: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事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重点)

  3.主要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其它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有关咏物诗的鉴赏。

  三、明确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环境特点外在特征内在品性

  【试一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思考:

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天气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不畏严寒、性格顽强。

(环境特点+外在特征+内在品性)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思考:

诗中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

  答:

春天到来,柳枝倚仗东风吹拂飘忽摇摆、气势猖狂。

(环境特点+外在特征+内在品性)

  

(二)联系诗人身世社会环境自身经历个人性情【试一试】

  蝉虞世南①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虞世南:

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②垂緌:

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答:

生活在树上,蝉"啜饮清露""居高声远",可知蝉生性高洁,出众。

(高官)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答:

蝉因露水太重而不能飞起,因风声太多而鸣唱声被淹没。

虽高洁却无人相信。

(囚徒)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年轻时以文才受令狐楚赏识,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远之女结婚。

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远则与李党有关。

宣宗即位以后,牛党掌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

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

  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答:

栖于高树之蝉吸风饮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

(落拓士人)

  (三)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物与人的契合点物-------------人环境特点---------社会环境外在特征---------自身经历内在品性---------个人性情

  【试一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物(梅)的特点: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冷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人的身世:

  遭遇不幸,前途坎坷

  寄托的感情:

  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即使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物与人的契合点)

  四、总结归纳

  

(一)读懂诗歌

  1.读清全诗。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

  2.分析物象的环境特点、外在特征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4.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什么物,有什么特征;什么人,有什么身世;寄托什么感情。

  

(二)规范答题

  形象特点:

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内在品性

  所言之志:

所托之物+形象特点+所言之志(所抒之情)

  五、直击高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2012天津卷)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野菊生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新。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

  答: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1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山泉"这一艺术形象。

  答:

这首诗表现山泉在寂静的深山里,不为人知,映照天地,填满溪涧池塘,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

  注释:

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

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杏花这一艺术形象。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

  答:

春水环绕,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

  揣摩这首诗的寓意。

  答: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十一2、5

  篇三:

《一草一木总关情》

  (转)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及其鉴赏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

  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对象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所以咏物诗就是托物抒情或借物言志的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其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是"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

  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

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二是"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予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

  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

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古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

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统治者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小人弄权时,有气节的诗人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洁身自好,他们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这种高尚的情操和气节。

还有是表明自己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的生活。

上有皇帝压着,下有大臣们的勾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在官场久了,难免有身心疲惫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概括地说,咏物诗的特点就是:

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一特征着意

  描摹;在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在写法上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双关等表现手法。

  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

所以,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分析意象,就要抓住作者所咏之物的主要特征,想想这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联系起来,明确其比喻或象征的意义。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是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的象征。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咏物诗欣赏】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词释义】墨梅:

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洗砚池:

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练习书法,在池水里洗刷毛笔,池水都变成了黑色。

淡墨痕:

用洗砚的池水浇灌梅花,花朵上显出淡淡的墨痕。

清气:

清香之气。

乾坤:

天地。

诗中指人间。

  【古诗今译】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

  【全诗赏析】《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

  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名句赏析】--"朵朵花开淡墨痕。

"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不同一般的题画诗。

梅花本是彩色的,她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

显然,这墨梅不是现实中所有,而是出自于诗人的画笔之下;同时,这也不是对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美。

试想,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即便没有那娇艳颜色,她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不照样值得我们去歌唱、去赞美吗?

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多么一致。

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

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菊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

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

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

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

这种激情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

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

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

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贺《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篇四:

《一草一木总关情学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

  回顾以某一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二、明确咏物诗的相关概念

  1.定义: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事物的描写中。

{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的作文}.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重点)

  3.主要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其它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三、明确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环境特点外在特征内在品性【试一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思考:

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思考:

诗中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

  答:

  

(二)联系诗人身世社会环境自身经历个人性情

  1

  【试一试】

  蝉虞世南①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虞世南:

原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