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94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8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太阳辐射的分布详讲

地球运动规律

(运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

文科A班:

画光照图1节课;

读光照图1节课;

时差2节课

其余各班依情况而定

5

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各1课时

地球圈层结构

文、理科都为2课时。

略讲

单元训练和测试

大气运动

(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详讲。

三圈环流在提高班详讲。

其它班略讲,要求记住气压带和风带即可。

说明:

将第三单元中《影响气候的因素》整合到该处。

补充:

全球气候类型分布、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影响气候的因素1课时;

全球气候分布理想模式图要详讲,并引导学生反复画,2课时;

判断气候类型1课时。

理科班相对略讲

天气系统、气象灾害

将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寒潮》整合到该处

天气系统详讲。

气候灾害略讲

2节

水圈和水循环

将第四单元的《水资源》

整合到该处

水循环和洋流详讲。

水资源略讲

3节

总复习

文科、理科2课时

必修1部分内容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详讲

复习回顾:

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变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文科班注意要多分析几个案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注意要讲清楚三种差异性的区别

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文理2节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文科、理科均1节。

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文科、理科2课时。

第二节城市化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二节工业区位

第三节地域联系

文科、理科均2课时,略讲

第四章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修3

区域和区域差异

文理

8节.详。

帮助掌握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掌握中国几个地区的差异。

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详。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会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区域存在的问题,并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措施。

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第三章第一节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略讲。

原理作一定的了解。

重点掌握其应用范围。

第三章第二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

文科:

区域

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地理状况去分析其人文地理条件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中亚

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西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

北美和拉丁美洲

7

大洋洲

南极洲和北极地区

世界地理综合训练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人口和民族

地形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农业

工业

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运动

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

水的运动规律

地质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人口和城市

农业

交通运输

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3S技术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三

一轮

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图知识

均为详讲。

注意:

1、务必加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2、注重画图和读图;

3、注重选择题的训练;

4注重综合题的模式训练;

6

综合模拟两套题(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

二轮

专题:

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计算、等值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

水循环和洋流、地质、地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

人口与城市

专题: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活动和地域联系

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

地理技能训练、模拟训练

知识体系的梳理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1、模块在时间上的变化

以往的安排是在高一上学期完成必修1的全部内容,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难度大,内容多,而且该部分是整个地理的最基础部分,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时数不足,所以难以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为避免出现赶进度而导致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将部分教学内容留到高一下学期再上。

2、内容重组

必修1中第四单元内容调整到和第二单元相关内容一起学习。

如:

《寒潮》和《天气系统》一起学习;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的运动》一起学习。

3、其它内容基本无需作调整。

4、有些部分理科的课时设置较少,多余时间主要用在练习和检测上。

二、地理学科多课型有效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的依据应该是:

知识类别、课型特征、学生实际,尤其是所教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技能的方式。

本意见仅为导向性模式,我们应该构建充分体现有效教学基本理念的适应基础薄弱学生实际的具有差异功能的富含自我风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

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专题复习课。

(一)新授课

授新课,要尽量放慢速度,尽量深入浅出,讲清地理原理、现象、过程、影响。

学生在第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听懂了,对于以后的学生和复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倘若学生第一次听课,老师讲得不明不白,或过于深奥,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后面的学习将产生巨大的障碍,将产生一道道坎,这样的坎越来越多,直接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危害将难以弥补。

一般做法:

①提出问题:

自然地理由自然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

人文地理由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或者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学辅导:

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情景动画等自学,获得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会新知识的能力。

③知识梳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

④当堂训练:

即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达标测试题,引导学生做穿插性的随堂练习题,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的效果。

⑤延伸迁移:

根据教材,一方面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高考对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二)习题课

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有:

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规律、明确思路、举一反三、升华能力。

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

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

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载体”作用:

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

一般做法:

①提出问题,精选习题;

②实战演练,规范作答;

③交流评价,反馈矫正;

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⑤举一反三,延伸迁移;

⑥巩固训练,总结升华。

(三)复习课

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明确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老师引领,学生动手)

1明确考纲考点,基础知识回顾;

②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③重点难点剖析,专项实战训练;

④总结规律方法,跟进巩固提高。

(四)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的具体要求是:

课前要分析学生考试的基本情况,统计错误的类型,确定讲评重点;

要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分析错因;

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抓薄弱环节”。

不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

学生主体,教师点拨。

尽量让学生谈选项及选此项的原因,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倡学生讲和评;

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总结规律,教给方法。

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注重落实,典型错误和难点问题要加强巩固练习。

1分析考情、评价激励;

2讨论纠错、查找错因;

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五)专题复习课(高三年级适用)

在专题复习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

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基本思路:

①专题的确定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专题,旨在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注:

确定课时专题是指按授课时间将专题进行相对完整的划分,尽量保证一个课时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课题内容,设计或选择课题时,可以不按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确定。

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当年高考的发展情况,适当的设计一些与社会热点有一定联系的复习专题。

②专题的处理

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设计成知识网络,关键的知识点预留成空格,引导学生读书填空;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达到熟读教材、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精选或设计对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讲评。

③试题的设计和选取要考虑以下几点:

内容方面,一是要对应相关的知识重、难点;

二是要考虑学生答题中的易错点。

选题方面,一是要选择最能代表和反应高考发展动向、同等难易程度的典型试题;

二是试题要适量。

三、地理有效教学常规

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

准确是学科知识要准确、科学,概念、术语运用正确,判断明确,分析透彻,结论确切;

生动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认真设计和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

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紧扣主题,激发兴趣。

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衔接自然,引起悬念。

总结语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2.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教学改革绝不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点鼠标”,课堂上要适时、适量、适度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以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效率。

地理的图片、图像资料非常多,恰当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增加直观性。

媒体的使用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应形象、生动、实用,能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

3.课堂教学必须有板书设计,鼓励学生动手画图

教师要苦练板书板画基本功。

板书布局要合理,整齐美观,简明扼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解题规范,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板画要规范、生动,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

地理的图表非常多,在让学生多看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学生自己反复画图,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讲练结合,注重课堂互动

地理教材上的内容看起来并不多,但其外延非常宽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练结合,讲清原理、规律后,应该精练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以达到消化吸收知识点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课堂应该有效互动,多讨论,多鼓励学生提问、发言,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言权,老师不能总是一幅“老学究”的样子,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5、课堂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的实用性很强,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气象、气候、昼夜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地质灾害、人口分布、工农业的发展、商业区的布局、各种环境问题等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应该有效互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学案编写与使用的基本要求

1、学案要按照《本学科“双向适应”有效教学实施意见》的精神编制,形成适合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学载体。

2、学案要充分体现“三个有效要素”,即以学定教、以练定讲、有效互动;

为此,一定要留出足够的“学”“练”时间,设计好“展示”“互动”等环节,其环节的转换要有相应的“行为”动词。

3、学案要根据课型及其与课型相应的模式编制,形成分课型导学案;

为此,一定要出现按照“模式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词语。

其主要程序为“四个环节”:

(1)温故知新;

(2)自主预习;

(3)精讲精练;

(4)巩固检测。

在体现“四个环节”的前提下按照课型灵活设计,形成多课型教学模式。

4、学案要与课本、课件以及白板等载体整合,实现有序衔接和转换。

5、学案要侧重“导学”“导练”,并充分使用,使之成为“导学课堂”的载体。

6、学案要在学生完成后及时订正或修改评价,并要求学生保存,使其成为与课本相配套的重要复习资料。

7、学案原则上按课时编写,实行“一课一案”,必要时可以按知识点编成“篇目案”或“章节案”,但这种导学案也必须划分课时,形成大案中的课时案。

8、学案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

学生版应该简明适用,在需要学生完成的题目下留出适当的空位给学生作答;

教师版要做好两件事:

(1)在学生版的后边增加两项内容:

重要资料、课后反思。

(2)对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教师版应该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

9、学案的编制应该特别注意班级差异,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题目供选择使用;

一般应该以基础较好的班级为基准,其它班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10、学案的编制程序为:

第一步,备课组集体备课,按《教学内容重组实验方案》定课时、课型、目标、策略、选题思路等,并分配任务;

第二步,分头编写;

第三步,备课组讨论修改定稿。

为此,各备课组应提前一周完成编制计划;

每周汇集导学稿使用的情况,及时整理、修改、完善。

11、在备课组所编写的导学案基础上,需要根据所教班级实际进行修改和第二次备课,鼓励创新和建树自我风格。

12、地理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科规律,同时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调查研究学生实际,所以在构建有效课堂时,我们要做到“题图并重,当堂落实”。

在此基础上,编写和使用学案。

附:

地理学科基本课型学案

附1:

新授课学案

地理学案.学生版必修一课型:

新授课编写:

审稿:

使用:

高一年级2013年2月26日

§

1.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知识点与学习目标】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全球气候变化的阶段和变化特点。

识记。

古代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理解与运用。

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

【学习过程】

●活动一:

阅读教材,填写全球气候变化三个时期的比较表。

起讫时间

变化的时间尺度

气温变化的整体趋势

气温变化幅度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代时期

●活动二:

阅读教材关于“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部分,完成下题: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图4-2-1),判断下列各题。

①图中反映该了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关于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②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有上升趋势B、暖冬频繁

C、海平面有下降趋势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活动三:

读教材图4-2-3,结合教材叙述,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完成相关要求:

1.气温变化与雪线高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一般气温上升,雪线会(升高/降低),气温降低,雪线会(升高/降低)。

2.中国与挪威相比:

A、气候的冷暖变化正相关B、气候的冷暖变化负相关

C、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D、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

3.教材图4-2-3中提到的“商文化的兴起”、“周朝的平王东迁”、“春秋战国至秦汉”、“南北朝时期的中华民族向南的大迁徙”等历史事实,你了解吗?

课后参阅有关历史书籍,或与历史专业的人士进行讨论,看看他们如何解释这些史实的形成原因。

向历史专业人士陈述“上述历史事实的形成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与他们进行探讨。

【每课一练】

读图4-2-2判断下列各题(各小题均有两个正确答案):

1.20世纪60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持续增加B、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度以内

D、近三十年来,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3.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D、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反思与小结】

附2:

复习课学案

地理学案.学生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型:

复习课编写:

许建明审稿:

李琼

第19讲城市化

班级:

姓名:

日期:

【复习目标】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热身练习】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1978-2008年人口增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映30年间以来()

A.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D.略有下降

3右图:

某地区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反映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1)城市化进程近年趋缓

(2)城市人口由郊区向市中心迁移

(3)城市化速度加快

(4)城市化进程起步早

A

(1)

(2)B

(2)(3)C

(1)(4)D(3)(4)

4目前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1)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2)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城市中心商务区因租金降低外迁

(4)政府的行政干预

A

(1)

(2)B

(2)(3)C

(1)(4)D(3)(4)

【基础知识回顾】

(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标志(归纳并默写)

表现:

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比较概括城市化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