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94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文阅读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芳草鲜美()

(2)屋舍俨然()

(3)阡陌()(4)阡陌交通()

(5悉如外人()(6)便要还家()

(7无论魏晋()(8)此中人语云()

(9)便扶向路()(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

三、选择

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8.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初极狭,才通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省份

(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分)

11、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2、第2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第三段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2);(3)_______。

(3分)

1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分)

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20、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

22陋室铭刘禹锡

一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有仙则名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

4、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5、填空

(1)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二、阅读

6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2分)

 

7文章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什么作用?

 

8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

(5分)

22爱莲说周敦颐

一、解释加点的词。

(4分)

①陶后鲜有闻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亭亭净植植:

③可爱者甚蕃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出淤泥而不染而:

⑥不蔓不枝枝

二、选择

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

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填空

1、予谓菊,;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爱莲说》)

2、《红楼梦》中有诗云:

“质来洁去还洁清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五、阅读

1、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跟现代的这一文体相近。

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3、作者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是从他的、、、和风度等五个方面构思的。

4、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

为什么?

 

5、《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6、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7、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5分)

相同:

不同: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0、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结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11、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8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6三峡郦道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分)沿溯阻绝()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隐天蔽日()

(3)不见曦月()(4)沿溯阻绝()(5)沿溯阻绝()

(6)或王命急宣()(7)其间千二百里()(8)其间千二百里()

(9)虽乘奔御风()(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则素湍绿潭()(12)绝多巘生怪柏()(13)清荣峻茂()

(14)良多趣味()(15)每至晴初霜旦()(16)林寒涧肃()

(17)属引凄异()(18)哀转久绝()(19)故渔者歌曰()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5填空:

(1)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答案: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6阅读

(1)文中写到“山”,所写的“山”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

 

(2)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分)

 

(3)《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2分)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作用有何不同?

(2分)

(5)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

(3分)

 

(6)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怎样的思想感情?

 

(7)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3分)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填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

(3)念无与为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

(5)怀民亦未寝()(6)欣然起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6、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2分)

 

7、.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分)

 

8、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9.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②是日,更定矣()

③余孥一小舟()④见余大喜()⑤及下船()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这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5分)

 

6、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7、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2分)

 

8、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9、这篇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文章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什么特点?

10、文章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运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2分)

 

12阅读柳宗元的《江雪》(【甲】)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乙】),完成(1——2)题。

(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

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2分)

(2)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古文阅读参考答案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1、靖节先生、东晋、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

(1)鲜艳美丽

(2)整齐的样子(3)田间小路(4)互相通达(5悉:

“全”或“都”(6)同“邀”邀请(7不要说或更不必说(8)yù告诉(9)沿、顺着(10)原来的,从前的;(11)计划,打算。

(12)随即,不久

三、选择3.B4.答案.B(交通:

互相通达)(2分)5.B6.D7.B8..A、B(A项:

走;B项:

指示代词,这;C项:

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

说/道理;E项:

隔开/偷偷地)9.答案.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四.

(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

(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5)答案: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五(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10.第一问:

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1、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氛围,也为下文写更令人惊异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12、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16、答:

①欲穷其林 ②怡然自乐 ③处处志之 ④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17、 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18答案示例: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20、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22陋室铭刘禹锡

一基础1、①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②使身体劳累③出名(著名)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答: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C4、托物言志

5、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二、阅读6答:

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①紧扣题目,警策有力,引人深思②照应中心句“惟吾德馨”③结尾类比,以古贤自况,突出强调自己品德的高尚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8①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②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22爱莲说周敦颐

一、[答案]①少②洗涤、竖立③多④亲近而不庄重⑤却(可是,但是)⑥长枝节

二、选择1、D2、D少。

3、B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3、.答案示例: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意思对即可,共3分。

4、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5、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要点与评分:

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句2分。

四、填空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五、阅读1、周敦颐,可叙事,可议论,也可抒发感情,杂文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格

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

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答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6、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意思相近即可)

7、示例:

相同点:

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分)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2分)

8、示例:

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9、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或君子的美好形象: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0、表达坐着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要在污浊世间保持高洁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第一空两个要点各1分;默写题每空1分,每句出现一个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2、【答案】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2分)

26三峡郦道元

1sù2.

(1)阙,通“缺”

(2)蔽,遮蔽(3)曦月,太阳与月亮(4)绝:

断(5)沿溯,逆流而上(6)或:

有时(7)其,代词,那(8)其间,相距(9)虽(即使)(10)疾,快(11)素:

白色(12)巘(山峰)(13)荣,茂盛(14)良,真(或实在)(15)早晨(16)肃,寂静(17)属,连接(18)绝(消失)(19)故:

所以

3..翻译下列句子。

(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1分),是不能见到日月的(1分)

(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1分),也没有这样迅速(1分)。

(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5)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6)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大意1分,“属”“异”各一分)

4、答案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5“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

6阅读

(1)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2)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

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每要点1分)

(3)答案:

《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悲凉气氛。

(共2分。

每点1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