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13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生幸福的根源文档格式.docx

做人理上通达了,人生就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就不会醉生梦死,稀里糊涂。

有道是:

“理明信深,理得心安”。

近人情,就是做人要通情达理,要有情有义。

讲亲情、友情、爱情,讲恩义、情义、道义。

“无情何必生斯世”,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有情世界,芸芸众生就是有情众生。

“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

重人情,尽本分,善于处理好人世间各种伦理关系,我们的人生就能走得顺顺利利。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有好结果。

”人生成功的步伐不在于迈得有多大,有多快,而在于有没有走对方向,如果背道而驰只会离成功和幸福越来越远,所以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正确与否、价值取向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一)做人要做明白人

人怎样活着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人究竟怎样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这个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需要每个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

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利益大调整,思想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影响下,在利益导向驱使下,赚钱和享受成了许多人的人生动力和目的。

现代人的日子过得很焦灼,急功近利已成为一个通病,不少人因此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观、人生观严重扭曲,出现了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行为。

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精神和心灵迷茫现象,真可谓“忙、盲、茫”。

第一个忙是忙忙碌碌的忙。

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应酬、忙于钻营,忙在欲望和享受之中。

忙得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忙得长久不回家吃饭,忙得身心疲惫,忙得没有让心灵晒晒太阳的时间和空间。

墨西哥有一句谚语:

Don’tgotoofast,youwillloseyourheart.意思是“不要走得太快,要停下脚步等等你的灵魂”。

现代人急功近利,走得太急太快了,灵魂没有跟上。

忙常常同乱、错连在一起。

忙乱的人,心是不定的。

古人说:

“一切举动,皆要安详;

十差九错,皆因心慌。

”心定的人,能做到忙而不乱,忙中有序。

不少人并不明白自己忙碌的意义,有的人一天上百个电话,真正有多少个电话是有意义的?

忙字的构成是左一个心,右一个亡。

一个人心里只有自己,只有名利和欲望,而没法让心灵宁静、灵魂安详的时候,忙得感受不到父母、亲人需要的时候,心就如同死了一样。

现代人见面的问话很有意思:

“最近忙吗?

”回答是:

“忙哦,忙死了。

”什么死了?

心死了,灵魂死了。

第二个“盲”,是盲目的盲。

盲目的人,肯定要撞墙、肯定要碰壁,因为他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许多人苦苦奋斗,有钱、有名、有地位了,但家庭破碎了,孩子出问题了,身体也出状况了,日子过得很苦,离人生幸福是越来越远了。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一句话: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这与现代人说的一句话意思很相近:

“马路越修越宽,找不到回家的路。

”因为精神家园丢失了,走什么路,都回不了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家。

一个人看不清人生方向的时候是很苦恼的,心很焦灼,所以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不少人日子不好过,烦恼多,很苦。

包括有钱的企业家在内许多人在反思,自己半辈子苦苦奋斗,所得到的原来并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因为自己生活不幸福,所以在寻找人生的出路。

盲的构字是上一个亡,下一个目,意思是眼亡了,所以看不清人生方向了,这是非常不幸和痛苦的事。

第三个茫,是白茫茫的茫,迷茫的茫。

茫字的构成是很有意思的,上是草,左是水,右是亡。

不长水草的地方是一片荒凉,就像丢失了信仰的心灵一样,空荡荡。

信仰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坚持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往往来源于坚定的信仰。

一个人没有信仰、信念了,就心无归依,就缺乏精气神,人生就缺乏持久的动力。

一个人理想信念缺失了,淡漠情义恩义了,心就茫然了。

“不迷心自明,不染心自净。

”的确,现代社会不少人迷了,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本性。

迷在金钱、欲望和享受中。

一个人若是思想迷惑了、方向迷失了、心灵迷茫了,纵然他拥有财富、地位、名声,他也肯定烦恼、痛苦,人生肯定不幸福。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当务之急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不少人感觉幸福指数没有相应提高。

有人感叹:

我们GDP增长了,离婚率也增长了;

我们有房有车了,烦恼却多了;

我们吃的越来越好了,可是越来越不敢放心吃,且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怪了;

我们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财和精力越来越多了,可孩子却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了。

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谐、身体不健康、生活不开心的还大有人在。

我们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化了,不少人却感觉心无归依、精神迷茫。

难怪有人感叹“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心灵空间越来越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人生处处烦恼。

现代人特别心浮气躁。

欲求多、牢骚多、抱怨多。

别人有的我们也想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求而不得,就心生焦虑和怨恨。

现在有个词在流行,叫作“羡慕、嫉妒、恨”。

一个欲望的满足是另一个欲望的开始,人的欲望会随着财富的增加或现前欲望的满足而不断膨胀。

有首打油诗形容现代人的欲求,写得很有意思: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古人说:

“欲是深渊。

”不理智的欲望是烦恼、痛苦的根源。

看到一个网络调查:

“说句老实话,给三千万你和最心爱的人离婚,干不干?

”有80%以上的人选择干。

而且不少人跟帖表态有300万就会干了。

可见现代人中不少人价值观取向上出了问题,义和利的天平上倒向利的一边,为了利益、金钱,什么情义、恩义、道义都可以不要。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要钱、要享受、要面子,可以不要快乐和幸福。

我们试想一下,你拥有了宝马车,却得痛苦地在宝马车中哭,有什么意义呢?

这宝马车还不是人间地狱吗?

更有甚者,为了利益、金钱、享受,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顾。

看到《南方都市报》报道:

为了买苹果手机和iPad2,安徽17岁的高一学生小王,在网上黑中介的安排下,在湖南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得到2.2万元。

但一回家妈妈就发现了破绽。

而且小王的身体在术后越来越差,检查结果为肾功能不全,经鉴定,已构成重伤、三级伤残。

这真是要钱不要命啊。

《弟子规》中说:

“身有伤,怡亲忧;

德有伤,怡亲羞”,卖肾得钱为享受,是大不孝啊。

看到“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赶超我车我让你变形”的车贴,令人感叹、痛心。

有些车贴是冷幽默,人们会会心一笑。

有些车贴则在渲染一种反文明、反都市的情绪和态度,流露出“只顾自己享受,不顾他人死活”的极端自私心理。

各行其道,大家则相安无事。

驾驶员不走自己的车道,硬是要挤占他人的道路,这是一种相当严重、极其危险的违规行为,这种行为肯定会导致交通堵塞或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挤兑得人家无路可走,你自己肯定无路可走,其结果往往就是为自己招来灾难,损人不利己啊。

“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论坛光盘中,有个北京企业家叫李成臻的分享讲话,印象特别深。

他说自己做生意成功时,每天进账纯利润上百万,多有成就感多气派啊!

有钱就要享受啊,结果自己傲气来了,恶习来了,他大把大把花钱,穷奢极欲地满足自己享受,什么娱乐享受场所也去了,什么坏事也做了,什么山珍海味都吃了,而且吃动物吃得很残忍,是活取动物肝脏吃。

情人包了三个,他后来形容是真正的十恶不赦。

到后来结果怎样?

坐了多次牢、老婆自杀了、孩子要自杀、身体出问题、精神要崩溃,苦不堪言。

钱多了有什么用?

我们常人大多向往企业家的生活,因为有钱、有气派、自由。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人做过一个社会调查:

你愿意做老板还是做员工?

我们中国人是十人中九个要做老板,东欧国家调查结果是十人中九个要做员工。

我们往往只看到企业家光鲜气派的一面,感受不到办企业的辛酸。

曾经听过一个企业家演讲,他说企业家有四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是英年早逝,因为要经营企业,劳心劳力,每天工作时间十几个小时,拼命在干,应酬多,整天在操心,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到最后导致英年早逝的结局。

也有因破产、得抑郁症等原因而自杀的悲惨结局。

第二种结局是锒铛入狱,他在冲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可以马上赚到更多的钱铤而走险,或逃税漏税,或非法经营。

到最后东窗事发,触犯法律而锒铛入狱。

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家会这样肆无忌惮,铤而走险?

这个牵扯到我们的社会风气问题,现在社会上有笑贫不笑娼,认为胆大能赚钱就是本事的风气。

所以只要能够一夕致富,他就认为是成功,所以不会顾虑后果。

第三个结局是得不偿失。

赚到了钱也没有违法,但付出幸福代价。

因为长期应酬,长期工作压力,所以可能四十来岁就要跟着医院跑,身体搞坏了。

还有家庭没经营好、孩子没教育好。

当一个人健康搞坏了,家庭失败了,这一生有什么幸福可言?

他再有钱,他再有权,他也不会觉得快乐。

第四种结局是最美好的结局:

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这种企业家有德行、有智慧。

他们知恩感恩,懂得关爱家人,回报社会。

他们不讲派头,生活简单、做事拿得起,放得下,不贪名、不贪财、不贪色。

看到这种企业家时,只觉得他很亲切,从他们身上完全感受不到一种在生意场上的习气。

他们办企业、从商有智慧,同时也善于经营家庭、教育孩子。

还让非常多的员工和有缘的朋友得到很大的利益。

但这种企业家少之又少。

人生幸福要具备三个要素:

物质因素、情感因素、精神因素。

除了必要的物质享受外,人生要幸福,离不开有恩义、情义、道义的生活。

人活着,还需有理想、信念,有精神追求。

人活着,若无理想、信念,没有信仰,则心无主宰,心无法淡定安宁。

没有信仰的人,容易做出极端的事。

现代社会不少人崇尚赚钱享受型的人生,他们累体累心,苦苦奋斗,有钱、有权、有名了,但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了许多。

比如家庭的温馨、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宁静等等。

有钱、有权、有名了,但不一定有幸福。

可见,拥有正确的思想,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幸福的根本。

(二)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

人要活得幸福,需要好好“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

1、想一想什么是自己人生中最需要的。

一个人在生活无忧,吃穿住行的生活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的目标及人生动力到底该是什么?

如果是钱,那么我们到底拥有多少钱才会知足快乐了呢?

钱能载道,也能毁道。

要知道有钱人生活得不幸福的多的是,生活压力很大、家庭破碎、身体受伤害的不少。

如果是权,那么究竟当多大的官才能确保生活幸福了呢?

有道是“官身不由己”。

公心生发出来的人,有心量的人做官是好事,有道是“宫门好修行”,如果德行、境界不够的人,当官是害人害己,现在官员出问题的不少,结局很惨。

如果是名,名气大人就能活得更自在、幸福了吗?

有名气反而被名气所累的很多,有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名利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可贪求。

中国道家崇尚“功成、名遂、身退”,认为这是“天之道”,很有道理。

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并非一定是我们最需要的。

相反,在我们得到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东西之后,那些被我们忽视而失去的也许才弥足珍贵。

比如:

一份安稳并值得为之奋斗的工作,一个温馨并能时时传出笑声的家庭,健康的身体,自在的心境,那份养花种草、养心怡性的淡泊,那份倾心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亢奋愉快的心情……而这恰恰是生命的最低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旅游者在海滩上看到一个渔夫在晒太阳,便问他:

“为什么不趁着好天气多打几尾鱼?

”渔夫说:

“多打鱼又怎样?

”游客说:

“那就可以赚很多钱了。

”渔夫问:

“赚很多钱又怎样?

“你就可以买大船雇人替你干活。

“那又怎样?

“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了。

“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嘛?

故事很简单,但寓意深刻,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原本并不需要我们处心积虑、费尽心机,非要去绕上几百个圈之后才能得到的。

如果懂得知足感恩,要知道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有理想、有信仰,工作好、家庭好、身体好,身无病心无忧灵魂安详,还有什么比这些是我们人生更需要的呢?

2、看一看什么人最快乐。

一个人的心性、追求不同,对快乐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中国古人崇尚“三乐养生”,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道出了快乐的真谛。

英国的《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行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编辑们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正在用沙子建筑城堡的孩子。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我相信人类的心性是相通的,对上述快乐的四个答案,很多人会表示认同。

艺术家的快乐来源于劳动和创造,劳有所获能让人感到工作的成就感。

可见,人生要快乐幸福,一定要工作,在劳动和创造中,感受成就的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

儿童的快乐来源于心灵的宁静与清纯,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自得其乐。

可见,人生要快乐幸福,要保持一颗纯净纯善的心,不为物欲蒙蔽,远离是非利害,并且对未来、对美好的事物要充满希望和憧憬;

母亲的快乐因为内心充满爱,那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

可见,人生要快乐幸福,一定要有大爱之心,要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在付出与服务中,成就他人,快乐自己;

医生的快乐在于自己有能力助人救人。

可见人生要快乐幸福,一定要有助人之愿和助人之力。

没有助人之力,会给人带来“爱莫能助”的无奈。

当然,不是说人一定要等到学到大本领,挣到了很多钱之后才能助人。

我们古人推崇随缘行善,有时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次点头都是在助人。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我们有助人的心愿,往往会催生助人的本领。

助人为乐,有能力助人为乐是做人的一大福分。

可见,热爱工作、乐于创造的人往往快乐;

拥有童心、简单生活的人往往快乐;

富有爱心、无私奉献的人往往快乐;

有助人心愿、助人能力的人往往快乐。

3、听一听老年人最后悔什么。

比利时《老人》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活动。

调查结果是: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

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

63%的老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的老人后悔锻炼身体不足。

11%的老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金钱。

……

老人的后悔对我们年轻人不无启示。

说明工作不努力,没有事业上的成就感,到头来一事无成,人是要后悔的。

但“天上不会掉下现成的馅饼”,成就事业靠什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三个掘沟人,一个拄着铲子说自己将来一定会做老板;

第二个抱怨工作时间长,报酬低;

第三个只是低头挖沟。

过了若干年,第一个仍在拄着铲子;

第二个虚报工伤,找到借口退休;

第三个呢?

成了那家公司的老板。

这个故事说明,做工作干事业靠的不是说空话,不是抱怨,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敬业爱岗,认真做事永远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多次告诫人们:

“应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勤勉努力的习性”,并认为“勤勉能够产生喜悦、产生信赖、产生财富,是人类最重要的德性之一。

可见,人生幸福与否,与年轻时的抉择息息相关。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选择职业需要人生的智慧。

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志趣、才能,不要贪眼前的利益,“十恶业”特别是与杀盗淫妄相关的职业不要选择。

许多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选择了职业,在我看来还有一种可能,错误不在选择了什么职业,而没在所从事的职业上干出成绩,干出乐趣。

一个人的学识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且境遇有变化,很难说年轻时从事什么职业是最好的。

一个人在年轻时选择适合自己心性令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件幸事,但关键还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没有什么比诚实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更值得尊敬的了。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术业有专攻,工作有业绩,做事有兴味,人就活得踏实。

说明人除了工作还要把家庭经营好。

孩子是父母最杰出的作品,如果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孩子长大了没出息,甚至违法犯罪,吃苦头的还是父母自己。

父母中年以后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有没有出息。

所以古人说“至乐莫若行善,至要莫若教子”啊。

说明健康太重要了。

健康这个问题,一般人平时都不会在意,等失去时才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但为时已晚。

身体健康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因为身体健康才能“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健康与人的饮食起居、情志心态、身心锻炼密切相关。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心补”。

存好心,做好人,有益健康长寿。

我们农村有句土话说“做人好,活到老”。

这与“仁者寿”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顺应自然大道,是最好最科学的养生方法。

我以为:

善心是最好的营养,和气是最好的补药,简单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恒为天下第一美德。

说明金钱不是确保人生幸福的唯一因素,人生中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有钱是人的福分,但会不会用钱,能不能很好地驾驭钱,是人的智慧。

有钱反被钱害的事例很多。

想到老人的后悔,我们应该有所醒悟。

想想自己的人生日后怎样才能不后悔,对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应该有所启发。

通过“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我们的思想可能会达观一些。

产生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诸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

一是价值取向上出了问题;

二是教育上出了问题。

价值观的核心,是义利观。

义是指精神价值,指情义、恩义、道义、正义。

利是指物质价值,指个人的名利、金钱、财富、地位。

现在很多人讲金钱,把利益和享受放在首位,人变得自私自利了。

孟子曰:

“重利轻义”,“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一个功利化的社会,缺乏情义、恩义、道义、正义了,经济再发展、物质再繁荣,社会还会和谐、人活着还有安全感、幸福感吗?

好人世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

教育上出问题,主要是指现在很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往往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是“重术不重道”的教育。

现代教育对智育很重视,体育、艺术教育也重视起来了,就是做人做事的德育教育没有得到真正应有的重视。

所以,有人形容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没扎好,不可能枝繁叶茂。

德行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一个自私自利、道德缺失的人,不可能经营出幸福美满的人生,一个道德沦丧、金钱至上、功利化的民族,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所以,当今中国社会,道德重建的任务十分紧迫。

古代中国《礼记.学记》里面早就讲过: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要建设好一个国家,让人民真正安居乐业,首先要从教化入手。

通过教育大众,使大家明事理,近人情,让人觉悟。

这件事要摆在第一位。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就曾经提出:

“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1988年,75位诺贝尔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宣言中指出: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继续生存、发展,要回归到两千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仁爱。

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慈悲。

基督教等一切宗教的共同点是什么?

博爱。

这个世界唯有“爱”才能拯救。

金钱第一,利益至上,自私自利,见利忘义……长期以往,人类绝对没有美好的未来。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的古圣先贤在探索人生幸福的大道上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幸福观。

1.做人要知福惜福。

福分来之不易,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老是生活在羡慕和抱怨中。

在抱怨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永远缺乏行动力,也无幸福感。

其实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受人尊重、有缘学习接触圣贤教诲都是福分。

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境遇比我们差,生活比我们不幸的人。

物欲不可贪求。

人心不足蛇吞象。

明末清初有本书叫《解人颐》,对人的欲望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很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为什么有人有妻子、有儿子、有房子、有车子、有位子、有票子了,所谓“六子登科”了还不幸福?

不知足啊!

房子没别人的大,车子没人家的好,妻子没人家的年轻漂亮,儿子没人家的有出息,位子没人家的高,票子没人家的多……没有知足感恩的心境,纵然拥有金山银山,他还想拥有整个世界,他永远不会幸福。

人要学会把幸福的底线划低一些。

作家史铁生曾说: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

有首古诗写得好:

“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

学会感恩,幸福一生。

人生最折福的事是忘恩负义。

人要学会从内心深处生发感恩心。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诲,感恩同事、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大众辛勤劳动,感恩一切为我付出的人……古人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做事就不会抱怨,就有自觉的行动力。

有人说:

“感恩你拥有的一切,你将拥有更多;

你认为你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将离你而去。

做人要讲良心,四川都江堰市清江村农民熊泽全,他在汶川大地震中几乎失去了全部家产,是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帮扶下,重建了家园。

他不识几个字,只有小学文化,却坚持在自家新建房屋的外墙上用鹅卵石嵌刻了一句话:

“共产党对老百姓好。

”他说,我写这几个字没想给别人看,只是提醒自己,这栋二层小楼是怎么来的,心里该感激谁。

爱因斯坦曾说: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