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71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精品教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的语感。

2.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

课前小练习:

看图连词语。

ppt出示词语: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

(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小游戏,想象画面读词语,丰富语言积累,为后面的语言训练做铺垫。

一、“知音”导入

在第一单元综合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我们交流了交友之道。

请同学谈谈你的交友原则。

有人说朋友易得,知音难觅。

“知音”与“朋友”有什么关联呢?

正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有关。

解题:

鼓琴:

弹琴

这则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齐读课下注释

(教学环节说明)从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交流的交友之道入手,借助学生的已知,引发对“朋友”与“知音”的思考,导入课文。

二、初解“知音”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好语气词“哉乎”“乎”,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名读,读得怎么样?

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

2.教师范读,再抽生读,全班齐读。

3.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通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抽1个组交流。

1-4号同学交流,5、6号同学点评。

4.抽生复述故事:

谁能讲讲伯牙遇见锺子期的小故事。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家乡途中休息时,正在弹琴,有个砍柴的樵夫锺子期在旁边听琴……

(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能复述故事。

三、研读“知音”

1.伯牙是晋国大夫,是琴仙。

当他鼓琴时,子期从中听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认真思考。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泰山图:

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岳之首——泰山?

(巍峨雄壮,雄伟壮丽)

那子期是怎样由衷地赞叹呢?

指导学生朗读。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汤汤”水流大而急。

这样浩荡的流水,子期又会怎样赞叹?

指导朗读。

2.感受描写乐曲的方法:

通过描写好像看到的画面来表现乐曲的特点。

例如:

(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拓展延伸:

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结合课前游戏,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假如你是锺子期,你怎么赞叹?

句式:

善哉乎!

乎若。

(教学环节说明)研读子期对伯牙琴音的赞叹,包括三个层面:

1.感受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的画面感;2.感受描写乐曲的方法;3.拓展赞叹的句式。

四、深悟“知音”

1.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深悟“知音”:

(1)伯牙、子期相见恨晚,但故事并没有这么美好地发展下去。

第二年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见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补充:

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伯牙与子期身份地位完全不同,但在短歌中,伯牙把锺子期称作“知音人”,为什么?

知音有什么含义?

提示:

锺子期从琴音中听出了什么?

只是泰山的高大和流水的浩荡吗?

(朗读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

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琴棋书画四艺,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以琴表达心志。

这高山代表着伯牙高山般远大的志向,这流水代表着他如浩荡流水般博大的胸怀。

知:

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

“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

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

引申义:

赏识。

(3)伯牙当时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补充资料:

伯牙做宫廷乐师。

但国君却认为琴曲中的铿锵之音太嘈杂,有些大臣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竞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万万没有想到,锺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琴也懂,志也懂,这才是——知音!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

后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

引申为“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2.可当得知锺子期死,伤心欲绝的他做出了一个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想象:

锺子期死后,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子期死了,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3.填写对联

上联:

子期听曲赞心志下联:

伯牙破琴谢知音横批:

高山流水

(教学环节说明)理解“知音”含义的思路:

1.从“知音人”一词的来源引出问题;2.从人物身份的反差来探索子期除了听出琴音的美妙,还听到了什么;3.理解“志”的内涵;4.从“知”的本义和引申义入手,理解“知音”的含义。

5.探究“破琴谢知音”的原因,再次理解伯牙对子期的深厚情谊。

五、回味“知音”

1.结合课后“积累拓展”,了解“知音”故事的流传。

2.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

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

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来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做知音的代名词。

我们就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次走进这凄美的故事吧!

(播放音乐,齐读课文)

3.名句积累

从古至今,有很多名人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知音、朋友的名句,你搜集了哪些?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选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选自《增广贤文》

(教学环节说明)“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在后世广泛流传,通过拓展流传内容和名句分享,再次回味“知音”。

六、课堂小结:

怎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是知音?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破琴谢知音,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用它来感慨知音难觅。

回到“交友之道”的话题,我们也要像伯牙与子期一样,结交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朋友。

(教学环节说明)在课堂小结中,回顾导入新课时的话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友情的认识,树立健康的高尚的友情观。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3.课后搜集表现知音、友情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选做)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战国末吕不韦杂家代表作

伯牙鼓琴

善知音(琴、志)

子期听琴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与内容里明确要求,语文课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文言文正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重大的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教学也比较吃力。

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虽然《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但从课前与同学的交流得知:

小学学习主要在于朗读课文和简单了解故事情节。

而从对朗读和文意疏通的预习检查情况来看,字的读音和“哉乎、乎”等的朗读,与文章相去甚远。

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这篇课文作为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的语感。

2.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一、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

在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指导,不仅能读通文意,还能为读懂文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首先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其次抽生读,请同学点评。

教师点评时,抓难句,指导读“哉乎、乎”两句,尤其注意语气词“乎”应该轻读。

第三,教师范读,配着音乐,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示范。

第四,再请同学朗读。

最后,全班齐读。

达到读通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方法

文言文用词用语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不好明白其中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再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形式读懂文章。

三、补充资料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即便是学过的课文,由于小学学习只是停留在朗读层面,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背景依旧是相当陌生的,适当的拓展人物相关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课前让学生查找伯牙、锺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物背景。

在补充的资料中,伯牙将子期称作是知音人。

伯牙是琴仙、上大夫,锺子期是樵夫,身份悬殊很大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知音的知琴、知志内涵,从而理解“破琴绝弦谢知音”。

由于要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些难度。

课文中有许多不熟悉的字词,尤其是“太山、汤汤”等词很陌生,而“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读通都有困难。

反思课堂,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借用已知构成新知

在品析“巍巍太山”时,用什么词语形容太山。

课后才想到可以回顾《七律·长征》中“乌蒙磅礴”这一句,来形容太山的气势磅礴。

由此引申出伯牙像太山般高大、磅礴的志向。

二、小组合作的交流指导要明确

由于疏通有难度,所以课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但由于交流时,学生的表达声音不够响亮、语速较快、交流不够明晰,导致其他小组很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尤其是对疑难词语的理解。

因此,在交流指导中,教师要对重要字词再次强调,并追问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思路。

以此作为其他小组的示范。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

对“知音”内涵的理解,每个同学会形成自己的认知。

由于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在教学设计时,这一部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太少,学生有了新的收获没有及时表达与交流。

名句欣赏环节也没有时间完成。

总之,初步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需要在读通读懂文意的同时,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多关注学生课堂上新的生成、新的收获。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通过多形式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感受文言之美;

3、理解“知音”的内涵,懂得知音难觅,树立珍惜知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形式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感受文言之美;

2、理解“知音”的内涵,懂得知音难觅,树立珍惜知音的意识。

课前准备:

板贴、音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朋友这个话题。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朋友呢?

2、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

我们来看看“朋”、“友”这个两个字的本义。

3、正如同学们所说,朋友就是指有相同志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人。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朋友。

那在这些朋友中能称得上是知己的人多吗?

你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知己吗?

4、其实,不只是今天的我们,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一样通过诗文表达着他们对知音的渴望。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沿着这条时间的长河,我们一直追溯到遥远的汉代。

发现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渴望——知音。

而这份共同的情感正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一段绝美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题目“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

“鼓”是什么意思?

你从哪里知道的?

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古文的方法,我们学习古文时一定要学会——看注释(板贴)

2、这篇古文选自《吕氏春秋》,它究竟讲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古文,我们首先要会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划出你觉得难读的句子。

3、谁来说一说,你在朗读过程中觉得哪句话比较难读。

(1)指名说:

你觉得读这句话时需要注意什么?

(语气词)哪几个字是语气词?

“哉”就相当于语气词“啊”,表示一种感叹。

“乎”在文中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2)读这样的语气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加重语气,声调上扬,声音延长)

(3)师:

像这样的语气词,在朗读时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韵味就读出来了,但要注意停顿时要做到声断气连。

(4)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范读。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4、你们觉得还有哪句话也比较难读呢?

(1)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这个句子比较长,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停顿)

(3)要想准确停顿,还需要了解句子的意思,而了解句子的意思首先要知道句子中关键字的意思。

这句话中“破”、“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字在课本中没有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关键字的意思,这也是理解字意的好方法。

(4)“足”是什么意思呢?

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这叫——解句意。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理解了句意,我们划分停顿就比较容易了。

这句话应该怎么停顿呢?

谁来划一划。

(6)谁能根据划分的停顿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停顿的很准确,但要注意停顿时要做到声断——气连。

谁再来读一读?

(7)师范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学古文?

(板书:

多朗读)

师小结:

当然,朗读古文,也要讲究方法:

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语气词时读出语气,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还要注意停顿,停顿时应该做到——声断气连。

6、了解了朗读古文的方法,谁愿意把整篇古文读一读?

(你读的很准确,停顿也很到位。

如果在停顿时能声断气连就更好了)老师来读一读,请你们认真听。

7、生齐读全文。

三、理解“知音”

1、读着读着,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

古文短小精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古文,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深刻的内涵。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一个是——子期。

伯牙和子期是什么人呢?

我们来看一看。

伯牙:

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琴师,琴技高超,被称为“琴仙”。

钟子期:

山野樵夫。

二人是什么关系呢?

(板书:

知音)

3、伯牙和子期身份悬殊,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能体现伯牙是子期知音的句子。

4、谁来说一说,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方”和“志”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

(善)“善”是什么意思?

“善哉”呢?

(2)善哉乎鼓琴!

这是子期对伯牙琴声由衷的——赞叹。

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3)既然“善哉”已经能表现子期对伯牙琴声的欣赏和赞美,那只要“善哉乎鼓琴!

”这句话,去掉“巍巍乎若太山。

”行不行?

为什么?

(因为“善哉乎鼓琴”只是在赞美伯牙的琴声好听,而“巍巍乎若太山”不仅能表现伯牙琴技高超,而且说明子期真的听懂了他的琴声,与子期心有灵犀,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4)让我们带着子期对伯牙的赞叹一起读读这句话。

5、出示句子: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1)刚才同学们说这个句子也能体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跟前一句话句式基本一样。

既然前一句话已经能表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那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

去掉这句话行不行?

为什么?

(加上这句话说明无论伯牙弹奏高山还是流水,子期都能听懂,这样更能体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而且读起来使文章更有一唱三叹之感。

6、师引读:

就这样,伯牙和子期一个在弹,一个在听。

当伯牙心里想到泰山时,子期赞叹道——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不久,伯牙又想到了流水,于是他转调拨弦,浩荡的流水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

子期情不自禁地再次赞叹道——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子期都能听懂。

当伯牙志在清风时,子期曰——

志在清风,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_________乎若清风。

志在明月,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_________乎若明月。

志在白雪,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_________乎若白雪。

7、同学们,伯牙的琴声中能表现出这么多东西,为何他只弹奏高山、流水呢?

他仅仅是想表现泰山的雄伟高峻和流水的浩荡吗?

他还想表现什么呢?

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志)

(1)志是什么意思?

(情志)

(2)我们来看看“志”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

“志”的上半部分是一只脚,下半部分是个心。

它的本意就是心之所向,即内心的追求。

伯牙心里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呀?

(泰山、流水)

(3)泰山是那么雄伟高远,流水是那么宽广浩荡,所以古人常常借高山和流水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和追求。

8、“志在太山”抒发了伯牙怎样的志向?

   “志在流水”表现了伯牙怎样的胸怀?

 

   (生:

像泰山般高远的志向,如江河般广阔博大的胸怀)    

9、伯牙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志向时,钟子期怎么说?

引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10、钟子期仅仅听懂的是他的琴声吗?

(还赞美他如泰山般高远的志向,如流水般宽广博大的胸怀)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声,还能听懂他如泰山般高远的志向,如流水般宽广博大的胸怀。

所以说,钟子期不愧是伯牙的——知音呀!

四、深悟“知音”

1、多少年来,伯牙被誉为琴仙,却从未遇到过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和志向之人。

于是,他只能到山间独自弹琴以排遣寂寞。

可他却没想到,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然听懂了他的琴声和志向。

他激动万分,于是与子期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相聚。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边,他见到子期了吗?

因为——钟子期死。

当他再志在太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当他再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2、此时伯牙的心情会如何呀?

(悲痛欲绝)

3、他将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一个决绝的行动,那就是——破琴绝弦。

他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4、痛失知音,伯牙的心情该是何等的悲痛啊!

谁能带着悲痛之情读读这句话。

5、悲痛时语速应该缓一点,想象你就是伯牙,那种伤心欲绝之情,谁再来读一读?

师范读。

子期已死,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和志向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故事的内容学完了,现在你们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了吗?

谁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小结:

学古文,还要把整篇文章联系起来,理解全文的意思,这就叫——释全文(板贴)。

7、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你对知音一词有了新的理解吗?

师小结:

真正的知音就是要像伯牙和子期那样,当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当伯牙以琴言志时,子期能以诗赞志;当子期死时,伯牙亦会决绝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彼此之间没有身份贵贱之分,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彼此珍惜。

7、这也是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主旨,所以我们学古文,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主旨。

这叫——(板贴:

悟主旨)。

五、总结升华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文言字词,通过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对“知音”一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了解了学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读、看注释、解句意、懂全文、悟主旨。

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古文学习当中。

2、齐声朗读: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激发着人们对知音的渴望与追求,也因此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这间教室里一起吟诵这个故事,憧憬着拥有属于自己的知音。

3、虽然知音难觅,但老师依然希望你们能怀抱希望,去找寻生命中属于你自己的知音。

一到找到,希望你们能加倍珍惜。

六、板书设计

多朗读(板贴)伯牙知音子期看注释(板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解句意(板贴)以琴言志以诗赞志

懂全文(板贴)破琴绝弦死

悟主旨(板贴)

《伯牙鼓琴》中“知音”的内涵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

讲述的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赞美了朋友间纯真的友谊以及知音难求的感慨。

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突破“绝弦”这个重难点来让学生感受“知音难觅”这个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悟“绝弦”,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真情。

2、能力目标:

积累经典诗文,感受知音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教学重难点:

感悟“绝弦”,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

你们好,这节微课的重点是讲解伯牙为何要“绝弦”?

从“绝弦”这一举动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重难点

1、出示课件(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读完课文之后我们知道,伯牙是一位琴技高超的乐师。

正所谓曲高而和寡,一直以来都苦于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音。

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中弹奏《高山流水》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描绘的是峨峨兮志在高山,洋洋兮志在流水的胸怀和抱负。

伯牙终于觅得一位知音懂己之人,这就是传说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人生在世,知音难求;琴中之志,惟子期能懂。

于是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五再会。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

4、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解:

子期不幸去世,伯于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欣赏他琴音的知己了,于是就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5.被誉为“琴仙”的伯牙,把琴当作生命,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出示:

与子期相识时,他曾大喜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感觉世上再无人能真正知他懂他。

“绝弦”意味着他的音乐再无人能够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够明白。

伯牙“绝弦”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子期的怀念,更是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措。

三、小结

1、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此知音,绝弦又如何!

21.《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