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36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学案1Word格式.docx

n)丽:

灿烂美丽。

  镌(juān):

  心旷神怡(yí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 

竟:

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

竞争、竞赛、竞选

  ┏彩:

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

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2.文中诗句理解

  “青女素娥(é

)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

n)娟”,唐代李商隐《霜月》中的诗句。

意思是,青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

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

素娥,嫦娥。

婵娟,美好的容态。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

后两句是: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骚人,诗人、文人。

评章,评论、品评。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中的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代韩翃(hó

ng)《寒食》中的诗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唐代高骈(piá

n)《山亭夏日》中的诗句。

  “五月榴花照眼明”,宋代朱熹《题榴花》中的诗句。

  “橙黄橘绿”,宋代苏轼《冬景》中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

  3.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年2月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

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4.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5.课文简析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往事依依

于漪

 

(1)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2)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

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梁山雄伟险峻。

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3)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4)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5)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6)老师常对我们说: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7)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一、

(1)文章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首句用“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

第二句将思绪一下子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二、(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之一:

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先说观一幅山水画,再说观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情形,然后用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水浒传》形象之鲜明,最后点明形象思维在加深记忆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3、4两段,回忆之二:

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也交代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孕育的源头活水。

接下来回忆《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

最后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之三:

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先总写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紧接着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

这两堂课使“我”从此爱读辛弃疾的词,更喜爱新文学,而课上吟诵的诗词“我”至今能信口背出。

最后用一句话作结,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

  第6段,回忆之四:

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三、(7)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深入探究

  1.在写回忆性文章时,很多同学说“事情太多了,不知道写什么好”,试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对你有何启发?

  纵观全文,会发现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是精当、要言不烦。

以第5段而言,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

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脑,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我”读了辛词每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写类似的文章,在选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一、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能突出主题。

  二、选材不在多,而在精。

  三、叙述时一定要简洁,切忌烦琐,以免喧宾夺主。

  2.为文犹如盖房子,间架结构很重要。

试分析本文的结构,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

  本文结构的特点是:

前后照应。

如第1段和第6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又如,第3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5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再如用词,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第2至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这样安排结构,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完美统一,又能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

  3.揣摩本文语言,欣赏其精彩之处。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

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l段)和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教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5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我们反复诵读,体会。

中考解析

  1.没有错别字的是( )

  A.驽钝 疏竣 自出新裁

  B.赡仰 矫健 锐不可挡

  C.纠葛 轩谢 甘败下风

  D.锤炼 祖籍 故弄玄虚

  【考点】:

形近字字形辨析

  【分析】:

答案为D项。

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

A项中“疏竣”应该写为“疏浚”,“自出新裁”应该写为“自出心裁”。

B项中“赡仰”应该写为“瞻仰”,“锐不可挡”应该写为“锐不可当”。

C项中“轩谢”应该写为“轩榭”,“甘败下风”应该写为“甘拜下风”。

  2.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瑟夫用不着吃这牡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这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B.无气陛下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C.黄老师没有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成语的正确使用

答案为D项。

“一窍不通”是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D句的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3.下列句子成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你应该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

(作宾语)

  B.电脑已经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作补语)

  C.这两篇文章,我来写。

(作主语)

  D.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作状语)

分析句子成分

答案为C项。

C句中“这两篇文章”是主语,“我来写”是主谓短语作谓语。

  4.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

要求:

  ⑴分成4个短句;

⑵每句包含一个要点;

⑶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句变短句

把长句变换为短句的一般方法有:

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

把长句中的并列成分拆开,分别与句中联系它们的共同成分组合,形成几个并列分句。

根据题目的三点要求,可以把长句变换为:

①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②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③它的落成使淮南市到淮北市的路程缩短了几百公里,④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这个典礼。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

比如:

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

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

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

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

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

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

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1]。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2]。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

“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百家姓》,以便日用;

《千字文》,亦有义理。

”“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成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

  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

“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

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

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

”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

“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

  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

”[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

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