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436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ppt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结果,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

相反,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

(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甜菜等;

(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

(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

(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

(6)第六圈放牧等。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

根据区位因素的特性,可分为:

(1)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气候、劳动力技术水平等;

(2)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等。

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

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输距离远些。

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两个因素:

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运输距离外,就是原材料的性质,而后者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

(1)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

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2)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

(3)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的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交通运输。

行政管理。

克里斯塔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同时指出:

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职能,理论上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

由此他从几何上推导出,这些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模型。

市场区位论

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

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

他更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方向,并且把利润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

他还从市场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区域集聚和点集聚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了经济区形成的内部机制。

5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与古典区位论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综合”、“整体”和“动态”的特点

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1)区位理论从单个经济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还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4)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挑战。

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区位论的研究条件和范围,为区位论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软资源(非实物资源)的要求,和一般意义上的工业生产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区位论的研究内容。

(5)数学模型的广泛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遥感技术的应用等,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过程特点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

2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一)地域分异原则

(二)区位利用原则(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四)系统综合原则

一、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

R=Y(P-C)

式中:

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

Y——单位面积产量;

P——单位农产品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

农业地区专业化(单一功能区)

要从宏观上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国家或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分工体系,从宏观上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

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4.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是其土地利用具体功能的体现5.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一)圈层布局设想

(二)三维布局设想(三)扇形布局设想(四)多核心布局设想

(五)多中心布局设想

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

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

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求不强;

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

反之,就越低。

⏹土地集约利用形式

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

劳动集约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

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肥力,农业土地生产农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农业土地的客观属性。

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

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然肥力的要素”。

⏹“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区别: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

⏹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1报酬(实物形态)=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

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

另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报酬递减规律”。

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

2报酬(价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素,一般来讲,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如肥料)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的。

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如果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比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快,则农业中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增加的;

反之,则是下降的。

3价值形态的报酬,我们在抽象地分析问题时,可以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采用此

4报酬(价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即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要素和产出物的单价都是一定的,故价格形态的报酬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

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格上涨;

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1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2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3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问题

4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四、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高了。

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力的提高。

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

况且,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

当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了。

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1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中:

Y——产量;

 

f——函数关系;

Xi——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Y=Φ(Xi)

2见书93页图

(1)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

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

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

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

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

当投入量增加到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B点可通过MPP=APP求出,即通过求得。

不过这一点没有实际意义。

(3)当投入量从B点继续增加至C点时,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APP>

MPP。

当投入量增至C点时,边际产量减至零;

总产量达到最高点H。

用数学式表示为:

第四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正确认识投入二、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非农用地的集约度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一)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二)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

四、集聚经济:

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三)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四)消费的多样性(五)公共产品的存在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外部性:

是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提高了第三者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经济;

相反,如果这种影响降低了第三者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一)经济动因

1.缩小收入差距2.农产品的市场竞争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要素相对价格变化

(二)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

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并不容易,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地区性

(二)动态性(三)层次性(四)适应性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3.农户联合经营

(二)集体经营型1.村办集体农场2.厂办农业车间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三)企业经营型

(四)规模服务型

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我国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地租的概念和分类

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叫做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1)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

(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2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

⏹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一、农业用地需求

对中国来说,现在对土地的需求第一位的就是耕地,在满足了人们对耕地的需求之外,才可言及其他。

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对木材的需求。

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前者将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扩大,后者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二、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耕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二)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一)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在地价下降时,则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三)政府每年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时,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土地供应量:

一是当地对各类房屋的有效需求;

二是可能吸引来的投资数量(四)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宜小不宜大(五)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地租的产生与发展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奴隶制地租。

封建制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

社会主义地租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1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的错误观点,肯定地租的本质是土地经济关系的体现。

马克思明确指出:

“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

2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造成产品价格上涨的错误看法。

马克思指出:

“产品价格昂贵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地租倒是产品价格昂贵的原因。

”3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

4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否定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明确指出产生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是以农业地租为典型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2在任何情况下,用于农业的土地(首先是耕地),其肥力和位置总是有差别的。

农业工人在不同肥力或位置的土地上耕种,其劳动生产率必然有差别。

在较优土地上产量高,产品个别生产价格较低;

相反,在劣等土地上,产量低,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相对较高。

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同样产品在市场上是按同一价格销售的。

3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特别是优、中等地面积有限,仅仅把优、中等地投入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因而劣等地也必然要投入农业生产。

如果农业产品也像工业品一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调节价格(社会生产价格),那么,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得不到平均利润,最终就要退出农业经营。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1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虽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不仅从历史上来说,而且就级差地租Ⅱ在任何一个一定时期内的运动来说,都是级差地租Ⅰ。

”2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还存着大量未耕土地,农业劳动尚以手工操作为主,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式的,与此相适应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和工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可耕地绝大部分已被开垦利用,加之农业科技日益发展,农业资本越来越集中,因而集约化经营方式普遍发展起来,与集约化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Ⅱ。

3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在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并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

这就是说,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不论从历史发展看,还是从一定时期地租运动来看,级差地租Ⅰ都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

最坏的耕地也有级差地租的原因:

1.是由于在较好的耕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降低造成的。

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追加投资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到最坏耕地以下时,而新追加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又为社会所需要,其个别生产价格就代替了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而成为社会生产价格。

这样,最坏耕地上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