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37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docx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3篇)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

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

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

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

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

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

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

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

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

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

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

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

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

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

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

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

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

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

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

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

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

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

《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

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

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

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

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

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

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

  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

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__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

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

__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

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

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

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

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

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

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

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

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

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

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

《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

《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

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

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

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

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

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

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

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

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

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

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

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

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

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

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

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3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

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

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

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

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

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

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

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

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

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

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

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

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

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

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

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

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

”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

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

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

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

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电视剧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

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