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41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重点:

理解阿长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对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工具:

教案,ppt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长妈妈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回顾作者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文章题目为《阿长与<山海经>》,那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介绍阿长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阿长填写履历表。

由图表可知,文章1、2段主要介绍了阿长的姓名和身份。

3.了解了阿长,那《山海经》又是一部怎样的书?

找出文中对它加以描述的语句。

19段: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28段: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教师补充关于《山海经》的资料。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台水》等神话传说。

4.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题目的妙处。

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19-29段)

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阿长”与“《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5.快速浏览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

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

第三部分(19~29):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第四部分(30-31)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升华主题。

四、精读课文,了解阿长

1.默读课文,并思考:

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说说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面对这样一位长妈妈,作者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叙事线索:

(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五、课堂总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通过文章记叙的事件了解了鲁迅先生塑造的阿长形象,这个有着个性色彩的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给儿时的鲁迅买《山海经》的情节更是令人难忘。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阅读19-29段,概述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我”一直渴慕着曾在远房叔祖那里看到过的绘图《山海经》,但叔祖那里已经无处可寻,又没有机会去买,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询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写我的远房叔祖是不是离题太远呢?

这样写不是离题:

内容上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主要交代了作者渴慕《山海经》以及求之而不得的原因。

为下文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做铺垫,通过对比,更加表现出阿长买来《山海经》给我带来的惊喜之情,更能突显出阿长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热爱。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

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4.当阿长说: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有什么反映?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旁批:

这句话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我”当时“震悚”的强烈,意外和感动的心情表现出来,极其凝练又极具震撼力。

●补充资料:

如何理解《山海经》对幼年鲁迅的诱惑?

生活在图书出版繁荣、数字传媒发达的今天,也许很难理解一本“刻印都十分粗拙”的《山海经》,何以成为鲁迅童年的最爱,并为此对阿长充满感激。

鲁迅曾感叹道: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鲁迅曾怒批反对白话文的卫道士:

“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二十四孝图》)对于鲁迅来说,有幸生于乡绅之家,有读书的物质保障;而不幸生于清末,在书塾学的都是八股应试的蒙教读物。

5.在买来《山海经》之后,作者认为阿长“她确有神力”?

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

第一处指的是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带有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与可笑,为下文中阿长出乎意料买来了《山海经》埋下了伏笔。

第二处指的是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能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

此处“伟大的神力”虽然略带夸张,却是作者用孩童的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6.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在具体事例中表现“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作者“写作时的回忆”的语句,体会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三、写法分析

1.欲扬先抑

2.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3.大词小用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又一时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

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抗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

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你的理由是什么?

不是这样。

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

是这样。

作者当时是小孩子,作为儿童,他当时真的认为如此。

四、课堂总结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在蓄足情势后,写阿长给自己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因此对她产生了敬意。

这样写,使得阿长原本的粗俗形象顿时变得鲜活可爱。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人物。

(150字左右)

写作指导

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的部分应先写,“扬”的部分应后写。

②“抑”“扬”必须要有对照性,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③“抑”“扬”两部分内容,不能等量齐观,应重点写“扬”。

写作示范

高高凸起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脸上长满了“青春”痘。

毫无气质的他一走上讲台,便对我们说:

“我姓吴,名帅。

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

”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哄堂大笑。

瞧,挺会为自己打圆场。

“我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在快乐中学习。

”嘿,我开始喜欢上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了。

点评: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吴老师外貌“毫无气质”,后写他的幽默风趣,构成鲜明的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