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65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商品和价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②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

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1)个别劳动

个别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

(2)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

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二、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

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3)二者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因此,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4.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

(1)技术与价值创造

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

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2)管理与价值创造

管理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劳动,因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可见,管理劳动是一种与生产使用价值有直接关系的有用劳动。

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

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①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②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

(2)几种主要的市场机制

①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

价格水平的变化,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动。

价格水平上升,既会增加供给,又会抑制需求;

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增加需求,同时减少供给。

②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

供小于求的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

由此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③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在适应市场和提高效率上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①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②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

③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2.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商品

2.商品经济

3.使用价值

4.交换价值

5.价值(武汉大学2003研;

四川大学2006研)

6.具体劳动

7.抽象劳动

8.价值量

9.个别劳动时间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简单劳动

12.复杂劳动

13.劳动生产率

14.价值规律

15.市场经济

16.资源配置

二、问答题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南开大学2007研)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商品

答: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根据这一定义,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

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

(2)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

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现代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更为宽泛,认为凡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商品。

依据这一定义,商品可以是自然界现有的资源,如原始森林、土地、矿藏,也可以是劳动产品,即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

从形态上看,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即物品和服务。

从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上看,商品可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2.商品经济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作为交换的物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使用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同的商品,因其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

同一商品,如有多种自然属性,就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电力既可用于生活,又可用于生产。

虽然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

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

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

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

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

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

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

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答: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持,都会形成价值。

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

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由于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个别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对称,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是在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则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补偿;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不仅可以得到完全补偿,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盈利;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这个商品生产者就会因为有一部分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而亏损。

商品生产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多盈利,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这将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的发展。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其中,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

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

简单劳动是“复杂劳动”的对称,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分标准,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昨天的复杂劳动在今天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由于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

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对称,是指经过专门培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

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

公式为: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

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市场机体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1)生产对象。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规律来决定生产对象。

(2)生产方式。

产品构成确定以后,随后的协调工作就是确定如何生产这些产品。

在这里,仍是价格机制来分配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生产要素。

(3)消费对象。

生产物品的最终消费者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了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即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的大小,从而也就决定了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或收入。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资源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

某种资源由于存在稀缺性,它被用于甲种用途就不能用于乙种用途,因此各种用途在使用资源上具有排斥性。

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二者统一性表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它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2)从本质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联系的方面表现在:

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由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