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687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x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

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

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

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

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

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

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

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

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

一、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

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六《容忍与自由》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使读者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至理深意。

4.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

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

②例证法。

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

③“类比法。

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

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

“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

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这是由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

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

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九《我的世界观》

1.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

(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3.     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

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

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

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

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

(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

(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3)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本文用例证方法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层次:

(1)在讲用亲自观察避免愚蠢见识的观点时,从反面举亚里斯多德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为例,正面举了自己不敢妄下断语的例子。

(2)在讲要使自己的见解有充分的证据的观点时,举了“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时“你”的态度为例。

(3)在讲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道理时,举了自己曾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的例子

(4)在讲要发挥“心理想象力”与“假想的论敌”辩论来检验自己的见识的方法时,举了圣雄甘地反对现代技术的例子。

(5)在讲人们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见的观点时,举了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例子。

这些例子都真实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

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

十一《冯谖客孟尝君》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

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之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

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

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的“三窟”的看法

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十二《垓下之围》

1.     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这三个场面各自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

“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

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3.结合文中对“太史公曰”一段评论,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项羽在起兵灭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情商低,不师古,不谦虚,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该好好吸取。

十三《张中丞后叙传》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

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

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试作具体分析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的个个生动传神。

如:

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

如:

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的刻画了张巡地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

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

因此名为后叙,

4.     概况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1)        语言描写。

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2)        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

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

(3)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

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

十四《种树郭橐驼传》

1.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乎民心”;用“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性;用种完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要让老百性休养生息。

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百性“病且怠”,比喻扰民的官吏。

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明治民必须养民的道理。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

此自然段可划分为两层:

前一层写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态度和结果,第二次写他植树种树的方法、态度和结果,两层构成了对比关系。

十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

  

(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

  (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于是取得了成功。

2.赵武灵王是如何说服公子成的?

赵武灵王先派人去劝说公子成,说推行法令须从贵族近臣做起,否则在百姓中也难以执行,公子成未听从。

后来,赵武灵王亲自登门劝说,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说服了公子成。

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武灵王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

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十六《前赤壁赋》

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02.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具有诗歌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音乐美。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帷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描写明月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作者以这些景物为意图,来进行抒情、说理:

借江水、清风、明月抒遗世独立之乐,借箫声呜咽和由明月,江水联想到的曹操立于赤壁之雄姿,说人生变化无常之理,抒人生无常之悲。

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之不变,宣泄适意自然,热爱生活、抒乐观旷达之情。

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箫声的描绘,很具艺术功力。

十七《先妣事考》

1.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

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2.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

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

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

3.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

记叙其外祖父的家境能烘托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出身敦尚简实之家,继承了娘家的传统道德——勤劳节俭、待人厚道,而且贵而不骄,这样的母亲更是令人敬慕。

十八《马伶传》

1.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

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意图是要赞扬艺术创作上潜心专研、刻苦磨练、精益求精的精神。

另一个创作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

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2.     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

说明

(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

(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     作者为什么先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再倒叙其取胜的原因?

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可以吸引读者探究原委。

十九《西湖七月半》

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

开篇这句话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传神和笔调诙谐的特点

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

如“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

“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

前者以轿夫之恪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则好名而已。

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干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

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这些人的庸俗。

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的对比情景

作者写“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了场面、氛围、情趣上的对比。

(1)场面对比,“杭人游湖”的场面规模大,人多,时间早短。

“吾辈游湖”场面是小,人少,时间长。

(2)氛围对比,“杭人游湖”的氛围是热闹,杂乱,“吾辈游湖”的氛围是幽静,雅致

(3)情趣对比,“行人游湖”的情趣是附庸风雅,凑热闹,“吾辈游湖”的情趣是赏月、赏景、交友、饮酒、赏乐、休憩、清高拔俗。

二十《秋夜》

1.     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2.     分析本文运用象征的艺术特点

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天空的形象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

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枣树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

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

3.本文开头对两棵枣树的重复叙述,是为了达到什么表达效果?

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显示枣树的孤独,象征自己的处境,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

二十一《香市》

1.     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本文通过浙江乌镇香市今昔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以及对市镇的影响,说明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2.     本文所采用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什么?

今昔对比

3.     分析文中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

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

第二层次:

昔日香市的热闹场景,层次十分清楚:

先写香市的庙前规模之大,节目之多,再写庙内的物品和香火之盛,最后写整个香市的声音多、杂、传播远。

第三层次:

由多种感觉出发,描绘庙里的物品之盛与祈神赐福的香火之缭绕

第四层次:

从听觉角度,表现庙内庙外的声响之嘈杂

作者多角度地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

4.为什么说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采用了反衬手法?

作者一方面着意描写武术班技艺精湛,比以前无名江湖班要强,而且表演卖力,票价又低,但看客很少。

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败。

5.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

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十二《爱尔克的灯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